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怎麼會是明成祖?完了完了,爹肯定會活活將俺打死。”

少年燕王朱棣慌得一批,他才十四歲,還沒去北平就藩,也還沒娶妻生子,更不是日後的明成祖。

“不行,俺得先去外面躲一躲,避一避風頭再說。”

一咬牙又一跺腳,少年朱棣悄悄溜出了燕王府。

他前腳剛走,後腳捉拿他進宮的人就來到了燕王府。

下面的人沒找到老四那小王八犢子,朱元璋更是氣得肺都要炸了。

看來老四這混蛋還是打得少了,不僅未來敢造反,現在還敢躲起來了!

“成祖?哪個王八犢子給朕上的諡號,老大,是不是你?”

明成祖朱棣看到光幕上的名號,氣沖沖的將三個兒子叫了過來,怒道。

不得不說,他倆不愧是父子倆,罵起自己的兒子來也是同樣罵王八犢子。

“爹,肯定不是我,我肯定給您上太宗的諡號啊。”

太子朱高熾慌得一批,連忙解釋。

“老二,是不是你?”

老年朱棣微微頜首,看向漢王朱高煦。

“啊,爹您難道會將皇位傳給我?”

朱高煦既驚又喜,不可思議的問道。

當年朱棣給他畫了一個大大的餅:‘世子多疾,汝當勉勵之’,他可一直記著呢。

這麼多年下來,朱棣一直沒給他兌現,他心裡早有怨言了。

沒想到,最終還是他當了皇帝,這簡直不要太爽。

但關鍵是,他日後會給爹上諡號為成祖?這不是完犢子了?

“你這尖嘴猴腮的模樣,哪有半點天子氣象,確實不可能是你。”

聽到朱高煦的反問,老年朱棣搖了搖頭,不屑的說道。

朱高煦聽了,氣得肺都快炸了,敢怒不敢言。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四子,洪武三年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率軍招降北元乃兒不花,聲望正隆;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太孫朱允炆繼皇帝位,與朝臣密謀削藩,欲剷除諸王,諸王皆危如累卵。】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被廢為庶人;次年建文元年四月,建文帝同時削齊、湘、代三位親王,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建文元年六月,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為求自保,燕王朱棣不得不裝瘋賣傻,與豬爭食,才逃得一劫,遂以‘靖難’為名,於封地北平起兵,史曰‘靖難之役’。】

【歷時三年,朱棣一路從北平打到應天府,於建文四年攻破應天府,即皇帝位,改元永樂,成為漢人最後一位大帝,永樂大帝。】

【朱棣是華夏有史以來惟一以藩王起兵且成功登基的帝皇,也是唯一以帝皇之尊親征漠北並封狼居胥的帝皇。】

“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我怎麼感覺好像和我有關呢?”

看完上蒼對朱棣事蹟的盤點,少年霍去病摸著下巴,若有所思的嘀咕道。

“嘶,唯一以藩王之身起兵造反併成功登基的皇帝,還是唯一以帝皇之尊封狼居胥的皇帝?”

“難怪被稱為永樂大帝,朱棣果然厲害!”

“他還是朱元璋的兒子,爺倆同時上榜,厲害厲害。”

而明朝之前的諸多皇帝們則是紛紛臉色一變,紛紛稱讚道。

朱棣竟然是朱元璋的兒子,父子倆同時進入華夏十大傑出皇帝榜,老朱家果然厲害啊。

“朕之武功比朱棣更盛,諸卿,你們說,朕御駕親征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捋著鬍鬚,眼神裡充滿了對親自出徵的渴望,和對朱棣的認同。

“陛下,您可是萬乘之尊,豈能親征?難道我大唐無人乎?”

鐵頭娃魏徵又跳了出來,仗義諫言道。

“行了,朕不過是想想罷了。”

看到魏徵,唐太宗大為頭痛,不得不打消御駕親征的念頭。

“哎!天不佑我!”

與此同時,明朝之前有野心的藩王們紛紛打消了造反的念頭。

就連上蒼都說了,朱棣是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

那他們再傻乎乎的興兵造反,豈不是主動找死?

“爹你看,老四他不是造我的反,是造允炆的反,他是被逼自保啊。”

“不過話說回來,允炆是誰?我兒子叫雄英啊!”

