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緩緩拿出一個紙團,遲遲沒有開啟。
見他如此磨蹭,禮部官員立馬催促,“快速開啟吧,超時作廢!”
劉濤聞言,被作廢嚇了一個激靈,“是,學生馬上。”
開啟了紙團以後,他閉著眼沒敢看結果,把結果那面對著諸位裁判。
當他睜開眼,看到對面裁判眼中的笑意,非常激動的檢查自已的結果。
但是,一張黃紙上空空如也,什麼字也沒有。
霎時間,劉濤的臉色變得煞白——沒中。
一時間,他如同虛脫一般,感覺眼前一暈倒了下去。
禮部官員搖搖頭,一揮手,在下面站隊計程車兵即刻上來兩個,一人一邊給他拖了下去。
但是誰能想到,他突然掙開士兵的控制,抱住禮部官員向他祈求:“大人,求你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禮部官員被嚇了一跳,反應過來計程車兵迅速上去把人撲住。孰料,經過這一個月的訓練,劉濤居然能夠依舊死死把禮部官員抓住不撒手。
見此,禮部官員只能示意臺下計程車兵再上來幾人。
四個人,雙手雙腳各抓住一個,這才成功把不斷掙扎的人抬下去。
結束這個小插曲,禮部官整理了一下衣服,又繼續喊,“下一位……”
抓鬮繼續,精彩不斷。
有抓中的人高興的手舞足蹈,在眾人看瘋子的眼神中跑下去。等士兵風風火火追上他把人控制住後,他的鞋已經有一個不知所蹤。
禮部官員沒有機會看這個熱鬧,他需要時刻防備著沒有抓中的人突然發難。
沒有機會來採訪可憐的禮部官員了,回到養心殿,南柯正在和孫承宗、孫傳庭商量事情。
養心殿,西閣(東西配殿實在太難聽,南柯改了名字。)。
南柯檢查完手裡的奏疏,放到一邊,“不知道結果如何了,先生您也覺得這個法子很搞笑嗎?”
因為在場有兩個姓孫的,為了避免被孫傳庭佔便宜,南柯稱呼時直接省略了“孫”字。
孫承宗聽到皇上提問也放下手裡的“臣以為,舉人補錄官員資格也是靠的運氣,現在同樣是看的便是運氣,沒有什麼不同。”
“話雖如此,只是這些人踏入仕途以後,還是要請先生要多上心一點。如果遇到什麼事情了,該幫的還是幫一下。”
雖然小樹苗是南柯自已一手培養出來的,但是自已礙於身份不能和他們太過於親密了。不能把百官逼的太急,目前沒有把握控制全域性,只能溫水煮青蛙。
“臣遵命。”
“好了,這些奏疏和報告大家都看了吧。都說說吧,我們到底要去招兵呢?”
