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八名的名字出現,更多皇帝的質疑聲響起。

“隋文帝?欺負孤兒寡母的楊堅?他有什麼資格上榜,有黑幕啊!”

“就是,朕的功績都比他大,他憑什麼上榜,他有什麼資格上榜?”

“這隋文帝是誰,我大漢文帝、景帝、宣帝哪個不比他強,他憑什麼上榜?”

“上蒼不公啊,想我大清聖祖幼年登基,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豈會不如一個隋文帝?”

“萬歲爺編撰《四庫全書》,平定準噶爾,派遣駐藏大臣,這功績不比隋文帝強?”

“所謂的十大傑出帝皇榜不公平,憑什麼欺負孤兒寡母的楊堅能上榜?”

楊堅昔年為周朝大臣,周武帝宇文邕死後,由宇文贇繼位,是為周宣帝,宣帝死後,由宇文闡繼位。

宇文贇娶了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為妃,宇文闡雖不是楊麗華所生,但算起來也是楊堅的外孫。

但九歲的宇文闡繼位之後,楊堅立馬就發動兵變,逼迫幼帝禪位,同年被楊堅暗中派人殺害。

因此,對於楊堅這種欺負孤兒寡母上位之人也能上榜,隋唐之後的大多數人都表示不滿。

“隋文帝楊堅?姨姥爺?”

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李世民的瞳孔忍不住微微收縮。

他是李淵的兒子,大唐的江山就是他們父子從隋文帝的兒子楊廣手裡奪來的。

而且,他們李家和楊家還是親戚關係。

李世民的爺爺李昞和楊堅分別娶了獨孤信的四女兒獨孤氏和七女兒獨孤伽羅,二人是連襟關係。

因此,楊堅是李淵的姨父,也是李世民的姨姥爺。

對於楊堅這位便宜姨姥爺,李世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

身為皇帝,他必須不餘遺力的抹黑前朝,這叫政治正確。

身為外甥孫,他對楊堅的功績心知肚明,楊堅並非世人看到的這麼簡單。

“什麼,楊堅你竟然當了皇帝?你這個亂臣賊子!”

北周時期,周武帝宇文邕怒喝一聲,就命人將楊堅給拿下。

“陛下你聽我狡辯,啊不,聽我解釋,臣絕無貳心,請陛下明鑑啊。”

此時的楊堅僅僅只是隋國公,還沒有逼迫幼帝宇文闡禪位並登基稱帝,連忙大聲解釋道。

“拉下去,斬了。”

宇文邕哪裡會聽他解釋,一聲令下,未來的隋文帝楊堅人頭落地。

光幕沒有理會群情激憤的眾人,繼續盤點著第八位皇帝楊堅的生平和功績。

【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數百年征戰不休,華夏陷入黑暗之中,漢人淪落為異族餐桌之食,被稱為‘兩腳羊’,何等的悽慘!】

【三百多年的分裂,三十多個割據政權的交替,相互攻伐不絕,百姓民不聊生,若無隋文帝楊堅令天下重歸一統,華夏或許就此亡族滅種,焉有日後盛唐之氣象?】

【東漢初年,華夏漢族人口約2100萬,至司馬篡魏,建立西晉,人口約為1600萬,又經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漢人銳減至800餘萬,瀕臨亡族滅種之危;及至三百餘年後的隋朝建立,又經隋文帝楊堅的不懈努力,漢人提升至4000萬。】

【雖然楊堅靠欺負孤兒寡母方才登基稱帝的手段很不光彩,但他對華夏和漢族的功績不容抹殺!】

光幕背後的慕容復看到眾多隋唐之後皇帝的反對,這才特意解釋了一番。

“什麼?我大漢亡了?五胡亂華,莫非是五支胡人差點滅了我漢人?”

這是漢朝時人們的震驚。

“司馬篡魏是什麼,兩晉南北朝是什麼,五胡亂華又是什麼?”

這是三國之時,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發出的疑問。

“亂世被終結了嗎,真好啊,可惜我看不到那一天了。”

這是東晉,華夏最為黑暗之時,人們發出的嘆息。

“如此說來,倒也有幾分道理,楊堅確實對天下有功,且不容抹殺。”

“五胡亂華時期,我漢人確實差點就亡族滅種了!”

