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凝視著宇文宗,眼中閃過一絲疑慮。要知道,呼叫全國兵馬的兵符意義非凡,絕不能輕易交給他人。然而,眼下形勢緊迫,他一時之間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於是,周武帝轉過身去,從腰間取下那枚至關重要的兵符,並將其遞給了宇文宗。

“宗兒,這枚兵符關係到國家安危,切不可有絲毫閃失。你一定要小心謹慎啊!”周武帝語重心長地囑咐道。

宇文宗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語氣斬釘截鐵地說道:“父皇放心,孩兒定當速去速回,絕不辜負父皇所託。”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伸手接過兵符,然後毅然決然地站起身來,轉身離去。他的步伐穩健而有力,每一步都透露出堅定和決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身影逐漸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之中。

待宇文宗離開後,空曠的大殿內只剩下周武帝一人。他靜靜地凝視著宇文宗離去的方向,目光中流露出一絲憂慮和牽掛。片刻之後,周武帝緩緩轉過身來,將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高陽身上。

他語重心長地叮囑道:“中山王已經啟程前往調遣華西軍前來增援了,你要儘快組織好人手進行防禦,務必堅守住這座行宮,撐到中山王歸來之時便是大功告成之日。”

高陽神情肅穆,他深知此次任務的重要性和艱鉅性。他重重地點了點頭,聲音鏗鏘有力地回應道:“陛下放心,微臣必定全力以赴,誓死守護這座行宮,絕不會讓叛軍有機可乘!”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堅毅和果敢的光芒,彷彿已經做好了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的準備。

很快,宇文蓬和王蒙生就率領著身後浩浩蕩蕩的八萬大軍抵達了皇覺寺的山腳下。

宇文蓬望著眼前並不算高聳入雲的黃覺山,心中充滿了自信,他轉頭看向身旁的王蒙生,笑著說道:“僅憑那區區三五千御林軍,也妄想阻擋住我們這八萬驪山軍?不出兩個時辰,咱倆就能在皇覺寺的行宮內把酒言歡了!哈哈哈……”話音未落,宇文蓬便豪放地笑了起來。

王蒙生微微點頭,表示贊同,接著他一臉鄭重地說:“想必用不了兩個時辰,我已經組織好了一支英勇無畏的軍官敢死隊,他們將為全軍打頭陣!”

宇文蓬聽後,又是一陣爽朗的笑聲,他讚賞地指向王蒙生,說道:“你呀,真是天生的大將軍料,既有勇,又有謀!現在,立刻下達進攻的命令吧!”

王蒙生聞言,臉色瞬間變得肅穆起來,他轉身面向身後嚴陣以待計程車兵們,高聲呼喊道:“兄弟們,跟我一起衝鋒陷陣!救出陛下!”隨著這一聲怒吼,王蒙生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地朝著皇覺山疾馳而去,他的身影如同離弦之箭一般,迅速消失在了前方的戰陣之中。

王蒙生帶領著一群士兵,勇猛無畏地衝向半山腰。然而,就在這時,突然傳來一聲巨響,震耳欲聾。山頂之上,無數巨大的滾木和雷石如雨點般滾落下來,形成一片密不透風的攻擊網。

王蒙生所率領的驪山軍毫無防備,瞬間遭受重創。士兵們眼睜睜地看著同伴被滾木雷石砸中,慘死當場,但他們並沒有退縮,反而不顧一切地繼續向山上衝鋒。一波又一波的攻擊接踵而至,可他們始終無法突破敵人的防線,士兵們的信心逐漸動搖,心中開始萌生退意。畢竟,沒有人願意白白送死。

王蒙生注意到有些驪山軍已經轉身逃跑,他毫不猶豫地放下手中的戰刀,迅速拿起自已的寶雕弓,拉滿弓弦,一箭射出,準確無誤地射中一名逃兵的後心。

\"兄弟們,跟我上!他們的滾木雷石已經用得差不多了!只要救出陛下,我們就是大功臣,人人都能成為將軍!翼王殿下說了,斬殺叛逆的中山王,賞賜千金,封萬戶侯!\" 王蒙生激昂地喊道。

他的話語如同火焰一般點燃了驪山軍原本低落計程車氣,士兵們再次燃起鬥志,緊緊跟隨王蒙生朝著山上發起衝刺。他們深知,這不僅是一場戰鬥,更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在榮譽與利益的驅使下,他們勇往直前,決心為了勝利而拼搏到底。

很快,御林軍統領高陽的眉頭就皺了起來,心中暗自叫苦不迭:“糟糕!滾木雷石已經快要用完了,但驪山軍卻像洶湧的潮水一樣源源不斷地向山上湧來。這可如何是好?”

眼看著王蒙生率領著驪山軍頂著滾木雷石,一步步逼近山頂,高陽心急如焚。而就在這時,最後一批滾木雷石也被投擲殆盡,高陽的心中湧起一股絕望。

然而,在這關鍵時刻,高陽展現出了他作為統領的果敢與決斷。他毫不猶豫地下達命令,身旁的弓箭手立即行動起來,拉滿弓弦,朝著驪山大軍密集的地方射出箭雨。一時間,無數支箭矢如同飛蝗般朝驪山軍呼嘯而去。

驪山軍中箭者紛紛倒地,原本氣勢洶洶的攻擊節奏頓時被打亂。儘管如此,驪山軍並沒有退縮,他們奮不顧身地繼續向前衝鋒,終於艱難地衝上了皇覺山山頂。

雙方軍隊短兵相接,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肉搏戰。刀光劍影交錯,喊殺聲此起彼伏,整個山頂都被血腥的氣息籠罩著。

這場激戰一直持續到傍晚時分,夜幕漸漸降臨,天空一片漆黑。士兵們經過一整天的浴血奮戰,早已疲憊不堪,體力透支。於是,王蒙生決定帶領驪山軍暫時撤退下山,稍作休整,準備次日再戰,再次攻打行宮。

時間猶如白駒過隙,眨眼之間,第五天轉瞬即至。宇文宗率領著五萬華西軍如洶湧澎湃的洪流一般,迅速抵達皇覺寺,前來增援。

驪山軍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成功攻打到行宮的大殿門前。此刻,周武帝已下令讓蘭妃、中山王妃等一眾女眷退守至大殿後的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