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商議封侯【爆更六萬字,3/10,求訂閱】
在下姑蘇藍氏藍思追子晴 青衫煙雨後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御書房。
“英烈陵園?英烈紀念碑?甚至與國同休?”
“不過是一群兵痞而已,有何資格享受朕的祭拜?”
慕容博皺起眉頭,聽了好大兒的話,他腦子裡裝滿了問號。
不怪乎老登無法理解好大兒的意思,這是時代的侷限性。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趙光義更是極力打壓武人、抬高文人的地位,生怕將領們也來一出黃袍加身。
到了後面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做的過份,賊配軍瞭解一下?
《宋史·兵志》:【或募土人就所在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饑民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取之雖非一途,而伉健者遷禁衛、短弱者為廂軍。】
大宋的軍事力量薄弱路人皆知,除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有關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兵源的問題。
兵源大多來自於民間的賊盜匪徒,臉上刻有刺青,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狄青,他就是賊配軍出身,臉上也有刺青。
想想看,一群由盜賊組成的軍隊,指望皇帝有多看重、官員有多在乎、百姓有多尊重,這可能嗎?
因此,民間也有了‘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說法。
不是百姓不想參軍入伍、保家衛國,而是軍人的地位實在太低了,賤如泥土!
言歸正傳。
大燕立國,慕容覆被冊封為太子,他自任軍機處首輔,又創皇家軍校,都是為了抬高軍人的地位。
他不奢望大燕軍人的地位與後世相比,但也不能成為宋國那般被人人看不起的‘賊配軍’。
而這種種目的,慕容博曾和好大兒談過,老登才知曉一二。
事實證明,好大兒的決定沒錯,抬高軍人地位,確實使大燕百姓對軍人刮目相看,軍方的戰鬥力也極為彪悍,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但是。
好大兒還不滿足,竟然要為戰死的將士建勞什子英烈陵園,專門用來盛放犧牲將士的骨灰,這倒也就罷了。
左右不過是圈出一處地方,再從戶部撥些錢糧,叫一些工匠修建陵園,費不了多大的事。
好大兒竟然還要他這個皇帝每年擇日前往陵園祭拜,慕容博當場就不幹了。
不過是一群兵痞而已,有何資格享受大燕皇帝的香火和祭拜?
“爹,你是真的沒懂還是假不懂?”
這麼簡單的事,老登也沒能看明白?
慕容復不禁皺起眉頭,老登的政治嗅覺這麼低的嗎?
“呃,難道復兒此舉有何深意?”
慕容博心裡咯噔一聲,屬實沒想到這樣做還能有何深意。
他連忙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以掩飾臉上的尷尬。
“肯定有深意,要不然我也不會特意和爹你提起了。”
聞言,慕容復這才知道老登確實是沒明白,他也確實不適合當皇帝。
“復兒說說看,有何深意?”
見好大兒投來鄙視的眼神,慕容博也不在意,虛心請教。
他這人最有自知之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好兒大可是神仙轉世,懂得肯定比他這個凡人多。
父不如子,這不丟人。
相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還很高興!
“我計劃建立英烈陵園確實有多重考慮,且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喝了一口茶,慕容復緩緩說道:“首先就是收買人心,建立英烈陵園是對大燕建立而犧牲將士的莊重紀念。”
“大燕百姓看到皇室如此重視和尊重將士,會不會感受到大燕的親民關懷和感恩之心?”
“他們會認為,我大燕皇室是有情有義之人,從而在情感上對大燕產生認同和親近感,進而擁護大燕,認可大燕。”
“同時,英烈陵園的存在,還可以樹立正義的形象,彰顯我大燕的正義性,它也間接向天下諸國傳達一個訊息,我大燕才是正義的一方,而我們所有敵人都是邪惡的。”
“為了建立正義大燕而犧牲的將士都是英雄,他們的行為是值得歌頌和敬仰的,是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而奮鬥的,從而讓天下百姓更加願意支援和接納大燕。”
“除此之外,便是穩定軍心的作用。”
“對於我大燕將士來說,英烈陵園是他們犧牲後能夠得到永久紀念和尊重的神聖之地,大燕給了他們無上榮譽和歸屬!”
“他們知道自己的付出不會被遺忘,即便犧牲之後,也會被大燕和百姓所銘記,甚至能享受到皇帝和百姓的祭拜,這是多麼榮耀的一件事啊。”
“同時,這樣也能激勵將士們的精神,使他們更加堅定的為大燕效力,提高他們的意志和忠誠!”