隋唐之後的人看了光幕的解釋之後,不由得沉默了下來。

【隋文帝楊堅,透過軍事手段和政治智慧,先後滅掉南陳等割據勢力,建立大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統一華夏大地,開啟盛世篇章。】

【他更改官制,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三省六部制,由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朝廷的集權,此制也被後世長期沿用。】

【他創立科舉制,透過考試來選拔人才,打破了門第限制,為寒門士子提供晉升通道,使人才選拔更加公平公正,這一制度更是延用一千多年,對華夏的選官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修訂‘開皇律’,不僅有效減少了冤案的發生,更是減輕了法律的殘酷和野蠻性,使得新生的大隋很快就安定下來,四海昇平、萬民生息。】

【他頒佈均田令,讓底層百姓獲得土地,又減免賦稅,讓百姓能休養生息,提高了百姓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了朝廷的稅收,又設定糧倉,使得大隋從此不再缺糧。】

【據後世統計,直到大隋滅亡,其糧倉所儲存之糧,依舊足夠後世的大唐使用數十年之久。】

【從亂世的民不聊生,到開皇之治的繁榮昌盛,隋文帝楊堅用了二十年時間,因此,他名列十大傑出帝皇榜第八名,實至名歸!】

【上榜理由:復漢姓,繼絕世,六百年,分又合,減酷刑,修律令,革政治,改官制,創科舉,稱開皇;地廣三代、威振八紘,伐毛換髓、氣象一新。】

【恭喜隋文帝楊堅位列華夏十大傑出帝皇第八,獎勵:‘仙氣’一道、‘諸天令’一枚、〈武經〉一部、‘九州堪輿圖’一份、〈華夏五千年史〉一部、高產良種‘紅薯’、‘土豆’各十萬斤。】

拿到獎勵之後,楊堅無視了獨孤伽羅渴望的眼神,直接使用了仙氣,使得自己重返青春,延壽百年。

隨後,他站了起來,望向下方的太子楊勇、晉王楊廣和朝中眾臣,開口說道:

“傳朕命令,將唐國公李淵一家請到大興,不得傷他們性命。”

“再傳朕命令,廢除楊勇太子之位,改為齊王,立楊世民為太子,佈告天下吧。”

眾臣一聽,齊齊大驚失色。

“父皇...我...我...”

太子楊勇瞬間癱倒在地,一眨眼的功夫,太子之位沒了?

一旁的楊廣聽到前半句的時候,心裡高興的一批,大哥被廢了,他是不是有機會了?

但聽到後半句心都涼了,廢了大哥卻又沒立他為太子,楊世民又是何人?

“敢問陛下,楊世民是何人?”

皇后獨孤伽羅問道,大臣們也同樣疑惑不解。

“唐國公李淵次子李世民,有聖君之姿,朕欲收養他為繼子,立其為大隋太子。”

楊堅沒有理會皇后,對眾臣說道:“諸卿可有異議?”

“陛下英明!”

眾臣一聽,齊齊雙眼一亮,山呼萬歲。

高啊,不愧是陛下,竟然想到了這個方法。

李世民何許人也,這可是十大帝皇榜排名第三的存在!

若是由此人繼任大隋皇位,那大隋還會二世而亡嗎?

楊勇和楊廣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絕望。

完了,自家老爹竟有這種騷操作,再一想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他們兄弟倆還有活路嗎?

“我大秦之後是兩漢、漢亡之後有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再被大隋一統,又有唐、元、明、清....”

“各王朝的國祚竟不超過三百年,這又是為何?”

翻完《華夏五千年史》的最後一頁,秦始皇嬴政心裡充滿了疑惑和不解,他發現後世王朝竟然連三百年國祚都達不到。

按理來說,夏朝有470餘年國祚,商朝有550餘年,周朝有近800年,就算曆史上的大秦二世而亡,這個屬於例外,但後世的王朝不至於連三百年都達不到啊。

秦之後是為漢,西漢227年、東漢195年,三國就更短了,魏國45年、蜀國42年、吳國58年,司馬家的西晉也差不多,僅僅52年就滅國了,東晉倒是有103年,但也偏居一隅,不能算是大一統王朝,只能算割據一方的諸侯。

南北朝十六國就更不用說了,全都短得可憐,也就北魏有148年,其餘的全都沒超過一百年。

隋朝38年,唐朝289年,五代十國又是亂世,割據諸侯四起,國祚都極短。

到了趙匡胤一統天下,也算不得大一統王朝,北宋167年,南宋152年,遼國218年,西夏189年,金國119年。

後面被蒙古入主中原,所建立的元朝也僅僅只有97年,連一百年都沒有。

元之後則是明,也就276年而已,明之後則又被異族入主中原,滿清國祚267年。

如此看來,好似有詛咒一般,使得中原王朝的國祚無法超過三百年!

