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康國公把持了太后和皇帝這個關口,這也沒人爭得過。
盛朝朝堂上,敢與康乾和康乾門生政見對抵之人頗多,周相也曾是其中最有力的代表之一。
可爭執過後,採取什麼政法,由誰去執行,最後還是看康國公的意思。康國公看似是康家的大家長,其實也是眾臣之家長。所以也是康氏穩,盛朝不亂的本因。
周相回想來,讓朝臣廣開言路,甚至互相針對,除了朝上的場面不太好看之外,其實益處頗多。
其一,給皇帝看,這天下並不是康家獨大,誠然康家有功有績,但還是有人罵、有人對付,皇帝自然會對他們質疑少些,體察多些;
其二,分攤政治風險。對家的政見,除了攻擊之外,確實有可預可取之處的,康國公很聽得進去,甚至會安排提議者負責提議的部分,這樣,你說做不好,就不是康家的問題了。
無形之間,君臣都控制在他的影響之下。
康國公,當然也是有弱點。
習慣便是這個弱點。
大概就是習慣一切盡在掌握,過於順利,過於自信,有時察覺不到對手的手段已經變了,以假亂真,以真飾假,從他的套路中找到了釜底抽薪的做法。
周相會向康國公學習,但他也會記住教訓。
錦安郡君府,離工部交期還有一個月,工部侍郎邀請徐仙兒入府檢視,確定已經完成的大結構和佈局有無需要更改的地方。
三主一客院、一座閣樓、三處花園,餘下還有侍從、侍女的住處、繡房、廚房、車馬房……
“家有劣童,這池塘可以再小些……”
“引載的樹,一定要選枝幹粗壯些的……”
“勞煩侍郎大人瞧瞧哪處地下適合開個糧窖……”
……
這房屋修得結實,徐仙兒很滿意,但對她來說府邸太大了,屋舍還沒走完,人就累了。
可這郡君府在工部看來委實小了些,他們還擔心郡君嫌棄,為了各院各屋隱私,工匠們沒少花心思增加隔牆、花道。
好在郡君府貴人少,這才勉強打造了這處小巧玲瓏又符合宗室規範的府邸。
如今,徐仙兒對郡君府有八成滿意,工部侍郎也是放心不少,連連應聲加緊整改。
離開郡君府時,府前有隔街宰相府的人在守候,徐仙兒微惱但也無可奈何的被請去了宰相府。
“御史臺?周相不拘一格,敢擬女子為官掌權,錦安佩服。但錦安非大志之才,怕是難當大任。”徐仙兒真是嘔死了,這周老頭壞得很,見不得她人清閒,還想讓她做工。
“前神龍朝上,天曌女皇曾命巾幗宰相領女官數十人,不止於此,更有攝政公主、參政夫人……神龍治下,國運昌隆、海晏河清。
古有《求逸才令》,論人才推舉重文武才略,出身、名聲、甚至品行不好,亦不漏之。
郡君才智非凡,不物於物,不人於人,曠達超然,何拘女兒身?”
聽周相拽文,拽得徐仙兒頭痛。
聽來聽去,徐仙兒都不覺得是好事,不想應。
“老夫舉郡君為御史臺監察,是有私心,但亦是為解國憂。”周相繼續勸導。
“慶國雖稱一國,但更實為一家兩戚,即使護國公不說,老夫不言,誰都知道總有一日,分合衝突難免。那時或是文武不喜,抑或文分武裂,構新黨爭。若帝幸為大聖之才,變化幾何不足為懼,可若帝習以中道,則大事不妙矣。”
周相有了前鑑,知道對徐仙兒曉之以理中更要曉之以情。
“您說的這些,很對、很好,但就不能找一個能官?”
“這人既要威望、又稟中正,不懼權勢,甚至是皇權。是問,在這大慶朝,不,這整個天下,郡君可有舉薦之人?”周相捋著鬍子,提問卻早已有了答案。
慶朝的皇權和外戚是綁在一起的,如此特殊,不是那個下官敢做敢管的。
只有徐仙兒合適,而且這還能將她的天命與慶朝的國運牢牢綁在一起。
周相越想越覺得妙!
