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字子魚,平原郡高唐縣人。高唐是齊地的著名都邑,士大夫沒有不到這裡的街市遊玩的,華歆擔任縣吏,休假時走出官府,就回到家裡把門關起來。

他品評人物都很公正,始終都不詆譭中傷別人,同郡人陶丘洪也很有名氣,自認為見識比華歆高明。

當時王芬和豪強打算密謀廢黜靈帝,王芬暗地裡召華歆、陶丘洪一起去商量大計,陶丘洪想去,華歆阻止他說:“廢立皇帝是國家大事,伊尹、霍光都覺得困難。王芬本性輕率又不勇武,這樣做肯定不會成功,而且會給家族帶來禍患。您千萬不要去!”

陶丘洪聽從華歆的話沒有去。後來王芬的陰謀果然敗露,陶丘洪這才歎服華歆。華歆以孝廉被舉薦,朝廷任命他為郎中,因為生病,就辭官了。

靈帝去世後,何進輔佐朝政,徵召河南人鄭泰、穎川人荀攸和華歆等人進京。華歆到洛陽後,擔任尚書郎。董卓挾持皇帝遷都長安,華歆請求出任下邦縣令,因病沒有赴任,於是從藍田來到南陽。

當時袁術在穰縣,扣留了華歆。華歆勸說袁術,讓他進軍討伐董卓,袁術不能採納他的主張。華歆想離開他,正趕上皇帝派太傅馬日碑安撫潼關以東地區,馬日彈召華歆為屬官。他向東行來到徐州,下詔任命華歆為豫章太守,認為他處理政事清廉安寧而不煩擾百姓,官民都很愛戴他。

孫策佔領了江東地區,華歆知道孫策善於用兵打仗,於是戴上幅巾前去迎接他。孫策認為他是年長德高之人,就用上賓的禮節接待他。後來孫策死了。曹操駐紮在官渡,給天子上表請求徵召華歆。

孫權不想放他走,華歆對孫權說:“將軍尊奉王命,就要和曹公交好,現在情誼還不牢固,讓我為將軍盡心效力,難道不好嗎?現在將軍白白留下我,就好比養著一個沒有用處的東西,這不是將軍的上策。”

孫權聽後很就讓華歆走了,賓客故舊為他送行的達到一千多人,還送給他幾百金錢財,華歆都不拒絕,暗中在上面做了記號,等到要走的時候,把所有財物都放在一起,對眾賓客說:“我本來沒有拒絕各位的意思,可是接受的禮物太多,想到我要獨自一人駕車遠行,將要因為懷揣美玉而招致禍患,希望大家為我考慮。”於是眾人就把送給他的東西都留下了,心裡很佩服他的品德。

華歆到了,朝廷任命他為議郎,兼任司空參事,又入朝擔任尚書,調任侍中,代荀彧擔任尚書令。

曹操征討孫權,上表請求任命華歆為軍師。魏國建立後,華歆擔任御史大夫。曹丕登上王位,任命他為相國,封安樂鄉侯。等到登上皇位後,文帝又改任華歆為司徒。

華歆一向很清貧,獲得的俸祿和賞賜都分給了親戚朋友,家裡連一石米的儲蓄都沒有。公卿曾經接受賞賜,得到了被沒入官府的奴婢,只有華歆把她們嫁了出去。

文帝十分讚歎,下詔說:“司徒,是國家傑出的老臣,是參與調和陰陽二氣,處理各種事物的賢才。現在的大臣都有豐盛的膳食,只有司徒吃粗茶淡飯,真是沒必要。”他特意賞賜給華歆御衣,還為他的妻子兒女都製作了衣服。

三公府討論決定:“以孝廉推舉人才,只以品行為標準,不再以考試經典的成績來限制了。”

華歆認為“自從天下大亂以來,六經散失荒廢,應該以儲存經典確立國學為要務,用來推崇聖王之道。至於制定法令,是用來治理衰亂之世的。現在我聽說舉孝廉不需要考試經典,恐怕學業就要從此荒廢了。要是有十分優秀的,也可以特別徵召任用。最擔心的是沒有這種人,為什麼要擔心得不到這種人呢”?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

黃初年間,朝廷詔令公卿舉薦品行高潔的君子,華歆舉薦管寧,文帝用安車來徵召他。明帝即位後,進封華歆為博平侯,增加食邑五百戶,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三百戶,後來改任太尉。華歆稱病請求退休,把職位讓給管寧,明帝不同意。

快要舉行朝會的時候,明帝就派散騎常侍繆襲捧著詔書宣明旨意說:“我剛剛親自處理政務,日理萬機,害怕聽政決斷不當。全靠有才德的大臣,在我身邊輔佐,可是您卻多次稱病要求辭官。選擇與評價君主,卻不身居朝堂之上,拋棄榮華富貴,而且不謀求官位,古人固然已經有這樣的了,不過我認為周公、伊尹就不是這樣的。潔身自好而堅守節操,是普通人做的,我不希望您這樣做。您應該繼續帶病堅持參加朝會,來幫助我。我將站在坐席和桌案旁,命令百官回到自已的職位上,來等候您的到來,然後我才就座。”

明帝還命令繆襲說:“一定等到華歆起身,才能回來。”華歆迫不得已,就起身前往了。

太和年間,明帝派曹真從子午道出發討伐蜀國,皇帝車駕向東臨幸許昌。

華歆上奏疏:自從戰亂以來,已經超過兩代人了。大魏順應天意領受天命,陛下憑藉聖德處在如同周成王、周康王的興隆時代,應該發揚這一代的政績,承襲三王的遺蹟。現在雖然還有兩地逆賊在依靠險阻反抗天命,但是如果陛下聖明的教化日益進步,就能使遠方之人心懷感激,將會揹著兒女前來歸順。

兵器是不得已才用的,所以收集起來在必要時動用。我真心希望陛下先把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把征伐的事往後放一放。況且途徑千里運送糧食,對於用兵也是沒有好處的;跨越險阻孤軍深入,也不會建立獨自取勝的戰功。

如果百姓聽說今年又要徵兵打仗,就不會專心耕田種桑了。治國的人把民眾視為基礎,民眾把衣食視為根本。假如中原沒有飢寒的優患,百姓沒有離開故土的想法,那麼天下人就太幸運了,兩地逆賊的禍患,可以坐著等待。

我佔據著宰相的職位,文年老病重,為陛下效犬馬之力的時候也到頭了,恐怕不能再事奉陛下並仰望華蓋了,不敢不盡我的心意,只希望陛下能夠明察!

曹叡回答他說:“您為國家大計深思熟慮,我非常高興。不過逆賊憑藉山川險阻,二祖在前世已經操勞很久了,還是沒有平定他們,我哪裡敢自誇,認為一定可以消滅他們呢!眾將認為不去嘗試一下,他們就不可能自行消亡,所以我檢閱軍隊是為了觀察他們。如果時機還不到,那麼周武王撤軍的往事,就是我的前事之鑑,我恭敬地不敢忘記您的告誡。”當時正趕上秋季下大雨,明帝就詔令曹真返回了。

太和五年,華歆去世,諡號為敬侯。兒子華表繼承爵位。當初,文帝從華歆的食邑中分出一部分,封他的弟弟華緝為列侯。華表,在鹹熙年間官至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