看到上蒼的盤點,朱標興奮的說道。

“這樣說來,倒也情有可原。”

“老四這混蛋居然還被稱為永樂大帝,看來幹得還不錯啊。”

朱元璋摸著下巴,若有所思的喃喃道。

“...”

朱標無語了,所以,愛會消失的,對嗎?

“未來的我這麼厲害嗎?”

躲到城外山上的少年朱棣瞬間呆住了,不敢相信。

“啊這,豈不是全天下人都知道,朕在豬圈裡吃了豬食?”

看到上蒼的盤點,老年永樂帝朱棣臉色一陣青、一陣白。

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低著腦袋,想笑又不敢笑。

【朱棣登基稱帝后,遷都北平順天府,以帝皇之尊鎮守國門,以鐵血鑄起了漢人的脊樑。】

【又因明朝末代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國破家亡之際,於京師城外的煤山上吊殉國,大明也因此有了‘不和親、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稱,大明被後人稱為華夏五千年裡最有骨氣的王朝。】

“嘶,大明皇帝竟有如此骨氣,末代皇帝上吊自盡殉國?”

“不和親、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怕的朱家皇帝!”

明朝之前的皇帝們紛紛側目,對老朱家生出一股濃郁的敬佩之意。

“我漢家竟有如此剛烈之帝皇,當浮一大白!”

一位位文人士子更是激動得熱淚滿眶。

“嗯?上蒼這話是什麼意思,朕感覺似乎在影射誰?”

宋太祖趙匡胤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的說道。

“誹謗啊,他在誹謗朕啊!”

宋高宗完顏九妹氣得直跳腳,大聲囔囔道。

“若我大宋之帝皇能如此剛烈,也不至於被金國蠻夷佔據半壁江山。”

南宋的有志之士哭得泣不成聲。

【除了赫赫武功之外,朱棣的文治也不弱,他命解縉等人廣採天下書籍,分類編輯而成的〈永樂大典〉堪稱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包含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全書22937卷,其中僅目錄就有16卷,共11095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可惜,〈永樂大典〉慘遭浩劫,此瑰寶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到了後世,僅存八百餘卷且散落於世界各地,華夏僅收藏224冊。】

【此外,朱棣在位期間,還曾派鄭和六下西洋,完成了華夏首次對海外世界的探索,宣揚了天朝上國的偉大威名。】

【上榜理由:革吏治,固邊防,疏運河,修水利,撰大典,下西洋,受封之國,三十有餘,威德遠被,窮荒絕域;功烈於斯追漢唐,文化開新展大觀。】

“什麼?永樂大典竟然失傳了?”

“不行,老大,快去傳朕旨意,將永樂大典多謄抄幾份以備份。”

老年永樂帝朱棣臉色鐵青,沉吟片刻後,對朱高熾吩咐道。

“是,兒臣遵旨。”

朱高熾躬身領命。

“恭喜解大人,青史留名啊。”

永樂大典的編纂處,眾人眼神火熱的對解縉恭賀道。

“什麼永樂大典,標兒,你去組織人手,咱要編纂一部〈洪武大典〉。”

明太祖朱元璋摸了摸下巴,對朱標吩咐道。

“啊,這不太好吧?”

朱標一聽,還有這種操作?

“什麼不好,老四的可不就是咱的麼,咱編一部〈洪武大典〉怎麼了?”

朱元璋大手一揮,滿不在乎的說道。

“哼,什麼狗屁〈永樂大典〉,有朕的〈四庫全書〉齊全嗎?”

乾小四滿臉不屑的說道。

“萬歲爺所言甚是。”

和坤舔著臉,拍馬屁道。

【綜上所述,明成祖朱棣名列十大傑出帝皇榜第六名,實至名歸!】

【恭喜明成祖朱棣位列華夏十大傑出帝皇第六,獎勵:‘仙氣’一道、‘諸天令’一枚、〈武經〉一部、‘九州堪輿圖’一份、〈華夏五千年史〉一部、高產良種‘紅薯’、‘土豆’各十萬斤。】

“哈哈,朕還能再活百年!”

得到上蒼的獎勵,老年朱棣第一時間就使用了仙氣,瞬間返老還童,延壽百年。

朱高熾和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對視一眼,同時閃過一抹無奈。

得,老爹還能再活一百年,他們兄弟三人誰還能活得過老爹啊。

這太子之位,他們還有必要爭嗎?

就算爭到手又如何,此生還有登基的機會嗎?

