申儀是魏興郡太守,與蜀國交界,屬於邊境線。
魏興郡分為三縣,分別是西城、錫、平陽。
申儀的軍隊雖然沒有孟獲多,但也足足有八千人。
西城是魏興郡的治所,有四千軍鎮守。
下轄三縣各有一千人,還有與蜀漢通道的關隘上,也有一千人。
這次他告發孟達以後,早就做好了準備。
他把三縣的軍隊全部收攏,西城留下四千軍準備對抗孟達的強攻。又派三千軍扼守漢中到上庸的關隘,防止蜀軍入境。
孟達幾次發來公文,讓申儀到上庸一起商議軍情,想要兵不刃血,擒獲申儀。
但申儀早就看透了他的用心,用各種理由推託。
最近幾天,他加強了西城的城防,防止孟達強攻自己。
為了達到目的,申儀這次準備血拼孟達,他據險而守,就是蜀軍數萬大軍進攻關隘,他也有把握堅守一月之久。
申儀判斷司馬懿一定會來平叛,當然是希望他早點來。
但他對時間的判斷和孟達差不多,他是朝最壞的方向想,也把時間定在堅守一月以上。
司馬懿給了他一個驚喜,僅僅八天時間,就順利透過孟達的數個關隘,兵臨城下。
因為孟達並沒有宣佈叛亂,也沒有通知關隘上的守將,這才讓司馬懿輕輕鬆鬆透過那些關卡。
如果孟達提前扼守這些關隘,司馬懿就只能悄悄迴轉,等曹叡派大軍前來征討。
申儀把司馬懿當做靠山,與李輔投靠司馬懿可不一樣。
他是朝廷任命的郡太守,而且是鎮守邊疆的太守,註定不能為司馬懿所用。
他之所以倒向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有節制孟達和自己的權利,相當於自己的上級。
司馬懿支援申儀對抗孟達,不是要招攬他,而是要利用他。
當然,如果申儀積極向司馬家靠攏,把他收為自己人,也是可以的。
但申儀卻不是這麼想的,他也是想利用司馬懿,把孟達取而代之。
司馬懿的平叛軍隊到達之後,申儀並沒有第一時間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司馬懿,而是以蜀軍來犯為由,緊緊抓住魏興郡的兵權。
甚至在司馬懿以李嚴軍隊進犯房陵,要求申儀支援的時候,他也是留下心腹將領鎮守西城,自己親自領軍前往房陵城抵擋李嚴。
申儀也打好了如意算盤!
他沒有想著從司馬懿手中分得平叛之功,他只想緊守自己的關隘,得到抵擋蜀軍進犯的功勞,然後順利接過孟達的職務。
申儀想得挺美的,司馬懿可不是過來給他掃清障礙的!
李嚴從江州過來接應孟達,路途遙遠,他並沒有帶自己的軍隊過來。
他只是從陳到手上要了兩千軍隊做做樣子,來到房陵主要是聲援。
他更大的作用是替孟達壯膽,打退魏軍的進攻,還得靠孟達自己的軍隊。
因為孟達是帶著整個上庸投奔蜀漢的,他的本意還是他繼續統管上庸地區,只是換了一個靠山。
當然,碰到魏國大舉進攻,蜀國還是需要派兵支援的。
所以,李嚴到了房陵,根本就沒有攻打申儀的意思,而是緊守營寨,等待孟達與司馬懿決戰的結果。
諸葛亮從漢中,也派出了一支數千人的軍隊,而且還由諸葛亮親自率領,帶著張苞、關興,前往魏興郡,準備進入上庸。
這兩支援軍,全部都被申儀擋住,諸葛亮和李嚴,都沒有強攻,靜靜對峙。
他們都知道,如果孟達擋不住司馬懿的進攻,就說明他沒有掌控上庸,以後照樣守不住。
諸葛亮在隴西地區雖然策反了不少人,但他大動刀兵,在漢中集結了十餘萬的軍隊,不可能不傳到魏國朝廷。
很可能讓曹睿往關中地區增加兵力,給自己的北伐帶來困難。
為了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諸葛亮要讓魏國認為,自己這次出兵的目的是上庸,那麼,關中和隴西的兵力就不會增加。
如果孟達能夠成功頂住司馬懿,諸葛亮也不介意在上庸先和司馬懿率領的魏軍較量一番。
司馬懿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清理完了上庸郡的外圍,他也沒有急於攻城。
因為他這次急行軍,並沒有攜帶攻城武器。
他從別的城市蒐羅了不少材料,又從申儀那裡調來了投石機、井闌架在上庸城的四個城門外。
他先用箭射過去一封勸降孟達的信,大致意思是,孟達此前背叛蜀漢,歸附曹魏後得到官職和待遇。
但如今又暗中與蜀漢聯絡,這種反覆無常的行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司馬懿在信中指出孟達處境危險,歸降才是明智之舉,並且透過陳述利害關係來動搖孟達的抵抗意志。
但孟達早就明白了其中利害關係,他現在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並沒有上司馬懿的當。
其實,不管孟達是頑抗還是投降,司馬懿都不會讓他活著見曹叡!
因為他不但藉此機會立威,還要在上庸安插一批親信。
接著,他用投石機往城裡投擲石頭和成捆的懸賞信件,以及給士卒們的勸降書。
懸賞信上明碼標價,斬殺什麼級別的叛軍什麼獎賞,包括斬殺孟達的豐厚獎賞。
讓他們認清形勢,不要跟著孟達反叛朝廷,如果能夠反戈一擊,還能立功受獎、升官發財。
另外,讓工匠在城外製作雲梯、衝車,準備攻城。
為了把聲勢搞大,司馬師還到各縣徵調一批民夫穿上裝備假裝又有軍隊開過來了,給城內計程車卒施加壓力。
半個月時間到了,城內的內奸開始動作了。
司馬懿的懸賞信上的獎賞傳揚開了,不少人表示動心,開始人人自危、人心惶惶。
李輔也找到鄧賢,兩人心知肚明,決不能跟孟達一條道走到黑。
兩人在一起合作很久,非常有默契。
要是隻為了他們自己,或許還真難以對孟達下手。
想著孟達不但壓制二人,不讓升官,而且還打壓自己的兒子,讓他們不能晉級。
他們下定決心,趁孟達不防備,殺死孟達,砍了的他的頭顱,開啟城門向司馬懿投降。
孟達本該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叛,卻只有短短十六天,就落幕了。
孟達徹底淪為司馬懿的踏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