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淵的族子。文帝曹丕與他親近友好,曹操平定冀州時,夏侯尚擔任軍司馬,率領騎兵隨軍出征,後來擔任五官將的文學掾,魏國剛剛建立,夏侯尚升任黃門侍郎。

代郡胡人反叛,太祖派鄢陵侯曹彰前去征討,讓夏侯尚做曹彰的參軍,平定了代郡,撤兵返回。

曹操在洛陽去世,夏侯尚手持符節,護送靈樞回到鄴城,評定此前的功勳,朝廷封夏侯尚為平陵亭侯,任命為散騎常侍,升任中領軍。

曹丕剛登上皇位就改封夏侯尚為平陵鄉候,升任徵南將軍,兼任荊州刺史,授予符節並都督南方諸軍事。

夏侯尚奏報說:“劉備另派軍隊在上庸,山路艱險難行,他們不會對我們有防備,如果派出奇兵悄然行進,在他們不經意間出擊,這就是出奇制勝的好機會。”

夏侯尚於是部署各路軍隊在上庸擊敗敵軍,平定了三個郡九個縣,升任徵南大將軍。

孫權雖然自稱藩臣,但是夏侯尚更加註重修整進攻的戰備,孫權後來果然產生二心。

黃初三年,曹丕到宛城派夏侯尚率領各路軍隊與曹真共同圍攻江陵,孫權的將領諸葛瑾和夏侯尚的軍隊隔江對峙,諸葛瑾駛入長江登上一座小沙洲,並且分出水軍停在江中。

夏侯尚在夜間準備了裝載油料的船隻,率領步兵、騎兵一萬多人,在下游悄悄渡江,進攻諸葛瑾的各路軍隊,從兩岸燒燬他的船隻,水陸兩路齊攻,大敗敵軍。

江陵城還沒有攻佔,就趕上嚴重的瘟疫,朝廷詔令夏侯尚帶領各路軍隊返回。文帝加封夏侯尚六百戶,加上此前的一共一千九百戶,並授予黃鉞,升任荊州牧。

荊州殘破荒蕪,外圍與蠻夷相接,又和吳國隔漢水相鄰,以前民眾大多住在江南。夏侯尚從上庸打通道路,向西推進了七百多里,山民蠻夷多有歸服追隨的人,五六年間,他就招降了幾千戶人家,黃初五年,他被改封昌陵鄉侯。

夏侯尚有一個愛妾,夏侯尚對她的寵愛超過了正妻,那位正妻,是曹氏女子,所以曹丕派人把夏侯尚愛妾絞死了,夏侯尚十分傷感,患病後精神恍惚,已經埋葬了愛妾,禁不住思念而想要見到她,又開啟墳墓看她。

曹丕聽說後生氣地說:“杜襲看不起夏侯尚,確實是有原因的。”然而因為他是老臣,恩寵仍然沒有衰減。

黃初六年,夏侯尚病重,回到京都,曹丕多次去看望他,握著他的手流下眼淚,顯然後悔當時做出的事情。

夏侯尚去世後,諡號為悼侯,兒子夏侯玄繼承爵位,朝廷又分出夏侯尚的封邑三百戶,賜給他弟弟的兒子夏侯奉關內侯的爵位。

夏侯玄字太初,他年少聞名,二十歲左右就做了散騎黃門侍郎,有一次進宮朝見,與皇后的弟弟毛曾並排而坐,夏侯玄以之為恥,不高興的神情顯露在臉上,曹叡因此怨恨他,將他貶降為羽林監。

正始初年,曹爽輔佐朝政,夏侯玄是曹爽的姑姑之子,積累功勳逐漸升任散騎常侍、中護軍,後又任徵西將軍,朝廷授予符節讓他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

他和曹爽共同發起駱谷之役,被當時人所嘲笑,曹爽被司馬懿殺後,朝廷徵召夏侯玄為大鴻臚,幾年後調任太常。

夏侯玄因為曹爽而受到排擠,內心很不得意,中書令李豐雖然平時深受大將軍司馬師的器重,然而心裡還是偏向夏侯玄,於是勾結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謀劃想要讓夏侯玄輔政。

李豐在內已經手握權柄,兒子又娶公主為妻,還與張緝同為馮翊人,所以張緝很信任他,李豐暗中命令弟弟充州刺史李翼請求入宮朝見,想要讓他帶兵進京,合力起事,但正趕上李翼請求入朝,沒有被批准。

嘉平六年二月,皇帝將要冊立貴人,李豐等人想要趁皇帝親臨殿前簷下的平臺,各宮門有站在臺階兩側的衛兵的時機,誅殺司馬師,讓夏侯玄取代他,讓張緝擔任驃騎將軍。

李豐暗中對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僕射劉賢等人說:“你們居處內宮,多有違法行為,大將軍法令嚴酷,如果經常對他說起,張當就是你們的教訓。”蘇鑠等人都答應服從命令。

司馬師隱約察覺到他們的陰謀,請李豐前來見面,李豐不知道陰謀洩露而前往,立即被大將軍殺死。

這件案子交給有關部門處置,逮捕夏侯玄、張緝、蘇鑠、樂敦、劉賢等人並送交廷尉。

廷尉鍾毓上奏說:“李豐等人陰謀脅迫天子,擅自誅殺宰輔,大逆不道,請求依法論處。”於是司馬昭召集公卿朝臣和廷尉商議,大家都認為“李豐等人各自受到特殊的恩寵,參與商議國家機密,張緝仰仗外戚和後宮的尊貴地位,夏侯玄世代都是功臣,一併居於朝臣之位,卻暗藏為禍之心,圖謀作亂違逆,結交閹宦,用奸計教唆,又懼怕天子的威嚴,不敢顯露陰謀,於是想要挾持皇上,放縱他們的狡詐和暴虐,密謀誅滅賢良的宰輔,擅自相互扶持推戴,將要以此顛覆京都宗室,危害國家社稷,鍾毓所判處的都符合法律條文,批准鍾毓施行。”

朝廷下詔說:“齊國長公主,是先帝的愛女,赦免她三個兒子的死罪。”於是李豐、夏候玄、張緝、樂敦、劉賢等人都被滅三族,其餘的親屬流放樂浪郡。

夏侯玄氣度豁達,在東市面臨斬首,臉色不變,舉止如同平常一樣,當時年僅四十六歲。

正元年間,朝廷為了延續功臣的後代,封夏侯尚族孫夏侯本為昌陵亭侯,采邑三百戶,來供奉夏侯尚的祭祀。

當初,中領軍高陽人許允和李豐、夏侯玄親近友善,此前有人偽造一尺長的詔書,上面寫著任命夏侯玄為大將軍,許允為太尉,共同總領尚書事。

不知什麼人天沒亮就騎著馬把詔書木簡交給許允的看門人,說“有詔書”,然後就馳馬離去了,許允立即把假詔書扔進火裡燒掉了,不拿出來呈獻給司馬景王,後來李豐等人的陰謀敗露,朝廷調任許允為鎮北將軍,授予符節,都督河北諸軍事,還沒有出發,他就以浪費公家財物,被逮捕交付廷尉了,被判流放樂浪郡,在途中死去。

清河人王經和許允都號稱冀州名士,他在甘露年間擔任尚書,受曹髦事件的牽連被誅殺。

最開始王經出任郡守,他的母親對他說:“你是農家的孩子,現在官至二千石,財富太多不吉利,可以就此罷休了。”

王經不聽,歷任兩個州的刺史、司隸校尉,終於導致失敗,許允的朋友同郡人崔贊,據說也曾以處世太過張揚而勸誠許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