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神醫,這是在下蒐羅的遼東人參,送與神醫,以報當日救命之恩。”

劉琦恭敬地將木盒遞了過去。

張仲景連忙擺手,目光落到了劉辯的身上,劉辯見狀,微微點頭。

示意張仲景可以收下。

“公子,下官當日不過是做了醫者該做的本分,無需言謝。”

張仲景繼續推辭道,“公子若真要謝,該謝陛下。”

“神醫說的是,但在下已經謝過陛下了,在下的身體畢竟是神醫開的方子才養回來的,還請神醫手下吧。”

劉琦說罷,立刻將木盒塞在了張仲景手中,隨後揹負雙手,說什麼也不肯拿回去了。

“好吧,下官便將這人參收下,以後若有急症,需要人參入藥,下官定叫病人感謝公子的恩德。”

張仲景一拱手,將木匣遞給了身旁的弟子。

“張神醫,這人參既然是公子送給你的,自當你自用。”

“醫官所中若有這方面的需要,可讓常侍安排,豈能有勞神醫用傢俬濟世?”

劉辯擺了擺手,和顏悅色地說道。

“臣,多謝陛下。”

張仲景聞言,立刻意識到自己的言辭頗有疏漏,趕忙告罪離開。

“公子,隨朕去百匠所吧,今日所看之物,還要讓公子帶回荊州呢。”

劉辯見狀也不再逗留,帶著眾人繞過學宮,便一路走向了百匠所。

百匠所內,黃月英早已準備好了水車與水排鼓風機的模型,用以給劉琦展示。

“陛下,現在是否開始展示?”

黃月英躬身問道。

“開始吧。”

劉辯點了點頭。

黃月英立刻開啟了閘口,百匠所內專門挖了一條從洛水引流而來的水渠,這水渠不僅能用以鑄鐵時的降溫,也能用以給水排鼓風機提供動能。

此刻閘口一開,水流順著渠道立刻衝入了水車之旁。

那水車經過水流的湧動,不斷將水源挑起,翻到了地勢更高的水渠之內。

“這世上竟有能有讓水往高處走的物件?”

劉琦作為從未見過水車的人,不禁發出了慨嘆。

“公子,此物不僅能運水往高處,還能灌溉遠離水源、或是地勢較高的田地。”

“且此物無需人力,只要有活水,便能日夜不停地運轉,從而解放人力畜力,提高開墾與灌溉的效率。”

黃月英一邊指著水車,一邊解釋道。

劉琦聞言,並不能理解水車的運作原理,但有利農桑之言,還是能聽得懂的。

他不禁認真地打量起黃玉英,“夫人是荊州人吧?”

“啟稟公子,在下家父黃承彥,的確是荊州之人,只是平日裡都待在閨中,研習這些奇技淫巧,所以與公子並未見過。”

黃月英後退了一步,飄然一拜,開口說道。

劉琦聞言,心中不禁感嘆,“想我荊州人才輩出,父親卻無法盡數攬於麾下,如此人才竟不能留在荊州,實在是我之不幸。”

劉辯見狀,開口道,“黃夫人乃是孔明的髮妻,朕向來不在意俗禮,女子有才亦可為國效力,這才讓黃夫人在百匠所內做了匠師。”

“這百匠所的所有工匠,皆要聽黃夫人的號令行事。”

聽完了劉辯的解釋,劉琦立刻對劉辯這有些劃時代的胸襟而震撼。

“公子,請到這邊來。”

黃月英介紹完了水車,該輪到水排鼓風機了。

其實這鼓風機的原理與水車相差不大,也是利用水流的力量,來讓自己運轉。

劉琦見識完鼓風機,不用黃月英解釋便知道了這件東西的實用性。

“荊州若得此物,年內披甲兵士可增一倍之多!”

劉琦在心中暗暗盤算著。

劉辯當然知道他的想法。他既然能給得出去,就有辦法限制得了。

畢竟荊州的鐵礦稀少,成色也不算上佳,若要大批次地製作武器裝備,礦石數量是一部分,礦石的同批質量也是重要的問題。

若是原石純度不一,這個時代下若非能工巧匠,就很難將鐵提煉到一個附合裝備需求的純度。

結合這兩個問題,那麼荊州就需要向某處可以出產大量礦石的地區,購買鐵礦石了。

而此刻大漢境內,除了冀幽兩州外,最大的鐵礦便掌握在劉辯的手中。

只要劉辯感受到荊州的訂單數量不對勁,可立刻減產或是增加鐵礦的售價,拉長荊州製作軍械的時長。

“公子,此兩物,是否可安景升拳拳之心?”

劉辯站到劉琦身側問道。

“陛下說的哪裡話,不論有無如此奇物,家父也是將為國效力視為己任的。”

劉琦恭敬地拱手道。

“嗯,景升之心,朕自然知曉,但忠臣若不得嘉獎,豈不是朕太過小氣了?”

“此二物就有勞公子帶回荊州,凡有疑問,公子可在京中時與黃夫人交流,知道公子明白如何搭建此二物為止。”

劉琦聞言,心中不禁升起悔恨,恨自己來京城時竟沒有向著帶上一兩位工匠。

此刻要他親自記下,雖然他能做得到,卻也是頗有些為難的。

起碼剩下的日子,他就別想著會見朝中大臣了,他只能泡在這裡,仔細地鑽研這兩件奇物的構造。

“多謝陛下厚恩。”

“好了,公子便再次學習吧,朕還有政務,需要回宮處理,公子在此無須擔心,百匠所內一應俱全,只需吩咐侍衛即可。”

劉辯交代好一切,帶著諸葛亮等人會坐上馬車準備回宮了。

“陛下,只叫公子學習,卻不把實物送去荊州,當真是妙計啊。”

諸葛亮在車上不禁讚歎道。

“孔明,哪有什麼妙計?只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罷了。”

“若是送實物去荊州,擔憂損壞,朕該派黃夫人去修繕還是派百匠所的工匠去?”

“若是朕的工匠去了,劉表不讓其回來,朕豈能為了一工匠而與他撕破臉?”

劉辯看著諸葛亮,繼續說道,“與其弄得如此複雜,不如讓劉琦學習其中的原理,也好過在朕眼下會見朝臣嘛。”

“陛下聖明!”

諸葛亮十分服氣地一拱手說道。

“孔明,兵部畢竟是戰時才需要費心的地方,眼下老臣欲退,朕想讓你和士元、元直挑選附合自己心意的官職。”

“孔明覺得,你更是吏部還是戶部?劉辯說罷,諸葛亮略微一愣。

“臣以為,臣還是跟隨荀尚書治理後勤之事更好。”

“而士元有軍師之能,陛下可待在身邊。”

“至於元直嘛,他有州牧之能,陛下或可讓其在郡守或是戶部的官位上歷練一番。”

諸葛亮的回答十分中肯,與龐統相比,在軍事的出謀劃策上他略有不足。

但是在後勤內政上,諸葛亮可算得上能與荀彧並駕齊驅的大才。

“孔明之言,深得朕心,既然孔明已經想好了,那麼便按照孔明的想法去安排吧,但幾位的兵部之職還需兼著。”

劉辯點了點頭說道。

“多謝陛下栽培,臣明白了。”

諸葛亮聞言立刻心領神會,他們三人將會是司馬徽那一系中最先上位的排頭兵。

日後學宮之中出來的寒門子弟,都將會圍繞在她們三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