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字恭祖,丹楊郡人,他年少好學,位居儒生之列,在州郡中做官,以茂才被舉薦為官,擔任盧縣令,後來升任幽州刺史,受徵召被任命為議郎,為車騎將軍張溫參軍,向西討伐韓遂。

討伐韓遂的路上正趕上徐州黃巾軍起兵,朝廷任命陶謙為徐州刺史,進攻黃巾軍,將其擊退。

董卓作亂時,州郡起兵討伐,皇帝遷都長安,與四方斷絕聯絡,陶謙派使者抄小路前去進獻貢品,升任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這個時候,徐州百姓殷實富庶,糧食豐足,流民多來歸附。

然而陶謙違背道義恣意行事:廣陵太守琅邪人趙昱,徐州名士,因為忠誠耿直被疏遠;曹宏等人是奸佞邪惡的小人,陶謙卻親近而重用他們,刑法政令有失公正,善良之人多受其害,從此政務越發混亂。

下邳人闕宣自稱天子,陶謙最初曾與他合夥劫掠,最後殺死闕宣,吞併了他的部眾。

初平四年,曹操征討陶謙,攻克十幾座城,在彭城展開大戰,陶謙兵敗逃走,死者數以萬計,泗水也被屍體阻斷了,陶謙退守郯縣,曹操因為糧少領兵撤退。

興平元年,曹操再次東征,平定琅邪、東海兩郡各縣,陶謙感到害怕,打算退守老家丹楊,正趕上張邈背叛曹操迎接呂布,曹操回師進攻昌布,給了陶謙殘喘的機會,這一年,陶謙病死。

張楊字稚叔,雲中郡人,他憑藉勇武有力在幷州任職,擔任武猛從事。

靈帝末年,天下大亂,皇帝所寵信的小黃門蹇碩擔任西園上軍校尉,駐軍京都,想要藉此統御四方,徵召天下豪傑作為自已的部將。

曹操和袁紹等人都擔任校尉,受他統轄,幷州刺史丁原派張楊領兵去蹇碩那裡,擔任代理司馬。

靈帝去世後,蹇碩被何進殺死,張楊又被何進派遣,回到本州招募兵士,得到一千多人,於是留在上黨郡,攻打山賊。

何進敗亡後,董卓作亂,張楊就率領部下在壺關進攻上黨太守,沒有攻下,就劫掠各縣,部眾擴充到幾千人。

山東義兵興起,想要誅滅董卓,袁紹來到河內郡,張楊與他聯合,又與匈奴單于於夫羅駐紮在漳水,單于想要反叛,袁紹、張楊不願跟從。

單于強行逮捕張楊一起離去,袁紹派將領魏義在鄴城以南追擊,將其打敗,單于又把張楊挾持到黎陽,打敗了度遼將軍耿祉的軍隊,部眾重新振奮。

董卓任命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北太守,皇帝在河東,張楊領兵抵達安邑,被任命為安國將軍,封晉陽侯。張楊想要迎接皇帝回洛陽,眾將不聽,他就回到野王縣。

建安元年,楊奉、董承、韓暹挾持皇帝回到原來的京都,糧食匱乏,張楊帶著糧食在路上迎接,終於到了洛陽,他對眾將說:“我們應該與天下人共同擁戴皇帝,幸虧有公卿大臣,我應該抵禦外面的禍難,何必留在京都任職?”於是他回到野王,皇帝立即任命他為大司馬。

張楊一向與呂布友善,曹操圍攻呂布,張楊想要援救他,沒有做到,於是他出兵到達東市,在遠處造勢,部將楊醜想投奔曹操就殺死張楊了以此來響應曹操。

張楊的部將勝固殺死楊醜,但這並不是說他多想給張揚報仇,他也有自已的算盤,因為他想投靠袁紹,所以在殺死楊醜後統領他的部眾,想要向北與袁紹聯合。

曹操派史渙截擊,在犬城擊敗對方,將眭固斬首,完全收編了他的部眾,取得了大勝。

張燕,常山真定人,本姓褚,黃巾起兵時,張燕聚集鄉里少年組成盜賊團伙,在山林湖澤之間迂迴抄掠,等回到真定時,部眾已經達到幾萬人。

博陵人張牛角也聚眾起兵,自稱將兵從事,與張燕聯合,張燕推舉張牛角為主帥一起攻打廮陶。

張牛角不幸被流箭射中,他受傷將死的時候,強撐著身體命令部眾尊奉張燕為首領,告訴大家說:“一定要讓褚燕做主帥。”

張牛角死後,部眾尊奉張燕,所以他改姓張,這是他後面姓氏的由來,張燕彪悍迅捷超過常人,所以軍中稱他為飛燕,後來人數眾多,地盤廣大,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山谷都相互聯絡,其中的小頭目孫輕、王當等人,各自率領部眾跟隨張燕,人數增至上百萬,號稱黑山軍。

靈帝不能征服,河北各郡深受其害。張燕派人到京都請求歸降,朝廷任命張燕為平難中郎將。

此後,董卓將皇帝遷到長安,天下義兵四起,張燕就率領部眾與豪傑交結。

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張燕派將領杜長等人援助公孫瓚,與袁紹交戰,被袁紹擊敗,部眾逐漸離散。

曹操將要平定冀州時,張燕派使者請求輔助朝廷軍隊,被任命為平北將軍;他率領部眾前去鄴城,被封為安國亭侯,采邑五百戶。

張燕去世後,兒子張方繼承爵位,張方去世後,兒子張融繼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