“那要不,不要國了……”徐仙兒覺得這是個大麻煩,囫圇說了放棄之言。
“嗯,郡君說的什麼?”
“沒有,沒有。”要死,剛這話要是被周相聽去了,不得又一場教訓。
“那個,周相啊,我實在是……”
“郡君,莫急著拒絕,這御史臺按制設御史大夫一人;御史中丞二人;其他御史、主簿、錄事數名。由他們主管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罪惡之事,郡君只需參與決斷之事。”
說實在的,徐仙兒不喜歡周相,是一種對文臣本能的不喜歡,主要是他的心計太多,溝壑也深。
但若不如此,周相也當不得一朝之相,處事萬千而遊刃有餘。
作為掌權人,他總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度,這點兒,我仙兒很佩服,但用到她身上,她是哪兒哪兒受不了。
“今明周相所意,此事,容錦安再思。”
徐仙兒咬死不答應,見著縫逃著出了宰相府。
逃是不那麼容易逃掉的。
翌日,宰相府就通知工部,在錦安郡君府右側拓一畝地建議事堂。
工部侍郎拿著圖樣找到徐仙兒的時候,徐仙兒覺得她的郡君府毀了,也沒什麼想法,由著工部隨意就好。
做生意、養孩子,還要入朝堂,徐仙兒覺得這日子快要過不下去了。
或許該歸隱山林了?
“額,姐,其實這事兒不難的。”
……
久未出聲的妞妞,這是來拉劇情了。
“你說。”
“治人治事,你找一個信得過的人做御史大夫就好了啊?”
……
“周相都說找不到,我在哪裡找?”
“沒有哦,周相沒有說找不到御史大夫,只是找不到敢懟周懟蔣懟皇帝還不怕死的御史大夫。”妞妞在解釋。
……
“所以?”
“所以,你找人做事,你頂他把御史的職責做好就行了。”
“我為虎皮?”
“嗯嗯,你現在可是天命之女,他們都怕你。”
“呵呵,那我被周相說得啞口無言、倉皇而逃的時候,他有把我當天命之女?”
“那是我的姐--你不跟他們計較,若你一掌劈死了他們,誰敢不服你。”
……
“劈死人,不太好吧。”
“我只是說你有讓他們害怕的實力。”
“是,可做這事兒有什麼好處嗎?監察百官,是國家大事誒,會很累的。”徐仙兒不說她懶,可是真的累人,累人又要掉頭髮,徐仙兒摸了摸因為養孩子就掉了不少的頭髮,髮髻越來越小了,她心疼她自已……
“我只能說,你有從官的經驗,以後回幽山登記的時候,你的冥官適配記錄會顯示哦!”
……
妞妞不提醒,徐仙兒都快忘了,她是要排隊做冥仙的。
……
徐仙兒拿到周相推舉的候補御史名單,全是這些年科考後還沒有進官的進士。
光看名字生平選不出來,那就學明科,考試吧。
考題由徐仙兒出,主考官亦是她。
堂堂御史臺官員,就任憑她一人做決定了,這麼主觀也這麼任性。
因為是特科,考試設在兩個月後。
徐仙兒讓禮部發榜,進士科以上,哪怕已有官職,只要願意參加特科的,都可以報名。
如同妞妞說的,作為上位者,她也不用管考試安排,反正禮部都是有經驗的人,會把選拔的程式做好。
樓閣齋堂只有全權交給四個掌櫃了。
郡君府一收拾妥當,徐仙兒就帶著兩個人孩子住進去了。
沒來得及欣賞雕欄玉砌,假石花木,徐仙兒沉在書房惡補御史臺職責,她有一籮筐的慶朝律令和前朝御史臺記要背下來。
沒時間陪兩個孩子,便只好提前結束他們快樂的童年,請了夫子教他們認字。
有她這個母親以身作則的刻苦,兩個孩子每日靜下半日讀書識字,剩下半日也陪著老母親背書。
他們年紀小,聽不懂律令,但也不願獨自去玩。
就像徐仙兒會陪著看她們玩鬧時一樣,他們只是靜靜待在一旁,是陪伴也是依戀。
想到兩個好動的孩子,能黏她如此,徐仙兒甚是感動。
二月三日,春和日麗,禮部貢院。
參考特科計五十六人,監考官點完這個人數,比報名數少,上報得小心翼翼。
監考官猜測,那些備考的學生,可能是瞧不上錦安郡君責管御史臺。
但監考官不敢瞧不上啊,別說宮裡的仁壽夫人、宮外的鎮國公,還有頂頭上方宰相都來關照過特科,這事兒他們可以不認同,但不能不重視!