一支優秀的軍隊,除了各種後天因素之外,兵源本身的優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明朝計程車兵的戰鬥力,在整體情況上來看,一般都呈現著南弱。
原因也很簡單,和環境離不開關係。此時的北方因為長期農業的過度開發,不僅土地已經變得比較貧瘠生產力不如南方,而且可以耕種的面積也減少。同時,明朝的北方時常要面對外敵的入侵,這種情況下就是種田,那便是鄰居屯槍我屯糧,我就是鄰居糧倉。
所以,北方出現了一種第三產業——士兵。
請注意,是職業士兵。
在明朝剛開始的時候,和很多剛剛完成統一的朝廷一樣,也擁有著百萬大軍。
在戰爭時期,供養一支大軍的軍隊,那是砸鍋賣鐵也不不足為過。但是在和平時期,用不上這樣大規模用兵時,這支大軍顯然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
在此之前的朝代,面對這種困局,多數時候選擇的都是裁軍,放他們回家種田。
朱元璋捨不得,聽從謀士的意見建立了一種衛所制度。將大軍打散安排到了各地,並設定的衛所。朝廷給每個衛所都分配了軍用農田,每支軍隊約百分之七十計程車兵日常工作就是種田,剩下百分之三十執行軍事任務。
實行過程中,在大部分的地方,由於根本沒有戰爭的壓力。所以他們幾乎是全部士兵種田。這樣一來,士兵長期駐紮在這裡,閒時耕田,戰時為兵。不僅直接解決了士兵的給養問題,而且衛所每年還能給國家上交稅賦。
這樣看來,朝廷不費一糧食就讓百萬大軍自給自足,還可以透過稅賦創收。
朱元璋自已曾無比自豪的說道:“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但是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很負責的皇帝,給國家各種事情都設定了規定製度。
如果可以,我懷疑他是不是要規定掃地要拿住掃把什麼位置,先往左還是往右。
但是很遺憾,老朱的很多制度在當時或許有用,卻沒辦法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經過這麼多年,衛所制度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首先便是戶籍制度,明朝初期的戶籍制度非常嚴格。士兵和普通百姓在戶籍上有嚴格區分,士兵為軍戶,歸五軍都督府管轄;百姓為民戶,歸戶部管轄。
軍戶為世襲職業,也就是說,如果你被徵召成為了一名士兵,那你的兒子,你兒子的兒子,等等便世代子孫全部都只能當士兵了。
那好,如果你家很不幸是軍戶(請原諒我這樣假設),不僅你家必須出一個人去當兵,而且剩下的男丁也要時刻準備著。準備什麼呢?人死了接替唄。這其中當兵的叫正丁,不當兵的叫餘丁。更絕的是,你可能會想,那如果我家裡人死光了怎麼辦?沒關係,你可以從旁邊你的同族找一個人來接替啊?如果這也沒有,那不管,就算你是騙也好,抓也罷,必須交一個人出來!除非你家死絕了,否則一直如此。
其實這也就算了,有點離譜,但是還能夠接受對吧?但是軍戶和後來當兵可是完全不一樣。作為一名軍戶,你不得交易,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不僅要承擔的差役沉重,而且社會地位很低,基本上世世代代如果不是哪天祖墳冒青煙了,都沒有出頭之日。
當兵當成這樣,誰還願意啊?是你嗎?(假設我可以看見,那麼你現在肯定是在高速搖頭。)所以呀,其實在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士兵們已經開始悄悄跑路了。
後來到了明朝中期,軍隊的腐敗問題慢慢凸顯出來,高階軍官和一些地方官員開始利用職權之便,侵佔軍戶的屯田。許多士兵及其家人失去了唯一謀生的土地,為了生計,只能被迫淪為佃戶。即便卑微成為這樣,軍戶家庭還是有很多到了無法謀生的窘境,士兵逃亡越來越多。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明朝某一個時期,甚至出現了全國範圍逃亡的軍士人數超過全部衛所軍隊的一半。
這樣的軍隊還想指望他們保家衛國顯然不現實,更別提讓他們出征了。後來明朝不得不用“募兵制”來作為衛所制的補充使用。
就這樣,近水樓臺先得月,北方邊境地區由於長期處於戰亂威脅,安安心心種田已經成為不可能。應徵入伍,成為一名職業士兵就成了一個比較不錯的選擇。作為一名軍戶,你不得交易,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作為一名職業士兵,你不打仗的時候有工資(軍餉),打仗打贏了有獎勵,打死了還有補償(撫卹)——當然,一般前提是打贏了。
所以,當南方農民吃完飯後在討論誰家的莊稼長的好的時候,他們討論的話題是誰家誰砍了多少人,立了多少軍功(少兒不宜)。當南方普通人家幻想想著如何讓自已家的孩子讀書中第成為大官的時候,他們想的是村子裡誰家在軍隊裡面當官,要給他說說把自已家孩子塞進去看能不能當兵。
這樣一作對比,南北雙方兵源戰鬥力孰強孰弱,結果顯然分明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