“英烈陵園的存在,將會成為大燕將士們精神傳承的聖地,它能激勵著現有的大燕將士們以先輩為榜樣,傳承他們的勇敢、忠誠和奉獻精神。”
“同時也能讓新入伍計程車兵、新歸降計程車兵感受到大燕軍人的崇高地位和責任,激發他們保家衛國的熱情,從而使大燕軍隊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進一步強化我大燕政權的合法性、正義性和正當性,有利於鞏固我大燕皇室在天下百姓心中的統治地位,讓百姓依賴和追隨,從而維護我大燕皇室的統治,保證大燕的長治久安。”
“如此種種的隱形好處,爹,你說這英烈陵園值不值得建,值不值得皇帝與百官的祭拜,值不值得英靈永存、與國同休、大燕不滅、香火不絕?”
這是赤果果的陽謀,不僅能收買百姓之心,更能穩定軍心,激發百姓的熱血,踴躍參軍、保家衛國,更好的保障大燕皇室的統治地位不動搖。
屁股決定腦袋,坐在大燕太子的位置上,慕容復愈發理解後世英烈陵園所存在的意義。
砰~!
慕容博張大了嘴巴,滿臉的不可思議,手裡的茶杯掉到地上都沒發現。
細細思索一番,他發現好大兒說的沒錯,建立英烈陵園確實有如此種種好處。
“好,好啊!復兒你說的有道理!”
“這種惠而不費的措施,爹怎麼就沒想到呢?”
“同意,爹同意了,就按復兒你說的辦。”
只是修一個園子而已,再每年去祭拜一次,卻能收穫如此種種益處。
這英烈陵園他慕容博修定了,誰也攔不住!
“行,那就過幾天等喬峰歸來,咱們得舉行一次授勳儀式,再在儀式上提出這事吧。”
喬峰還在西邊沒回,慕容復打算等喬峰歸來,就該召開一次大朝會,對本次出征的有功將士進行賞賜。
該封侯的封侯,該升級的升級,該賞賜的賞賜。
“嗯,喬峰小子有著滅國之功,確實該封侯,還有小鄧他們四個,也該封侯了。”
“對於給他們封侯之事,復兒你有什麼建議?”
慕容博聞言,贊同的點了點頭,詢問道。
他們父子倆在戰前就商量好,該給鄧百川四大家將封侯。
四大家將跟了這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確實該封侯。
還有喬峰,這可是滅國之功,不封侯說不過去。
但該怎麼封,就很有講究了。
“嗯,回來的路上我就考慮過這個問題,初步有了腹稿,咱們合計一下。”
慕容復站了起來,在御書房來回踱步,慕容博見狀,提起硃筆準備記錄。
這世界就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政策隨時都會變動。
“咱們先將大燕的爵位制度給確定下來,再根據他們的功勞大小,賞賜合適的爵位。”
“首先就是皇室弟子的爵位,要和有功之臣的權貴爵位分開,不能混為一談。”
慕容復一邊述說,老登就一邊點頭贊同並記錄。
“大燕皇室現在就咱們爺倆,還有舅舅家的吳侯,人丁稀少,但日後皇室人員肯定會越來越多,所以得先確定下來,形成定製。”
“皇室弟子的爵位,定為親王、郡王、國公、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七級。”
“皇帝之子為親王,親王之子為郡王,郡王之子為國公,如此例推。”
“同時,無論是皇室還是權貴,所有爵位皆逐代遞減,沒有世襲罔替之說,犯錯者甚至被降爵或奪爵,有大功勞者可升爵或免除一代多代的降爵。”
“對於我說皇室弟子爵位制度,爹你怎麼說?”
說完,慕容復停了下來,看向老登。
“逐代遞減?不再世襲罔替?如兩漢的推恩令一般?”
“立下大功勞者可升爵,或是免除一代多代的降爵?”
慕容博想了想,頗為不解的問道:“豈不是說,待得七代之後,親王后裔若無大功勞者,將重新變成白丁,僅是宗室弟子,卻無爵位在身?”
“我堂堂大燕皇室子弟,竟然和平民百姓一般,這豈不是讓天下人恥笑?”
老登的想法,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模一樣。
我都當了皇帝,還不能讓後代享受享受,那這皇帝豈不是白當了?
“呵呵,爹你考慮過沒有,再過七代,皇室子弟的人數能達到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
“這大幾十萬的人,朝廷拿什麼去發放爵俸,大燕怎麼養得起這麼多人?”
明朝的教訓歷歷在目,慕容復可不想重蹈覆轍,像養豬般豢養著幾十萬的皇室後代。
“幾十萬人?沒這麼離譜吧?”