“御史臺總設136官員,其中,御史大夫1人,從三品;御史中丞2人,正五品,是御史大夫的副手;臺院置侍御史4人,從六品下;殿院置殿中侍御史6人,從七品下;察院置監察御史10人,正八品上;置主簿1人,從七品下;錄事2人,從九品下。以上有御史23人(主簿、錄事為臺內人手,無監察權),有品級的官員共計26人,其餘110人無品級,分別是令史57人,書令史35人,亭長6人,掌固12人……”
開考之前,吏部送文給徐仙兒解釋了沿革下來的御史臺制,當然也補充了一句,“初時,人員或缺,郡君切勿太著急。”這也是急著給徐仙兒鋪臺階了。
來考試卻只有五十六人,如果不是國家大事需謹慎,徐仙兒都覺得可以全錄了。
徐仙兒設的考試兼合文武,文卷雖然題目奇奇怪怪,但好歹還是以慶行七律三令,可武測是什麼?武科?
陪考的禮部侍郎,想說他書讀的少,御史臺是文官不是武官對吧?
武考還不是擂臺比武,而是安排讓人揍一頓,這是郡君提前給的下馬威?
“這官考上武,讓人打他們一頓,不好吧?”吳侍郎再次向徐仙兒徵詢道。
“說得文官不會打架一樣。禮部要叫不來人,我可請鎮國公府幫忙了?那時出手的力氣可躲不了真會傷筋動骨了。”
徐仙兒想,我想這些考核應激反應的考試題目容易嗎?你禮部侍郎既然害怕傷了這些人才,不能找輕手的打手?而且不說了,不打人頭、不碰人手……
初日酉時,考生按時離開考場,行至貢院外院,兩百“暴民”蜂擁而上。
徐仙兒站在高臺,“欣賞”著戰況。
為了這一刻,考生進入貢院後,都穿上了她要禮部定製的號碼披掛。
每個號碼都有三四個打人打得一點都不積極的“暴民”找麻煩。
徐仙兒心裡吐槽,這推搡推得力度都沒有,吳侍郎是真怕傷了人啊!
“記,一號懷武不攻,隱忍、守禮……”
“七號,力壯而亂舞,性子急、吃不得虧……”
“十六號,身子太弱了,他是自已摔倒的吧……”
“二十七號,腳下靈活,好像還沒捱揍……”
“那幾個怎麼回事?”徐仙兒指了指西北角,“躲在四十八號後的,那幾個,你都記下來。”
……
翌日。
“考生,到四十九名……”監考官報數的聲音在抖。
“你確認這些人都是棄考,沒有誤傷以至不得考的情況?”徐仙兒拿著圈劃出來的名單問。
“昨日,武測過後,大夫都診治過了,除了三位崴腳,六位手部有輕傷,並無大傷。且我院已派人說明,若考生體感不虞,可由禮部派人代筆,考生只需口述答題。而傷患九人都來了,沒來的是另有其人……”監考官謹慎的答。
“行吧,那這七名就除考吧!”
這日的文考題,是以昨日捱打之事為發散的題目。
“御史為何被揍?”
看到題一,禮部侍郎還能穩住,看到後面之題目,十分懷疑錦安郡君是在暗示什麼?
“宰相生徒襲之,如何自救?如何反擊?”
“將軍蠻兵揍之,如何自救?如何反擊?”
這問的不是怎麼為官,怎麼立狀查案,都是防攻擊的。
罷了,罷了,將軍亦有,郡君出題大膽,文武都沒落下,好在今日沒有武測了。
第三日,面察。
禮部的效率很高,徐仙兒的案几上已按考生文碟分好兩日答卷。
雖然,說好了特科是徐仙兒“一人可定”,但徐仙兒還是請了禮部、吏部對考卷初評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