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人,他年輕時就很有名氣,號稱八俊之一,他身高八尺多,身姿相貌非常偉岸,他以大將軍屬官的身份擔任了北軍中侯。

靈帝去世後,他代替王叡擔任荊州刺史,這時崤山以東廣大地區起兵,劉表也集合隊伍駐紮在襄陽,袁術在南陽時,曾經和孫堅聯合想襲擊並奪取劉表的荊州,就派孫堅進攻劉表,孫堅中流箭而死,軍隊大敗,袁術因此沒有戰勝劉表。

李傕、郭匯進入長安後,想聯合劉表作為他們的外援,於是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授予符節,皇帝遷都於許昌,劉表雖然派使者進獻了貢品,但是在北面卻與袁紹相互合作。

治中鄧羲勸阻劉表,劉表不聽,鄧羲藉口生病離去,直到劉表去世也沒有出來做官,張濟率軍進入荊州地界,進攻穰城,被流箭射死。

荊州的官員都來道賀,劉表說:“張濟走投無路而來,主人卻沒有依照禮節來迎接他,以至於相互爭戰,這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接受弔唁,不接受祝賀。”劉表派人接納張濟的部眾,士兵們都很高興,就服從了他的統率。

長沙太守張羨背叛劉表,劉表把他包圍起來連續好幾年都攻不下來,張羨病死,長沙郡又擁立他的兒子張懌,劉表最終攻滅併吞並了張懌,向南收取零陵、桂陽二郡,向北佔據漢川,領地方圓幾千裡,兵士十幾萬。

曹操正和袁紹在官渡對峙,袁紹派人向劉表求助,劉表答應了卻不派兵,也不幫助曹操,想保住他在江漢之間的勢力,觀望天下形勢的變化。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勸劉表說:“現在天下的豪傑相互爭鬥,袁曹兩雄相持不下,天下的重心,完全在將軍手中,將軍如果想要有所作為,便可以趁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起兵;如果不這樣做,就應該選擇追隨其中一方,將軍擁有十萬部眾,卻安然坐著觀望,遇上賢能的人而不能幫助他,請求調和雙方矛盾也做不到,這樣兩家的怨恨必然集中於將軍一身,將軍想要保持中立也不可能了,憑藉曹操的明智睿哲,天下的賢士俊傑都會歸附於他,他肯定會消滅袁紹,然後發兵向江漢進攻,恐怕將軍無法抵擋,所以我替將軍打算,不如率領荊州官民歸附曹曹,曹操一定非常感激將軍;將軍就可以長久地享受福祿,永遠傳承後代,這是萬全的計策。”劉表的大將蒯越也勸他,劉表猶豫不決,就派韓嵩到曹操那裡觀察虛實。

韓嵩回來後,非常讚賞曹操的威武恩德,並且勸劉表派兒子去曹操那裡做人質,劉表懷疑韓嵩反過來替曹操遊說,非常生氣,要殺掉韓嵩,將韓嵩的隨從拷打而死,後來知道韓嵩沒有二心,才不追究。

劉表雖然外表看起來儒雅,內心卻多有猜忌,對待韓嵩的做法就屬於這種情況。

劉備投奔劉表,劉表盛情款待他,然而不能重用,建安十三年,太祖征伐劉表,還沒有到達荊州,劉表就病死了。

當初,劉表和妻子都喜歡小兒子劉琮,想讓他做繼承人,而且蔡瑁、張允也是他的黨羽,於是把長子劉琦外派到江夏郡做太守,眾人便擁立劉琮做後嗣,劉琦和劉琮因此成為仇敵。

蒯越、韓嵩和東曹掾傳巽等人勸說劉琮歸附曹操,劉琮說:“現在我和大家佔據了整個楚地,守衛先父遺留下來的基業,據此觀望天下形勢,有什麼不可以嗎?”

傅巽說:“叛逆和歸順都有一定的道理,強大和贏弱都有一定的趨勢,我們處於臣子的地位而去抗拒君主,這是叛逆;用新開闢的土地與朝廷對抗,勢必難以抵擋;用劉備去對付曹公,也無法抵擋,這三方面都處於劣勢,想要以此抵抗朝廷軍隊的鋒芒,一定是滅亡的道路。將軍自認為與劉備相比如何?”

劉琮說:“我比不上劉備。”

傅巽又接著說:“如果確實認為劉備不足以抵擋曹公呢,那麼即使保住了楚地,也不能保全自已;如果確實認為劉備足以抵擋曹公呢,那麼劉備不會屈居將軍之下的。希望將軍不要再猶豫。”

曹操的軍隊到達襄陽後,劉琮就獻出整個荊州投降了,劉備聽聞大驚逃到夏口。

曹操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封為列侯。與蒯越等人一起封侯的共有十五人。

蒯越擔任光祿勳,韓嵩擔任大鴻臚,鄧羲擔任侍中,劉先擔任尚書令,其餘的人也大多也做了大官。

相比較,董卓像豺狼一樣兇惡,像賊寇一樣殘忍,暴虐而不仁慈,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大概還沒有這樣的人。

袁術荒淫奢侈,放蕩無度,不能享受終身的榮華,這是他自找的。

袁紹、劉表,都儀表不凡、氣宇軒昂,聞名於當世。

劉表佔據漢水以南,袁紹逞威黃河以北,然而都屬於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的人,喜歡談論計謀卻不能決斷,擁有人才而不能任用,聽到良言而不能採納,並且廢長子而立幼子,違背禮儀而抬舉自已喜愛的人,以至於子孫後代困頓挫折,丟掉了祖宗的基業,卻並不是運氣不好的原因。當年項羽不採納范增的計謀,喪失了霸王之業;袁紹殺死田豐,其實比項羽過分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