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前,魏氏聳動盛熙帝搞什麼五軍相互巡查,蔣丞稷以為是被針對了,現在再看真是明面暗裡都是算計,只是不是他想到的算計而已。
當年他大哥把小齊晟帶回津南時,遇上三匪夾襲,殺出重圍後,來不及交待更多就斷了氣。
蔣丞稷只知道幾個孩子都由各自母家接走了。
在盛朝對晉趙皇親的清理中,津南蔣家勢必會遭受牽連,可與蔣家只是偏隅之地一武家不同,魏家佔封地有正規守軍。
蔣丞稷曾想北上與肅寧魏家匯合,卻不想魏家對東盛稱了臣。
那時的態勢複雜,蔣丞稷拿不準,退回到山林中混成了匪。
過了十年再來看,歸義和附安,半斤八兩,蔣家有的心思,魏家一定會有。
畢竟魏家帶走的是恆安長公主的親孫,而小齊晟的父親只是庶子。
皇親貴族,血脈親疏。
父族覆滅,山河國破之仇,齊大和齊三比齊晟更有責任去討回。
保康府下,故地陽都,魏氏十有八九要把肅寧國線拉到那裡,如此直面武州北線,蔣家就必須抉擇是投還是戰?
蔣丞稷有口氣憋在心裡。
周太傅還跟他在謀劃,哪知,魏氏就直接把他們架在火上了。
不管不顧的,設計一次巡查,堂而皇之露了底,還讓蔣天齊傳了話。
傳話,表明魏氏是希望他們能在一條戰線。
可蔣丞稷不甘心只作配角,或者說他不希望蔣家子弟只是稱弟稱臣的命。
當年他既沒有投奔了魏氏,而今蔣家的局面已經開了。
這都是他的兵打下來的。
按周太傅的謀劃,若再多幾年,西南主事有望。
可若周家、蔣家不進這個局,魏氏難免不會引禍至兩家。
蔣家離盛京山高水遠,或能自保,但若盛京周家被除、被削,蔣家想再行大事就不得可能了,說不定又得回逃亡躲避的狀態。
還有天齊這小子,聯姻是帶著真感情的,周家若有難,他可不會放下週令儀和兒子不管。
到那時,平江軍還要為保永樂周家抵住東南的延平軍……
唉,不入局也得入局。
現在,魏家正面反了,周太傅的對策如何還未傳來,蔣丞稷只能以不變應萬變。
只是,這魏四娘不在平江軍營裡就好了。
“明晚,代王邀我飲酒,魏四與我一起去吧。”
“天齊,你去永樂瞧瞧你媳婦兒和兒子,就算不接回來,也得認認老子。”
周令儀爭氣啊,給蔣天齊生了兒子。此時,正好可藉著這個的訊息,讓天齊跑趟永樂郡,探探親家那邊有沒有盛京的訊息。
至於,代王的邀約,無非是給對抗肅寧軍的東興軍押送糧草,讓魏四自已去聽去傳話。
他們肅寧軍要幹什麼,老蔣他可都不知道。
這麼多年,蔣丞稷時常後悔當年不該讓大哥去接二姐和外甥,若不是大哥出了意外,他也不用硬頂上蔣家家主的位置。
論武藝,他還過得去,可論德才、謀略,他都不及大哥,這翻身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已的手裡的擔子硬扛著還是太累人了。
交待完安排,蔣丞稷就把兩人揮出了營帳。
蔣天齊得了令,高興得很。
從肅寧回武州後,他就想去找周令儀。但奈何有個耍不掉的尾巴一直跟著。
之前,叔父也不應可,好像在等什麼……
出了軍帳,蔣天齊準備吃頓好的,收拾下再出發。
剛騎上馬,魏四就搶了他的韁繩。
馬向左一顛,他差點沒有穩住。
“你這是幹什麼,奪命嗎?我好歹是你兄長!”蔣天齊咆哮道。
是的,除夕夜用摔跤迎接他的,嫌棄他弱的,年夜飯只有白水煮羊肉、白水煮蘿蔔招待他的就是他傳聞中的兄弟和妹妹。
如他叔父(小舅)說的,各自的母家收了他們這些前朝遺孤。
兄弟姓魏是對的,可這妹妹,他記得應該姓白的啊。
聽她說,是大伯(大舅)把她弄丟了,魏家把她找了回去,所以她也跟著姓了魏。
弄丟她的不應該是白家嗎?怎麼是蔣家?
