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覆二年(902年),唐昭宗以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拜楊行密為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封吳王,希望藉助他的力量對抗宣武節度使朱溫。楊行密由此建立吳國,並於當年四月北征朱溫。當時,吳軍以鉅艦由水路運送軍糧。徐溫認為漕運河道已因久未通行而導致水草河泥淤積,大船難行,建議改以小艇運糧。果然軍至宿州,恰逢連日陰雨,鉅艦過載不能前行,小艇反而快捷先至,解決了前線士卒的部分軍糧供應。楊行密這才重視徐溫,讓他一同參與軍議。不久,吳軍因久攻宿州不下,乃撤回淮南。

天覆三年(903年),吳國寧國節度使田頵、潤州團練使安仁義皆舉兵叛亂。楊行密遣軍平叛。其中王茂章攻潤州(治今江蘇鎮江),但因安仁義善戰,始終無法破城。楊行密又命徐溫領兵增援。徐溫將所屬軍隊的衣服、旗幟改換得和王茂章的軍隊一樣。安仁義不知吳軍增兵,再次出城交戰,結果被徐溫打得大敗,被迫退守孤城。當時,楊行密的妻弟朱延壽正鎮守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也暗中勾結田、安叛軍。楊行密採用徐溫及謀士嚴可求的計策,詐稱因眼疾嚴重而失明,表示有意要將淮南託付給朱延壽,將朱延壽誘騙到廣陵,然後將其擒殺。朱延壽的隨從部下皆驚擾,但在徐溫的彈壓下,並未引起騷亂。事後,楊行密升徐溫為右牙指揮使。

天祐元年(904年),楊行密命長子楊渥出鎮宣州。徐溫對楊渥道:“大王如今正臥病在床,卻命嫡嗣出藩,這必是奸臣的陰謀。他日若召您回廣陵,除非是我派遣的使者,且持有大王令書,不然您千萬不要聽命。”楊渥非常感激徐溫,哭著道謝後方才去宣州上任。後來,楊行密病重。判官周隱以楊氏諸子幼弱,建議由大將劉威暫攝軍府。但徐溫與左牙指揮使張顥都支援楊渥嗣位,他們道:“大王平生出萬死,冒矢石,為子孫立基業,怎可傳於外姓!”楊行密於是讓周隱發牒文召回楊渥。

但楊渥過了很久都沒有回來。楊行密只能強撐病體,“忍死待之”。徐溫有一次去拜訪周隱,等待周隱時卻在桌案上看到了寫好的牒文,方知周隱並未將牒文發出。他急忙取走牒文,派人送往宣州。楊渥這才在楊行密臨終前及時回到了廣陵。不久,楊行密病逝。楊渥承襲其淮南節度使、東面諸道行營都統等職,稱弘農郡王。時為天祐五年(908年)十一月。

徐溫雖在楊渥襲位過程中立有大功[27],但他和張顥統領牙兵,最終因此引起了楊渥的反感。楊渥挑選壯士另組東院馬軍,又調自已在宣州時的三千親兵入衛廣陵,以對抗徐溫和張顥的左右牙兵。他在天祐三年(906年)吞併江西鎮南軍,又命親信指揮使朱思勍、範思從、陳璠隨大軍鎮守洪州(鎮南軍治,在今江西南昌),以培植自已在地方上的勢力。

楊渥此後愈發驕奢,更因私怨殺死周隱,以致勳舊諸將皆不自安。徐溫與張顥曾勸諫楊渥,楊渥怒道:“你們如果認為我不行,那就乾脆殺了我,自已坐我的位子吧!”徐、張二人皆驚懼,於是密謀作亂。當時,楊渥為了修建球場,竟將牙城中的數千親軍悉數遷出。徐溫與張顥因此無所忌憚。他們誣稱朱思勍等三將在江西謀叛,遣親信到洪州將三將處死。徐溫有三位夫人,一共生了六個兒子。長子徐知訓、次子徐知詢、三子徐知海,四子徐知諫、五子徐知證、六子徐知諤。可惜是徐溫六個親兒子沒有一個爭氣的。使得徐溫不得不傳位給養子徐知誥(李昪)。公元927年,66歲徐溫病逝,追封齊王。李昪建立南唐後,追諡其為忠武皇帝,廟號太祖,後改為義祖。

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家境貧困。六歲時候父母就早喪,李昪寄身在開元寺當了一個小和尚。在七歲時被楊行密偶遇,見小孩乖就收為養子。成年以後的李昪丰神俊朗,姿貌瑰特。越發討得楊行密。但因為不容於楊行密親子,楊行密也沒辦法,只好把他交給大將徐溫撫養,取名“徐知誥”。從此之後,徐知誥就跟隨徐溫左右,極為孝順徐溫有次臥病在床,徐知誥在床旁侍候,常常是通宵達旦,連端屎端尿這樣的事也親自幹,一連堅持了幾個月,直到徐溫康復。徐知誥的至孝打動了徐溫。

他長嘆說:“汝雖異族,然吾無親疏”。為此有人對徐溫說:“徐知誥不是您親兒子,卻很得人心,不如及早除掉,免生禍患。”而徐溫沒有聽從。徐知誥自幼就才華出眾,兼資文武。雖然有徐溫培養的培養的原因,但也不得不說,徐知誥的能力是十分出色的,21歲出任升州防禦使兼樓船副使。24歲時任因在平定李遇叛亂有功,升任刺史,這是首次文官主政地方。徐知誥雖然成為吳國僅次於徐溫的宰輔,但他對自已的政治分量是心裡有數的。自已能坐到這個位置,只是因為是徐溫義子的身份才坐上這個位置。所以他在主政的時候。對徐溫的孝敬有增無減,來保住義子這個身份。公元927年十一月,徐溫病逝,吳王楊溥稱帝(楊行密四子),國號吳,徐溫的次子徐知詢襲徐溫之位,鎮守金陵,掌管江南六州。徐知誥仍留在揚州輔政。徐知詢自以為掌握兵權,佔據長江上游,自然瞧不起徐知誥。但除了徐知詢本人和他幾個親信外,幾乎所有人,甚至包括徐溫的幾個兒子,都倒向了徐知誥,吳國上下都歸心於徐知誥931年十一月,徐知誥擔任鎮海、寧國節度使,鎮守金陵。935年十月,吳國皇帝楊溥加封徐知誥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齊王。不久後楊溥禪位,李昪將楊氏子孫遷到海陵,派兵嚴守,阻絕外人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