“隋文帝啊,朕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有功於華夏,若是楊廣表叔有他的一半,也就沒有我大唐什麼事了。”

唐太宗李世民並不知道楊堅的騷操作,要是知道,他就不會這麼淡定了。

“陛下不必妄自菲薄,楊堅不過第八名而已,陛下您可是前三甲呢,我大唐遠勝前隋!”

長孫無忌站了出來,激動的說道。

“嗯,朕明白。”

唐太宗點了點頭。

“只剩最後兩個名額了,也不知道朕能不能上榜!”

“是啊,能不能上榜,這可就天差地別了。”

“哪怕只是最後一名,所獲上蒼的獎勵也和前三甲一致,仙氣可是能延壽百年啊!”

其餘的皇帝們一個個都忐忑期待了起來。

華夏數千年,一共出了四百多位皇帝,但名額僅僅只有十個。

如今倒好,更是隻剩最後兩個了。

僧多粥少啊!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沒有自知之明,妄想爭奪十大傑出帝皇。

大部分皇帝還是對自己有逼數的,只有一少部分除外,相當的迷之自信,認為十大傑出帝皇非我莫屬。

“這下總該輪到朕了吧,朕幼年登基,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我大清版圖更是遠勝前朝。”

“就算上蒼再不喜歡漢人之外的異族,但朕的功績可是實打實的,總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將朕排除在外吧?”

康麻子就是沒有逼數的那一少部分,他心裡美滋滋的想著。

“最後兩個名額,朕的聖祖爺一個名額,再加上朕一個,完美!”

無獨有偶,康麻子的孫子乾小四也是同樣的想法,這祖孫倆都是沒逼數。

【十大傑出帝皇第九位:宋太祖趙匡胤!】

“哈哈,總算輪到兄長了,恭喜兄長!”

看到第九名的名字,晉王趙光義高興的喊了起來。

“呼...”

龍椅上的趙匡胤不由鬆了一口氣,後背都被汗水打溼,心裡的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不管排名多少,只要能上榜,那就是萬幸。

“恭喜官家,賀喜官家!”

大宋的官員們也紛紛激動的向趙匡胤道賀。

“哈哈,諸卿平身,朕能上榜也離不開眾卿的共同努力。”

趙匡胤從龍椅上站了起來,高興的說道:“有此榮譽,朕與諸卿共享!”

“呵,又是一個欺負孤兒寡母上位的,呸!”

漢高帝劉邦也看完了《華夏五千年史》,看到第九名的趙匡胤的名字時,不屑的吐了一口唾沫。

“宋太祖,哎,他若是不死的早,也不至於被晉王趙光義篡位。”

“若非趙光義繼位,大宋也不至於變成大慫、大送了。”

明太祖朱元璋聽到趙匡胤的名字時,輕輕一嘆。

“此人確實有資格上榜,畢竟是統一唐末亂世的君主,和楊堅一樣,功績不容抹殺,只是排名不高而已。”

明成祖朱棣也點了點頭,對於趙匡胤能排到第九名,他沒什麼意見。

“上蒼不公啊,憑什麼趙匡胤能上榜,宋朝都算不上大統一王朝吧?”

康麻子又是一腳踹翻了御案,怒吼一聲。

名額用一個就少一個,如今更是隻剩最後一個名額了。

“憑什麼趙匡胤能上榜,朕之祖父聖祖爺在位六十一年,立下了豐功偉績,朕之功績僅低於聖祖爺,難道我們比不上趙匡胤?”

與此同時,乾小四也大為不滿,氣得將手中的茶杯都摔碎在了地上,嚇得離他不遠處的王公大臣們紛紛後退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