蔣天齊那時不過三歲,記得的事兒已經不多了。
蔣天齊沒搞懂,反正魏四把氣是發在他身上了,對他動手都沒省力。
“將軍讓你明日走,你這般著急為何?”魏四娘能不知道他是高興甩了她,怎麼當哥哥的都這樣。
相比之下,大哥和三哥還好點。他們還沒有嫂子,沒事兒出不了城。
“將軍可沒說時日,我現在騎馬跑一座城還是可以的。再說,我就不能回府收拾一下,給岳父岳母準備些禮物?”
“正好,我來武州這麼久,連城都沒進過。今晚就到你將軍府借宿一宿。”
……
蔣天齊不想跟她爭,也不敢跟女人爭,無奈得很。
哼哼,無奈?
所以,上門討飯,還帶著夫人以外的女人!
看清來人,徐仙兒直接把人晾在院子裡。
“冤枉啊……不是,你怎麼看出她是個女的?”魏四為了方便跟著蔣天齊,一直都是侍衛兵裝扮,臉還塗黑了一層。
“我有眼睛。”
“哦,仙兒妹妹,這就是我一遠房妹妹……”
“妹妹?蔣都尉,你妹妹挺多的啊?”
“這是真的,跟你不一樣……”
“嗯?”
“不,你也是真的妹妹。”
蔣天齊解釋得手忙腳亂,徐仙兒把目光打在魏四的身上。
這娘子一幅看蔣天齊笑話的樣子,確實也不太像會喜歡他這樣的。
“你這次來,又為何事?”徐仙兒眼睛都沒轉,不好氣的問蔣天齊。
“嘿嘿,仙兒妹妹,晡時已至……”蔣天齊還十分好意思的拍了拍肚皮。
“這次沒帶食材,但我帶了銀兩。”
“我家又不是飯館兒。”
“還要買點藥。”
“藥?”
“錦兒生了小子,你不說有藥可以預防造成她腿疾的怪病嗎?我明日就去永樂郡,你看現在能配嗎?”
!!!
時間過得這麼快嗎?徐仙兒還不能接受,她升級當姑姑了,雖然她很早就有外甥,但那是天降的,對徐仙兒來說,沒有過程,年歲的感受也不強烈。
周令儀走的時候沒反應啊,是眼前這傢伙去西北前乾的好事?
徐仙兒又瞧了瞧躲在屋裡的大石媳婦兒安宜,不意外的話,徐仙兒這一兩年就要升級當姨祖母了!
呼吸不暢,需要補氧。
她才十八,不是八十啊!十八還是虛歲。
徐仙兒深呼吸後,拍了拍心裡的梗塞,穩了情緒才說,“那藥要配置後立即使用,而且需要特殊針法,須得我親自施展。”
“那你能跟我一起去永樂郡嗎?”
?
徐仙兒不知道了。
蔣天齊吃上了飯,不過是安宜和方小燕做的。
身為家中長輩,徐仙兒早就沒有親自下廚的必要,何況,方小燕的廚藝盡得她真傳,做的也是能拿出手的。
蔣天齊知道他的要求有些著急,當晚離開時留話明早還會來找她。
徐仙兒想了一晚上,這次沒有想路途遙遠、出門困難,而是一直在思考她與蔣家的關係。
關係?
一個忙沒幫到底的隔房親戚?還是自來熟,奴役她吃喝她卻也給她不少便宜的同輩夥伴?
夥伴?
一種友人左右的存在,可以是完全利益的,也可以是比錢權關係在多一點的。
徐仙兒承認了,這一世,對她來說,牽絆似乎越來越多了。
好在,她還能應付。
翌日早,她答應了去永樂郡,不過要晚幾日出發。
蔣天齊等不了,另外安排了人三日後再接她走。
送走蔣天齊後,魏四卻來了徐莊蹭飯。
也不知是不是蔣天齊的臉皮會傳染,這娘子也是自來熟。
魏四給了徐仙兒兩塊和田玉,“把件兒是給你的飯錢,吊墜兒勞煩你帶給我侄子。”
和田暖玉,天子奉用,肅寧藍城特產。
蔣天齊的妹妹魏四。
魏!肅寧!
