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見銀山二期的招股順利完成,為了照顧更多人的利益,50%的股權被30家商人瓜分。

但此時人們的焦點並不在大唐商業銀行,而是在金陵的石頭津碼頭上。

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一艘巨大的風帆戰船出現在了這裡。

用“巨大”來形容並沒有誇張,而是最真實的感受。

之前大唐最大的戰鬥型福船,排水量也就200餘噸。

眼前的這艘巨型帆船矗立於江面之上,宛如一座移動的水上城堡。

船體修長而優雅,線條流暢,展現出匠人精湛的工藝與自然力量的和諧共生。

四根高聳的桅杆,直指雲霄,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

數面巨大的風帆鼓脹著,隨風起舞,彷彿是天地之間最驕傲的舞者,捕捉著每一縷風的力量,驅動著這艘龐然大物破浪前行。

船尾高聳的艉樓,是船長與領航員的瞭望所。

為了增加航速,降低風阻,這艘蓋倫大帆船減少了船首表面的建築,而是增加了甲板的層數。

修長的船身以及巨大的風帆使得這艘蓋倫帆船的航行速度遠遠的超過了福船。

而多層的甲板使得它看起來更加高大,也增加了許多炮位。

這艘蓋倫帆船是一艘真正能夠橫跨大洋的帆船,滿載排水量高達800噸,裝備了64門9磅加農炮。

船上的水手以及火炮手多達240人。

也幸虧兩年前李煜已經下令擴建了碼頭,不然這麼大的船根本就無法停靠在江邊。

當大批倭國金銀被搬下船的那一瞬間,整個金陵城都沸騰了。

而鄭斌等人的擠兌大唐銀行的行為,則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笑話。

那些跟著取款的百姓同商戶則是將利息都折騰光了,最終還是將錢又存了回去。

但是這次擠兌也給李煜提了一個醒。

資本是需要管控的,不能任由資本肆意妄為。

於是李煜根據商戶給朝廷納稅以及銀行存款的規模,制定了等級,不同等級的客戶一次提現銀有上限。

如果超過上限則需要向戶部下屬的衙門做申請,說明用途,戶部審批之後,銀行再放銀。

不過大唐銀行的銀票的使用不受限制,這樣一來大型的商貿往來就只能使用銀票。

李煜這麼做可以減少貿易中對現金的依賴,徹底推廣銀行業務,使得大唐銀行可以壟斷所有大唐的資金流動。

朝廷這一系列舉措,使得商人們無力再同銀行爭奪資金的控制權。

以鄭斌為首商盟也最終分崩離析,商人們還是隻能選擇將大筆的金銀存入銀行,不然他們今後很難在大唐的商貿體系內佔據一席之地。

不過好在這次他們擠兌銀行並沒有觸犯大唐的相關律法,雖然今後可能會失去一些招標的機會,好歹家底還是在的。

心虛的外地商人們則是趕緊離開金陵這個是非之地。

就當他們在碼頭依依惜別,準備分道揚鑣之時,一群身穿飛魚服的錦衣衛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見到錦衣衛前來他們還是發虛的。

鄭斌強作鎮定說道:“我等商人合法經商,沒有觸犯大唐的律令吧,不知幾位差爺所為何事?”

為首的百戶沒有理會鄭斌,而是對著後面一人說道:“商人林平指使手下故意撞沉貨船,堵塞運河,跟我們去詔獄走一趟吧!”

錦衣衛的詔可是人間煉獄,無論多大的官,進去都得乖乖交代。

林平此時已經面如死灰,癱坐在地上,被錦衣衛直接給架走了。

剩下的人也不敢逗留,隨即離開。

雖說擠兌這件事屬於商業行為,但他們派人散佈假訊息說大唐銀行沒有存銀,即將倒閉的事情卻是可以被追究的。

原本這種事情做得是很隱蔽的,可誰能保證林平會不會出賣他們?

