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劉琦先下注,糜竺求荀彧。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這劉琦的率先開口,無疑是告訴糜竺,他與劉辯的關係。
一來可以立威,二來也會讓糜竺好好掂量一下是否要與荊州搶生意。
劉辯自然是曉得劉琦心中打的什麼主意的,但如此行事,不過是小伎倆罷了,倒也隨他去了。
“景升近來可好啊?”
“朕聽聞荊州自分南北之後,荊南之地空前繁盛,加之對外並無戰事,只怕景升也是神清氣爽吧?”
劉辯開口問道。
“啟稟陛下,確實如同陛下所言,只是家父卻也並未放鬆對豫州的防務。”
“家父一直告誡微臣,袁術乃是逆臣賊子,我等漢室宗親,自有討賊之責。”
劉琦自出荊州之時,劉表便已經同他說過了,定要將進攻豫州本土的事宜攬下來。
豫州距離荊南十分近,若是能將豫州納入管轄範圍,會讓劉表在荊州的地位更加穩固。
“大公子此言差矣,既是討伐叛逆,自然是我大漢臣民都該參與的事情,若是隻讓宗室出面,豈非顯得我等臣子無用了?”
糜竺微微一笑,拱手道。
“嗯,糜先生所言有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遑論公卿呼?”
“只是陶謙先前在兗州與豫州的戰事損失頗大,是否會力不從心啊?”
劉辯看向了糜竺問道。
“陛下放心,徐州丹陽精兵,一卒未損,此番既是討伐國賊,臣可代表州牧宣誓,盡出徐州精銳之兵,一舉滅袁。”
劉辯聞言,臉上微微一笑,可心中卻是明白得緊。
這陶謙先前兵敗於兗州與豫州,本來還覺得有些奇怪,此刻卻是主動暴露了出來。
原來是本部的精兵從未動用,如此說來,那陶謙所謂的忠於漢室,也是建立在自己統領徐州穩固的前提之下的。
想到這一點,無疑加深了劉辯想要迅速削減各地州牧管轄職權的決心。
“陶公打的真是好算盤啊,當日兵敗,原是精兵未出啊?”
劉琦也抓住了這個重點,立刻以此做起了文章。
“大公子謬言了,對外戰事固然重要,但守護徐州本土才是陶大人的本職,豈能本末倒置呢?”
“若是州郡精兵皆出,州內憂宵小作亂,難道要學荊州,劃分南北而治嗎?”
糜竺也是毫不相讓,立刻懟了回去。
“你!”
“哼,想不到徐州的刀兵不利,嘴巴卻厲害得緊。”
“呵呵,大公子又何嘗不是以口舌逞兇?”
“不然在荊州根基深厚的蔡氏,又怎會在短短一年間徹底淪為二流?”
劉辯聽著兩人互相指摘,竟沒有一絲要阻止的意思。
知道身邊的張讓都聽不下去了,才站了出來說道,“兩位皆是我大漢的重臣,在陛下面前,怎能如此失儀?”
張讓的一番提醒後,終於讓兩人意識到自己還在劉辯的大殿之上。
“無妨,有誤會是常事,說開了就好了,就怕積怨太深,弄得刀兵相見,便不是朕想見到的了。”
“朕覺得兩位初到京城,想必也是有些累了,不如就先行回函館歇息吧。”
劉辯擺了擺手,正欲起身回宮,劉琦卻站了出來,拱手道,“啟稟陛下,微臣帶來了黃將軍的家書,還請陛下允許微臣轉交。”
劉辯聞言,微微一笑,“既然如此,大公子便稍作等候吧。”
說罷,劉辯對著張讓使了個眼色,張讓立刻會意,帶著糜竺先行一步。
糜竺離去之後,劉琦立刻開口道,“啟稟陛下,進攻袁術,又何需藉由徐州之手?”
“黃將軍所練精兵,加之家父的江夏水軍,足以直搗黃龍了。”
劉辯點了點頭,開口道,“行了,既然是自家人,朕便有話直說了,景升想要什麼?”
“回陛下,家父願意在朝廷選出新的豫州牧前,為朝廷代管豫州,恢復豫州的建設與民生。”
“哈哈哈,景升倒是仁義,好得很,不過既然徐州的人也來了,朕總不能偏向宗親吧?”
“還是要聽過徐州所求之事,才好定奪,大公子可將書信交給朕的內侍,代為轉交。”
“今日朕也有些乏了,這洛陽也確如大公子所言,日新月異,大公子不如先去城中兩市一觀如何?”
劉辯的意思很明確了,討伐袁術此刻是個競標的專案,不能只聽一方出價的。
劉琦也知道此事不能著急,當即拱手退出了大殿。
出了宮的糜竺,見劉琦並未現身,便知自己已經慢了他一步,立刻命令手下的小廝駕馬前往荀令君的府邸。
“在下糜竺,請告知令君,特來拜訪。”
糜竺對著荀彧府邸的家佬一拱手,便拿出了一吊錢遞到對方手中。
家佬見了錢,只是放在地上,並未去拿,“老爺已經提前知會過了,說是先生若來可直入書房,先生請隨我來。”
糜竺在荀彧家佬的指引下穿過了府邸,直達荀彧書房之中。
“賢弟不愧是潁川荀家啊,家風家規竟上行下效至此。”
糜竺一見荀彧,立刻將那家佬視金錢如糞土的事蹟說出。
“糜兄謬讚了,只是身在這京中,若是家中有人手腳不淨難免會落人口實的,故此才特意叮囑了一番。”
荀彧擺了擺手說道。
“賢弟何必如此謙遜,為兄可是遠在徐州都聽聞賢弟與陛下的關係之好,可比秦公與商鞅啊。”
荀彧聞言眉頭微微一促。
“糜兄,商鞅可是在孝公去後,便車裂而死的,如此後果,愚弟可不敢不引以為戒啊。”
“嘿嘿,倒是為兄所言不妥了,也罷,你我兩家交情不淺,我便直言了。”
“我想請賢弟待我今日再入宮一次,面見陛下。”
荀彧聞言,當即面露難色道,“這…並非朝會,我手中也無急報,若是如此帶糜兄入宮,陛下恐會疑心啊。”
“賢弟放心,糜竺斷然不會做那害了賢弟的事情,此次我代表州牧前來,便是想要讓徐州也推行陛下之新政。”
“且我徐州丹陽精兵自黃巾以來,便無折損,此番響應陛下號召,攻入豫州,不論得何好處,皆與賢弟二一添作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