“恭喜皇爺爺,賀喜皇爺爺。”

倒是太孫朱瞻基很快就反應過來,恭聲向朱棣道賀。

老爹和叔叔們沒了登基的機會,他這個太孫還是有機會的嘛。

“恭喜父皇,賀喜父皇。”

兄弟三人也反應過來,齊齊向朱棣道賀。

“哼,你們都起來吧。”

所謂人老成精,朱棣哪還不知道他們兄弟三人的小心思。

【十大傑出帝皇第七位:漢光武帝劉秀!】

老朱家的紛紛擾擾並不影響光幕,發放完朱棣的獎勵之後,緊接著便開始了第七位皇帝的盤點。

“想不到竟然是光武帝,他能名列第七,倒是實至名歸。”

“不錯,若無光武帝,漢朝又哪來的四百年天下?”

“光武皇帝確實是一代人傑!”

由於劉秀的時間線靠前,後期的許多人都聽說過劉秀的事蹟,對他的上榜並無異議。

“話說回來,這樣一來,老劉家是不是有三位皇帝上榜了?”

有人扳著手指頭一算,不由驚呼道。

“不錯,高祖劉邦、武帝劉徹,再加上光武帝劉秀,他們老劉家就佔據了三個名額。”

漢朝後面的皇帝們恍然大悟。

“老劉家三個,老朱家兩個,留給我們的名額不多了。”

也有皇帝臉色鐵青的說道。

【漢光武帝劉秀,乃漢高帝劉邦的九世孫,但因受漢武帝劉徹‘推恩令’的影響,及至劉秀之時,他已家道中落,算是起於微末之時。】

【自劉秀起兵以來,到開創東漢,登基稱帝,也只花了三年時間,又花了十二年時間統一天下,重新延續大漢兩百年江山。】

【歷代開國皇帝之中,劉秀的能力不是最強的,但他卻以知人善任、善待功臣聞名於世,與他一起打天下的‘雲臺二十八將’除戰死病死之外,皆得以善終。】

【除了軍功卓著,劉秀的文治同樣出色,他因出身貧窮,故而深知民生疾苦,在位期間曾大力整飭吏治,發展經濟,與民生息,開創了‘光武中興’的繁榮局面,甚至鑄劍為犁,止戈息武,節儉勤政,只為漢室長治久安。】

【文化主面,劉秀重視文化教育,推崇儒學,修建洛陽太學,設立五經博士,廣收弟子,傳授儒家經典,使得東漢時期的文化得到了蓬勃發展,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學者和文化作品。】

【上榜理由:剪割據,復大統,熄武事,重修文,省刑法,薄賦斂,抑豪強,行度田,乾道剛,坤道柔,是榜樣;才明勇略誰能敵,中興之主第一人。】

【綜上所述,漢光武帝劉秀名列十大傑出帝皇榜第七名,實至名歸!】

【恭喜漢光武帝劉秀位列華夏十大傑出帝皇第七,獎勵:‘仙氣’一道、‘諸天令’一枚、〈武經〉一部、‘九州堪輿圖’一份、〈華夏五千年史〉一部、高產良種‘紅薯’、‘土豆’各十萬斤。】

“好好好,乃公的後代如此出色,這說明乃公的種好嘛!”

劉邦高興的叉腰,滿臉驕傲,可把他給高興壞了。

“陛下,你沒發現嗎,我大漢裂開了,竟然分成了兩漢。”

蕭何無語了,老流氓你怎麼不關注重點呢。

重點是老流氓建立的大漢亡了,後面若非劉秀再建大漢,老劉家的江山就沒了。

“呵呵,乃公活不了這麼久,也管不了這麼多,愛咋咋地吧。”

“再說了,這不是有秀兒再建大漢兩百年江山麼。”

“兩漢加起來有四百年天下,乃公沒什麼不滿!”

雖然得到了《華夏五千年史》,但劉邦還沒來得及翻看,他從小就不喜歡看書,一看到書就頭疼。

對於漢朝分成東西兩漢,劉邦看得很開明,天下沒有不滅之王朝。

人家政哥建立的大秦僅僅十四年就滅亡了,他的大漢有四百年,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陛下英明!”

眾臣齊齊心悅誠服的俯首而拜。

不得不說,老流氓說的沒錯,倒是他們這些大臣鑽牛角尖了。

【十大傑出帝皇第八位:隋文帝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