林平也是“老油條”了,經過開始的慌亂後,很快就恢復了鎮定。

他深知“坦白從寬,牢底坐穿”的道理。

對於沉船的指控矢口否認,畢竟犯事的只是他手下的掌櫃,並不是他本人,堅稱這些事情他毫不知情。

不過錦衣衛的詔獄是什麼地方,錦衣衛們自然不會慣著他,這裡從來沒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何況是他一介商賈。

燒紅的烙鐵只是在面前晃了兩下,被五花大綁的林平就對指使手下堵塞運河,試圖阻止大唐銀行庫銀南下的事情供認不諱。

然後用他那顫抖的聲音說道:“這點事情不至於判林某死罪吧?”

百戶笑著說道:“你這可不止是沉了幾艘船這麼簡單,整個運河被你搞的中斷了很久。不過你也不用擔心,如今朝廷已經很少判斬首了,基本都會發配去修長城!”

“林老闆去北邊熬上個十年八年的,等修完了長城也就可以回家了。”

“不過若是你能夠主動交代其他問題,有重大立功的表現,或許罰點銀子也就過去了。”

不久之後,林平的供詞就交到了錢惟昱的手中。

大多數東西沒有啥價值,唯有一點,商會盟主鄭斌居然對大唐銀行以及陛下內帑的底細一清二楚。

“這幫人居然知道內帑庫銀的數量?”

聽到這個訊息後,李煜也覺得大吃一驚。

將目光看向了身旁的裴厚德。

能夠準確知道這個數字的除了李煜外就只有裴厚德了。

因為內帑分了好多個銀庫,即便是看守銀庫的官員最多也就知道一個銀庫的數量。

裴厚德趕緊解釋道:“內帑的具體數字原本只有奴婢同陛下知曉,戶部知道的數字並不準確。”

“不過這次銀行的商戰,陛下授權太子殿下動用內帑,故而奴婢將底細告訴了太子,徐師傅應該也知曉!”

“寓兒,徐鉉?”

李煜搖了搖頭,他們不可能勾結商幫擠兌銀行的。

看來朝廷之中還有隱藏的人物同他們勾結。

錢惟昱說道:“錦衣衛也已經提審了鄭斌,那人很狡猾,只是用紙條同鄭斌聯絡,一共也就兩回;錦衣衛根本查不到線索。”

“但是可以肯定這個人的級別一定不低。”

李煜說道:“這件事情到此為止吧,錦衣衛不用再查了,以免弄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錢惟昱走後,裴厚德說道:“難道陛下是懷疑廣陵郡王?”

李煜說道:“錢氏商行同大唐銀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廣陵郡王沒有理由這麼做。”

“朕目前也沒有懷疑的物件,讓東廠繼續密查吧!”

對於李煜來說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進行文字和科舉革新。

雖然大唐在各府縣推行小學已經有七八年了,但是市面上的書籍價格依舊居高不下。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李煜提出的活字印刷在印書中有不小的問題。

相對於傳統的雕版印刷,利用單獨的活字排版印刷,的確是可以降低材料和時間成本。

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漢字的排版,不像字母排版那麼容易。

漢字的常用就在3千個左右,即便是將覆蓋標準降低到90%左右,仍然有1千個常用字。

這就給排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另外一點漢字的書寫還是比較複雜的,這也極大增加了印刷的成本。