一道光閃過,徐仙兒明白了。
這日子過得還真是有趣,足不出戶,有趣的人與事兒總會找上她。
“為何不親自去見見?”徐仙兒問魏四娘。
“軍令讓我守在平江軍主營,無令不得離開。”魏四吃得有點撐,喝著酸棗茶,有些尷尬,“沒想到米飯這麼好吃啊!怪不得蔣老二老嫌棄我們那兒的麵餅……”
姐妹啊,你可能是宜川人啊,多雨潮溼的地方,喜辣喜酸喜稻米……
“我昨晚雕了一晚,哪知蔣老二一早就跑了,我來不及給他,只好麻煩你了。”
“你知道我會答應他去永樂郡?”
“蔣老二跟你直來直往,提買藥時你並沒有拒絕,你之後的猶豫更說明你會答應,正所謂仁心者必不回拒。”魏四把身子倚過茶桌,“我好奇,你瞧著歲數也不大,醫術真的很好?”
看蔣天齊隔空恩愛久了,魏四的心裡就生了主意給她另外兩個哥哥找嫂嫂。
這嫂嫂呀,要跟她合得來才行。
她昨日見了徐仙兒,就覺得很適合。
把她帶回去,哥哥有了嫂嫂,肅寧多位醫者。
划算!
蔣老二身邊的能人還蠻多的,她都想要。
不過平江軍裡的人跟肅寧軍一樣,都忠於主將。
七叔讓她來只是把武州的情況傳過去,不能直接攪局,破壞與武州的關係。
盛熙帝沒什麼本事打過涼城。
巡查的時候他們已經摸過東興軍的底兒了,幾個老將之外,新將都是盛貴子弟,別說殺人了,殺羊的血氣都沒有。
對於肅寧復國,盛熙帝唯一能傷到他們的就是斷糧草,不再給肅寧送冬糧補給,企圖餓死餓瘦他們。
這季剛好是收割時,肅寧自產的部分能頂一段時間,再者,肅寧南接松城,只要出得起價,天全土司會賣糧食給他們。
但土司手裡的糧草比起他們的需求還遠遠不夠,肅寧最重要的補給線就是南糧借宜川、武州兩道直接北上。
宜川郡守本是他們的人,但不知半年前為何被人滅了,繼任的聽說是周太傅的學生,這樣看,肅寧南線全在蔣家的掌握之中。
七叔說,這個時候,即使不能同盟,但必須是同仇敵愾。
平江軍裡的人不能動,軍外的人還不可以嗎?
魏四的腦子已經跑了很遠了,完全沒聽到徐仙兒是怎麼回答她的。
徐仙兒應對了魏四孃的問題,說自已普普通通,等著下一句卻發現魏四娘好像走神了……
在一個還算陌生人的家裡走神不防備,真是一個沒什麼城府的娘子!
永樂郡離武州五百里,途有江湖和丘陵。
初秋,水長天清,尤其晨曦與日暮時分,湖光一色真的太美了。
徐仙兒也不是故意拉慢了行馬的速度,只是日光一美,就想起她的養老計劃,慢慢走,慢慢吃,相當於考察了各個小鎮的人文風情、宜居與否了。
晨跋晚,夜停早,日中熱了還要歇歇……
於是五百里路,徐仙兒走了十日,周家安排在城門接她的管事足足守了八日城門……
永樂郡比武州郡小一點,通貨商貿十分發達。
這座僅三十萬人的中南郡城足足有九道門--在伴水道的西城邊有四道通貨門,而東、北兩面有兩道,正南還有一道門。
這裡不是軍鎮重地,而是茶、米、陶器的生產與集散中心。
蔣天齊也沒跟徐仙兒說好進門的方向,於是周家在東西北三面都派了人守著……
徐仙兒在周家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尤其是蔣天齊給周家人說了徐仙兒有針對軟腳瘟的靈藥。
也虧是千金堂的前事有鋪墊,周家人見到與周令儀年紀一般的徐仙兒才不驚訝。
有了周家人的信任,打針便不是難事。
徐仙兒在永樂郡待了兩個多月,周家安排她講永樂郡的山山水水遊遍了,徐仙兒剛開始還有興致,後來就開始想念武州。
無形中,武州對她已經是家鄉了,那裡有她的家人。
在給蔣小糰子打了第三針疫苗後,她趕在入冬前回了武州。
一回家,方莊頭就開始與她做年度結算。
果然,方莊頭擔心的秋糧稅漲了。
“我們還是比寧慶府好多了,他們是必須出人。”
方莊頭的收成比去年還好,再加上收稅官不停的宣傳北方加徵民兵役,此刻,多徵的兩百斤稅谷也不那麼為難了。
他把新糧滿倉後,這一年的餘糧沒有賣了,拉進了城裡的新宅裡。
錢雖少賺了,但是心裡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