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強勢推行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標常升 擺爛候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錦衣衛怎麼傳遞了自已的言行,老朱看了之後會有怎樣的計較和反應,常升其實不甚在意。
聰明人與聰明人之間的默契有時候非常簡單。
就是看會不會裝,願不願意裝。
只要還會裝,願意裝,不在公開場合說出這些“大逆”之言,就表明了常升這邊對皇權還有敬畏之心,老朱不會以此為藉口懲治他。
前世在高位者身邊的耳濡目染,讓他對於掌權者對待有需要,有潛力的人才的寬宥態度和心理容忍尺度有著清晰的認知。
對於這類人才的培養方式和資源傾斜也很有逼數。
嘴上說著重視人才,把你放在你擅長的崗位上,時不時的對你提及他的看重,實際犯了點小錯就時時敲打,翻舊賬的,不用自我寬慰,他就是把你當個可堪造就的……牛馬。
真正被重視的潛力人才。
要麼就是考察之後,將人放在其能力薄弱相對的崗位上,找個相熟的資深者手把手的帶,耳提面命地教,實打實的提升其短板。
要麼,就會給其配補一個拾遺補缺的副手,積攢功勞,完善履歷之後,再將你放入你擅長領域的崗位中。
至於那些可以即插即用的,拋開培養的流程,資源的傾斜,足以讓那些庸碌之輩看的眼熱。
尋常部門拿不到的政策他們能拿,同級參入不了的圈子他們能進,同級審批不下來的專案批覆不了的資金對他們而言都不是問題。
這才叫做重視人才,這才叫做資源傾斜。
如果他們同時還是關係戶,呵呵。
懂得都懂。
常升走的就是這個路子。
雖然有後世與封建王朝的區別,但天底下哪有新鮮事呢?
政治的本質幾千年了,不都是這樣麼。
不過是封建王朝的階級更加分明,沒有關係的前提,說不定連書都讀不起罷了。
宮裡的事告一段落,田畝清丈的人手亦陸續聚攏了一批,先行抵達了應天府,再行途徑鳳陽府,與已然積攢了清丈經驗的先發隊伍會和,重新分配成兩支隊伍,分別向開封,南陽進發。
報社上,有關於田畝清丈的新聞從來不絕。
不是昨日查出了哪個士紳家隱匿的田畝,被重重罰沒了數十上百石的糧稅,就是今日接到某個不知名人士的檢舉,核實了某家為富不仁的大地主壓榨佃戶,橫徵暴斂,草菅人命,被拉到集市上公審,遊街示眾,然後梟首抄家,查出了多少隱匿的金銀田契,給予了檢舉者和受害者多麼豐厚的補償等等。
當然,也有聰明自首的。
大抵就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給那些負隅頑抗的地主作表率。
減免罰沒了事。
真正施了善舉,在災荒年救濟了災民,得到核實的,還有牌匾加封,給他們預約了一個科舉或是將來進學的名額。
這類的新聞,在南方報社出現的不多。
但越是往北境,尤其是即將清丈田畝的地方,幾乎就是每日滾動的頭條。
百姓們議論紛紛,有不少已經開始收集起地主鄉紳們私下的齷齪和證據。
那些地主們則是懷著驚恐拼命收羅起曾經幹過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好事,或是向府衙官員獻媚,看看還有沒有什麼補救的方案。
一時間,真叫個翻身“農奴”把歌唱。
有著朱元璋開國的威勢,還有著淮西集團的兵權震懾,國策的推行哪有後世那麼懷柔,一條對民眾而言不甚友好的政策,需要花費兩年的時間,在電視上滾動提及反覆磋磨民眾的耐心。
鳳陽這個坎兒都過了。
天底下難道還能有人比鳳陽這幫勳貴更貴,與皇家的關係更近的麼?
有不服氣的,看看你脖子夠不夠硬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