老登不禁咂舌,根本就不相信。
“道家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你自己推算一下就知道了!”
“要知道,他們都是我的後代,我還會害他們不成?”
“皇室後裔若不想自己的後代變成白丁,那就自己努力拼命,給後代掙功勳提爵!”
慕容復淡淡的瞥了老登一眼,老登僅有他一個獨子,日後的皇室後代都只會是他的子嗣。
為了未雨綢繆,他才定下逐級遞減的爵位制度,怎麼搞得好像他要害自己的後代一般?
大燕的遼闊疆域可都是他一拳一腳打下來的,後代們想要享受榮華富貴,那就學他這位先祖,自己努力去掙功勳!
“好吧,那就按復兒你說的辦,君子之澤、七世而斬。”
聽好大兒這麼一說,慕容博思索一二,不得不點頭贊同。
“說完皇室的爵位制度,那咱們再來說說功勳權貴的爵位。”
慕容復接著說道:“首先,非皇室不封王,國公便是臣子的最高爵位,這一點是鐵律,任何人不得違背!”
“因此,功勳權貴的爵位只有五級,公侯伯子男。”
“非戰功不封國公,非漢人與皇室不封侯,伯爵便已是外族最高爵位。”
“五級公侯伯子男,每級又分為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共計十五等。”
“就比如這一次,喬峰滅蒲甘王朝之功,足以給他封一等侯。”
“而鄧大哥他們四人,只能封三等侯或是二等侯,他們的爵位不能和喬峰平齊。”
不是慕容復不給喬峰封國公,而是這公爵之位不能現在就給。
他可是計劃過幾年就北伐中原,一統天下,甚至日後還要統一全世界。
若是現在就給喬峰封了國公,日後喬峰再立下功勞,豈不是封無所封、賞無可賞?
至於給四大家將的爵位,肯定不能和喬峰平齊或是比喬峰高。
他們四人的功勞本就是撿來的,若是與喬峰平齊,那喬峰豈能接受?
“五級三等制麼,可以,給喬峰和小鄧他們侯爵也合適,爹沒意見。”
“不過,你說外族不能封侯,這又是為何,打壓外族,歧視外族?”
給大燕官員將領們賜爵這等小事,慕容博沒有過多計較。
對於好大兒所說外族不封侯,老登頗為微辭。
要知道,他們慕容家就是鮮卑人,可不是漢人。
“這一條,咱們心知肚明就行,不要公佈出去,免得引起民憤。”
慕容復擺了擺手,示意老登的聲音輕點,不要大聲囔囔。
“我是這麼想的,這天下遠不止中原,還有更為廣袤的土地,我早晚有一天會全部打下來。”
“我要將大燕的龍旗插遍太陽照耀下的每一寸土地,日月所照之處皆為大燕!”
“那麼,中原之外的人族,早晚也都是我大燕子民,但人有遠近親疏之別,人族也自然有自己人和外族的區別。”
“對於我們來說,鮮卑族已是過去式,咱們倚靠的是漢族百姓,其餘的京族、擺夷、白族、芒族、儂族、佔族、寮族等等,皆為外族。”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為了防止他們坐大後生出不該有的異心,不僅要壓制外族的爵位,在實權上也要暗中打壓。”
“在我看來,非漢人與皇族官員的外族不僅不能封侯,他們的品級也不得高於三品。”
他的目標從來就不是小小的中原,早就放眼看向全世界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一統中原算不得什麼大成就,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幹過。
也就老趙家的皇帝不行,燕雲十六州都收不回來,廢物東西。
唯有統一全世界,才不枉他穿越一場。
他要讓後世的百姓不用再為學鳥語而發愁!
他要讓後世的百姓為自己身為尊貴的漢人而感到自豪!
他要讓自己的名字閃耀千年萬年,讓所有的後世人都記住他!
“行吧,復兒你有此雄心壯志,爹只會倍感驕傲,又豈會成為你的阻力?”
慕容博琢磨一下,發現確實如此,鮮卑族早就融入漢人之中,大燕能依靠的也只能是漢人。
“對了,既然要大封功臣,蘇星河等文臣要不要封賞?”
停頓了片刻,老登突然問道:“他們的功勞也不小。”
好大兒在外征戰,他坐鎮京師,接觸得最多的是蘇星河等官員,對他們的功績自是一清二楚。
因此,老登考慮的是,既然趁著連滅兩國的大勝之時大封功臣,那蘇星河等人要不要封賞?
“蘇星河等文臣....你讓我想想....”