文字的流傳一定是越來越簡化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小篆為官方文字。

雖然小篆更為美觀,但其書寫相對複雜,所以在秦朝民間大多還是用秦隸來書寫的。

演變到五代,書寫更加快捷的楷書則是取代了隸書。

所以華夏文字的演變一定是更加註重實用性的。

當然也有開歷史倒車的,比如大清。

為了阻礙漢字的傳播,大清在選擇官方文字的時候一律選擇筆畫最多,最複雜的那種寫法。

為了小試牛刀,李煜在給二皇子李仲宣的《戰爭論》裡,採用了全新的寫法。

即採用後世的簡體字,並增加了標點符號。

將華夏從上到下的豎排書寫,改成了從左向右的橫排。

標點符號對於讀書來說太重要了。

因為在宋代之前,書是沒有標點符號。

只能透過私塾先生用紅筆給你斷句,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和理解。

所以學習不是看書,而是讀書,只有先將斷句給讀順了,你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

當然了,隨著你知識的增加,之後沒有先生的斷句,也能看的懂一些。

比如透過結尾的語氣詞來斷句,但這樣依舊十分麻煩,而且容易出現理解偏差。

宋代之後,人們開始使用雞毛戳印泥蓋圈和點來標記書籍中的句子和停頓。

這種方法後來被稱為“圈點”,並且在明朝的部分書籍中,寫作時就已經開始使用句讀符號,以方便讀者閱讀。

僅僅是一個標點符號的引入,就免去了斷句的煩惱,極大的提升了讀書學習的效率,使得自學成為了可能。

簡體字的優勢則更加突出,極大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以及識字的效率,同時減少了印刷的成本,無論對於油墨還是刻字的成本都降低了。

至於改成橫排,則是增加了每頁紙可以印刷的字數,節省了紙張,配合標點符合看起來也更加美觀。

雖然這同中國傳統的從右向左有所背離,但這無疑是更為合理的方式。

這本《戰爭論》,很快就在朝堂之上引起了轟動。

李煜做的這件事情幾乎是對漢文字的重新定義了。

首先對於標點符號,幾乎所有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這東西的確是大大方便了普通人讀書的效率,更加方便自學。

對於推行簡體字這件事情,還是有一些爭議的。

因為封建王朝的愚民統治還是深入人心的,要是識字的愚民變多了,怎麼能體現出讀書人的優勢?

就連徐鉉也說道:“如果全面推行簡體字,就需要朝廷對之前所有的書籍進行重新的轉換以及印刷,是一個極其耗費時間同財力的事情。”

太子李仲寓也是支援簡體字的,在他看來這樣一來可以大大增加大唐讀書人的數量,尤其是小孩子,降低了識字的門檻,拓展了朝廷對人才的選拔面。

李仲寓說道:“其實推廣可以從小學的一些基礎讀物開始,先將這些書變成簡體版的。”

“之後再慢慢擴大簡體書籍的範圍。”

李煜說道:“將書籍簡體化並不是毀書,原有的版本還是要收錄起來的。”

“因此朕決定將市面上所有的書籍收集起來,進行官方的校對,先編出簡體字版本的,然後再根據需求,將需求量最大的書逐步發行。”

“這部書就叫《洪武大典》,戶部每年撥出300萬緡,作為修書的經費。”

如今擁有了左渡金山同石見銀山,戶部自然是拿的出這筆錢的。

最終內閣以5比2的票數透過了這項決議。

至於孫晟提出的美觀性問題,李煜也給出瞭解決方案,書法繼續採用原來的字型。

但是平日裡的公文行書,全面採用簡體字。

最後對於從豎版改為橫版,幾乎所有人都反對。

考慮到這的確是同華夏以右為尊的習俗背道而馳,李煜最終還是決定繼續採用豎版模式印刷。

步子不能一下子邁的太大。

要是因此引起了天下讀書人的不滿則得不償失。

自己退一步,對於推行簡體字會也是有利的。

簡體字的推廣不是一蹴而就的,李煜估計至少也需要個幾年。

不過科舉制度的改革卻是刻不容緩了。

經過七八年的推廣,如今大唐的公立小學同中學已經有不少了。

透過小學考核自動獲得秀才的資格。

秀才們將會進入到中學,中學則依據分數將秀才分入進士科,以及各種專科。

專科則包括農科,紡織科,造船科,建築科,鑄造科等,相當於後世的專科技工學校。

專科的秀才自己可以分數排名選擇相應的專科。

進入進士科在學習完三年的學科後,可以進行考試。

還是同科舉一樣,文進士分為一甲(前三),二甲(前100),三甲(前300)。

考中進士朝廷為安排三年的實習期,透過實習考核後才會成為真正的官員。

沒考上的也可以選擇成為衙門的吏員,同樣需要透過實習考核。

武進士則是作為基礎軍官進行培養,同樣有陸軍、海軍、火炮軍三個大類。

沒有考上的考生也可以選擇第二年自費補考,但是每個人只有一次補考的機會。

這樣一來大唐的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選拔以及分流的機制。

比起之前選拔進士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感謝各位書友的月票、推薦票、收藏、評論、打賞、追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