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林平之詢問“一花開五葉”之意,太淵做出解釋。

他輕輕拂袖,語氣悠然:“隨著曹溪禪影響的擴大,禪宗也開始產生了分流。六祖慧能門下分為荷澤神會、南嶽懷讓、青原行思等宗系。南嶽懷讓的弟子馬祖道一播化江西,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制訂叢林清規,建立禪院組織制度。懷海門下又分出溈仰、臨濟二宗。”

他說到這裡,語氣稍頓,目光轉向林平之,彷彿在確認他是否跟得上自己的思路。

見林平之認真點頭,太淵繼續說道:“溈仰宗,其悟境與功行,極致追求理事如如、動即合轍的至高境界。他們接引學人的方式,看似平實,但其中蘊含的道理深邃奧秘,講究事理並行。開山祖師靈佑頓悟超妙,慧寂則功行綿密。”

“然而,若非天賦異稟、根器深厚之人,實難繼承這一派的精髓。所以啊,此宗在禪宗五家中,興起最早,可衰敗得也快。”

太淵微微搖頭,語氣中滿是惋惜。

“再說說臨濟宗,他們倡導以般若為本,秉持以空攝有、空有相融的禪宗教外別傳心法。這一派很是特別,不主張一味誦讀佛經,反倒推崇研讀禪祖們的行止記述與語錄;也不提倡苦行修煉,更注重頓悟的力量。”

他說到這裡,語氣一頓,道:“臨濟宗的接引方式,可謂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極為犀利。”

林平之聽得連連點頭,忍不住插嘴道:“師父,那青原行思一脈呢?”

太淵繼續說道:“青原行思的弟子石頭希遷在湖南弘法,大闡宗風。石頭希遷從“本體無相,即休即用”進行發揮,提倡隨順自然的修行方法,以“心體靈昭,湛然圓滿,一源含萬派,永珍現心中”為法門大要。”

“石頭希遷門下有藥山惟儼與天皇道悟,惟儼再傳弟子洞山良价與三傳弟子曹山本寂創曹洞宗。”

“道悟三傳至雪峰義存,義存門下雲門文偃創立雲門宗。”

“義存另一弟子玄沙師備傳羅漢桂琛,桂琛傳清涼文益,文益弟子廣佈,創立法眼宗。”

林平之聽得目瞪口呆,忍不住感嘆道:“原來禪宗的分流如此複雜!”

太淵點點頭道:“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的出現,被禪宗稱之為“一花開五葉,道果自然成”。禪門五宗均出於曹溪禪法,思想上並無不同,但在接引方式方面各有特色。”

太淵滿是憧憬,以一種感嘆悠遠的語氣道:“那個時代啊,天下人但凡談論禪學,皆以曹溪為宗。在六祖入滅一百年後,禪者若無曹溪的根基,都不敢開口談禪。”

林平之聽著太淵講述的禪宗軼事,只覺心潮澎湃。

脫口而出:“師父,如此看來,曹溪禪在那時豈不是稱霸天下釋教,如同當年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般,風頭無兩啊!”

太淵聞言,微微一笑,道:“不錯,不過曹溪禪得以廣為傳播,除了六祖的法門玄妙,還有一個人的功勞不得不說。”

林平之好奇地問道:“何人有這般能耐?”

“此人便是六祖的弟子——荷澤神會。”

太淵神色莊重,緩緩說道,“開元年間,神秀大師在北方大力弘揚禪法,其教義如春風化雨,傳遍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邑,甚至還獲得武后、中宗、睿宗三位帝王的尊崇皈依,享有‘兩京法主、三帝門師’的至高尊號。”

太淵一邊說,一邊用樹枝在地面上勾勒出著當時的地域範圍,試圖讓林平之更直觀地感受神秀的影響力。

“而神會大師呢,在滑臺大雲寺舉辦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也叫‘無遮大會’。在這場大會上,他與崇遠禪師就南北禪的是非問題展開激烈辯論。神會大師言辭犀利,斥責北宗的師承旁支錯漏,所傳法門為漸修之法,不夠究竟。經此一役,曹溪禪聲名大噪,後來居上,逐漸成為禪宗主流。”

林平之聽得入神,道:“原來如此。但師父,既然曹溪禪有這麼多的分支,我們為什麼要一定要去南華禪寺呢?就因為那曾經是六祖的道場?”

太淵道:“不止於此。六祖慧能完成了禪法的漢化,讓禪宗真正融入漢傳佛教,這份功績確實令人欽佩。但南華禪寺吸引為師的,並非僅僅是這個原因。”

“那究竟是為何?”林平之愈發好奇。

“因為六祖的真身存放在南華禪寺。”太淵道。

林平之不解:“一具遺體而已,就算是得道高僧的遺體,這麼久了,應該已經腐敗了吧?”

太淵神色莫名,“有沒有腐敗為師沒有見過,不好妄下定論,所以此行也是為了解決為師的一個疑問。”

“六祖入滅距今約八百載。八百年的時光,足夠王朝更迭,滄海桑田,理論上世間沒有任何的物質可以八百年不朽!”

林平之細細揣摩太淵話中深意,心中像是被一道驚雷炸響,“難道……難道師父認為六祖的真身可以歷經八百年不壞?這豈非是神話?”

太淵笑了,語氣中帶著幾分深意:“什麼是神話?人的神才是神,神的神,還神嗎?”

他繼續說道:“傳言六祖入滅前一年,交代弟子造塔以存放真身。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亦是如此。塔落成之時,不過一月,六祖入滅。入滅之時,端身不散,如入禪定,整個曹溪異香氤氳,山崩地動,林木變白,日月無光,風雲失色。”

林平之聽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過神來,哭笑不得地說道:“師父,這恐怕只是當地人誇大其詞罷了,您不會真的相信了吧?”

太淵卻只是微笑不語。

他以前也認為這是後人故意神化了六祖,但如果六祖是媲美於道家的外景大宗師呢?

外景的威能,太淵還無法想象。

他目前只是在內景階段走了一小半的道途,就已經有種種奇功異術了。

登萍度水,如履平地;攝心控神,千里追魂;心靈感應,捕風捉影;踏罡步鬥,鳥獸和鳴……

所以關於這些傳言,他不敢不信,也不敢全信,只好親身經歷,親眼見證。

突然,林平之指向前方,“師父,你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