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人,他的高祖父袁安,是漢朝的司徒,從袁安以下,四代人都高居三公之位,因此袁氏的勢力遍及全國。
袁紹相貌堂堂,而且能夠屈尊結識士人,有很多士人依附於他,曹操年輕的時候也和他有來往,袁紹以大將軍屬官的身份做了侍御史,逐漸升至中軍校尉,後來官居司隸校尉。
靈帝去世後,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和袁紹謀劃誅殺宦官,太后不同意,於是何進就召來董卓,想以此脅迫太后。
常侍、黃門聽到這個訊息後,都到何進家中謝罪,只願聽他的處置,當時袁紹勸何進趁機把宦官都殺掉,而且反覆進諫,然而何進還是拒絕了,為他後面的死亡埋下了禍根。
他命令袁紹到洛陽指揮武官,監視眾宦官,又命令袁紹的弟弟虎賁中郎將袁術挑選二百名為人溫厚的虎賁勇士,進入禁宮,代替手持兵器的黃門來守衛宮門。
中常侍段珪等人假託太后的旨意,召見何進入宮議事,於是把他殺掉了,官裡頓時混亂起來,袁術率領虎賁武士放火燒掉了南宮嘉德殿的青瑣門,想借此迫使段珪等人出來,段珪等人不出來,劫持了少帝及其弟弟陳留王逃到了小平津。
袁紹殺死宦官任命的司隸校尉許相之後,便指使其部下士兵將所有宦官全部逮捕,不論年齡大小統統殺死,其中有不少沒有鬍子的人也被誤殺,以至於有的人在親自脫掉衣服裸露身體之後才得以倖免,有些安分守已而行為良善的宦官也受到牽連,袁紹濫殺無辜到了這樣的程度,被殺的有二千多人。
袁紹派人急忙追趕段珪等人,段珪等人逃到黃河邊,全部投河自殺,皇帝這才得以回到宮中。
董卓召見袁紹,和他商議廢黜少帝,立陳留王為帝的事情。這時袁紹的叔父袁愧擔任太縛,袁紹假裝答應,說:“這是一件大事,我應該回去和太縛商量一下。”
董卓說:“劉氏後代不值得再留下來了。”袁紹不回應,橫陳佩刀施長揖禮後離去。袁紹出來以後,就逃到了冀州。
侍中周志、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題等人,都是當時的名士,董卓信任他們,而他們私下裡幫助袁紹,於是勸董卓說:“廢立皇帝是一件大事,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的。袁紹不識大體,因為驚恐懼怕才出逃,並沒有別的陰謀,現在如果急著懸賞提拿他,必然會促使他叛變,袁氏家族樹立的恩惠已經有四代了,門生和舊屬遍佈天下,假如他廣泛地收攬豪傑、聚集黨徒,天下英雄都會依附於他起來造反,那樣漢朝東部地區就不歸您所有了,不如赦免他,任命他做個郡守,那樣袁紹就會因為免罪而欣喜,必定沒有禍患了。”董卓認為很有道理,於是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封邟鄉侯。
袁紹就從渤海郡起兵,將要討伐董卓,袁紹自稱車騎將軍,主持盟會,與冀州牧韓馥擁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並且派使者拿著奏章前去覲見劉虞,但是劉虞不敢接受。
後來韓馥的軍隊駐紮在安平,又被公孫瓚打敗,於是公孫瓚便率領軍隊進入冀州,他以討伐董卓為名,實際上想要襲擊韓馥,韓馥心裡忐忑不安,正好董卓向西進入函谷關,袁紹就帶領軍隊回到延津,趁韓馥心裡驚恐慌張的機會,派陳留人高幹、潁川人荀諶等人勸韓馥說:“公孫瓚乘勝向南來到這裡,而且各郡都響應他,袁車騎領兵向東進發,還不知道他的意圖,我們私下裡為將軍面臨的危險感到著急。”
韓馥神色慌張的問道:“我該怎麼辦呢?”
荀諶說:“公孫瓚率領燕、代兩地的兵士,他的鋒芒無法抵擋,袁氏是當今之世的豪傑,一定不會甘心居於將軍之下,而冀州,又是天下的必爭之地,假如兩支強有力的軍隊合力來攻,交戰於城下,將軍的危機馬上就來了,袁氏是將軍的故舊,又是討伐董卓的盟友,現在我們替將軍打算,不如把整個冀州讓給袁氏,袁氏得到了冀州,公孫瓚就不能和他競爭了,他必然會深深地感激將軍,冀州到了親密朋友的手裡,這就讓將軍得到了讓賢的美名,自身也會像泰山一樣安穩,希望將軍不要遲疑!”韓馥向來膽小怕事,因而覺得荀諶的計策很有道理。
韓馥的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勸阻他說:“冀州雖然地處偏僻,但是擁有百萬軍隊,糧食足以支撐十年,袁紹是一支勢單力孤走投無路的軍隊,需要仰仗我們才能生存,就像嬰兒在手臂上一樣,不給他餵奶,立刻就會餓死。為什麼要把冀州讓給他呢?”
韓馥說:“我是袁氏的舊屬,而且才能不如本初,權衡才德之後讓出位子,這是古人所推崇的美德,各位為什麼要責怪我呢?”
從事趙浮、程奐請求用武力抗擊袁紹,韓馥也沒有聽從,於是他蠢蠢的把冀州讓給了袁紹,袁紹不費一兵一卒就做了冀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