慕容復聞言,凝眉深思。
按理來說,文武分家,互不統屬。
武將們打天下,立下大功被封侯,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也不能忽視文臣們的功勞,沒有他們在後方統籌安排,單靠軍方也成不了事。
“文臣們的功績不容抹殺,若是不給文臣封賞,豈不是寒了他們的心?”
“這樣吧,該封就封,論功行賞,不分文武。”
“按宋國的爵位來看,只享受榮譽而無實權,這一點我覺得咱們可以參考一二。”
“既然是商定大燕的爵位制度,那就確定得更徹底一點,將爵位和實職徹底分開。”
“無論文武官員都可以有爵位在身,爵位是爵位,實職是實職,得分開來,不能混淆。”
“大燕所有爵位,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有爵俸榮譽、無封地實權!”
沉吟之後,慕容複決定給文臣們封賞爵位,以示恩賜。
如果將文臣們的功勞用來提升官位品級,那未來也會面臨升無可升的境地。
不如將其折算成爵位,這樣也不至於有功不賞而寒了功臣的心。
“嗯?爵位和實職分開麼,也可以,就按復兒你說的辦。”
好大兒已經說的夠明白了,慕容博若是再聽不懂,那他就成傻子了。
他自是順從如流,快筆如飛,連忙將好大兒所說寫下來。
“這樣的話,就一目瞭然了。”
“文臣這邊爹你自己琢磨一下,該怎麼封賞。”
“武將的話,喬峰肯定要封一等侯,鄧大哥他們四兄弟就封為三等侯吧。”
“還有軍中其餘有功將士,我已經統計好了他們的功勞,這次就一併賞了。”
說著,慕容復取出一本功勞簿遞給了老登。
“哦,爹看看....”
“復兒,這是對軍中士卒的分級?”
慕容博接過功勞簿翻看起來,突然指著上面所寫的將校士兵等字樣問道。
“不錯,官員的爵位和實職分開,軍人的軍職和軍銜也要分開。”
慕容復看了一眼後,點了點頭,他這是效仿後世的作法,但沒後世那麼詳細。
軍職分為:將軍、同知、千戶、百戶、總旗、什長、士兵等。
而軍銜分為將、校、士、兵四級,每級三等,如將級分為上將、中將、少將。
士兵入伍便是列兵,有功者可升為二等兵,或者熬兩年後也可以升級。
二等兵之上是一等兵,再升就是士級,依次為下士、中士、上士。
士級之上為校級,依次為少校、中校、上校,以及將級。
四級三等共計十二等軍銜的上面,還有一個元帥的軍銜。
元帥凌架於各級之上,乃大燕最高軍事統帥,元帥銜不常設,臨戰時設立,非皇室不可擔任。
平常情況下,每個軍區設有一名將軍統領全軍,軍銜為中將或少將,總管一至五萬人。
將軍之下有一至五名副將,軍職為同知,通常為少將或上校銜,輔助將軍管理全軍。
同知之下為千戶,為中校銜,管理一千名士兵,職能為日常管理和訓練,為軍中的中層軍官。
再下面就是百戶,為少校銜,管理一百名士兵,屬於軍中基層軍官。
百戶下面為總旗,或為上士、中士銜,管三十至五十人,不屬軍官行列。
再下面管十人的什長,一般為下士或一等兵,與後世的班長類似。
“可以,爹沒意見。”
慕容博翻看一遍之後,點了點頭,算是透過了好大兒的提議。
“那就行。”
“還有,大燕的疆域擴大了數倍,再延用此前的道縣兩級制就有些不合適了,該改為州府縣三級制了。”
“不過這事我懶得管,只提出建議,具體如何劃分,就讓內閣去商議吧。”
打下地盤只是一個開始,後面的治理才是大頭。
治大國如烹小鮮,急不得,只能慢慢來。
慕容復才懶得參與治理的事,要不然內閣是用來幹嘛的,可不就是打雜的麼。
“改為州府縣三級制....確實很有必要。”
“行吧,爹明天朝會之時提出此事,交由內閣去商議。”
慕容博聞言後,不由得點頭贊同。
大燕原本是二十四道,後面打下寮寨,擴張為四十道,再攻下大理又擴張為一百四十八道。
如今攻下吳哥與蒲甘兩國,若按道來算,最少有四五百道。
確實需要重新劃分版圖,方便朝廷掌控地方,改道縣兩級製為州府縣三級制。
“轟~!”
“轟~!”
正在這時,一前一後兩股強大的氣勢洶湧而出,瞬間傳遍大半個升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