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五日,冬至假期結束了。

(禪魚小貼士:明朝的假期簡析。明初時假期非常簡單粗暴,一月一休,外加春節、冬至、皇帝生日各一天,共計十五天。朱老闆簡直就是黑心老闆,不把員工當人。當然後來朱元璋本人也發現壓榨太多了,做了一定的更改。此後歷代君主也逐漸放寬,例如改元旦五天、冬至三天、元宵節十天。不過,其中元宵節假只有首都官員可以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放假的時候,官員有事情該加班是必須加班的,否則要被追究責任。——資料來源自網路搜尋,僅供參考)

冬至假期三天,南柯開了三次會。看著大臣們相互間激烈的爭論,南柯深刻體會到自已要推行登州計劃將會困難重重。

南柯深刻體會到了,皇帝雖然看起來萬人之上、威風無限,但是也不是想幹嘛就能幹嘛的。

私下,南柯請教孫老師——孫承宗。孫老師和南柯聊了不少,還給他做了一個通俗比喻。

皇上和大臣們之間相處類似一場拔河遊戲,雙方現在兩邊來互相拉。當然一般來說這場遊戲裡面力氣最大的人就是皇上,甚至有可能他一個人就能夠拉贏所有大臣。

也不乏有比較弱的皇上,拉不贏大臣。

不過不論怎麼樣,當繩子傾斜到達某一種程度之後,雙方都必須暫停下來,避免因為另外一方輸的太多導致遊戲沒辦法進行下去。

很顯然,南柯就是比較乏力的皇上。他靠自已是不能拉贏的,必須要有幫助者。

南柯是禪讓得來的皇位,剛剛繼位不過才數個月。上任皇帝考慮到南柯臨危受命也是給予了他支援的,其中九千歲魏忠賢是留給南柯最大的幫助者了。

南柯藉助逆黨案,狠狠地刷了一波威望,其中許多被處以極刑的獲罪者深深的震懾住了群臣。別的不說,就說這個幫助是不是很大吧。

當然,其實也是有效的,誰都知道皇上不可能把所有人全部殺完,只是殺雞儆猴罷了。

南柯沒辦法,只能可憐巴巴求孫老師幫忙。可是孫老師自已本身,也是這個計劃的反對者。

有的時候,反對改革創新的人,並不意味著保守,也有可能是因為他看到的改革的風險和困難。當然,孫老師當然是後者。

不過在南柯的反覆勸說下,他最終認同了利大於弊。爭取到孫承宗的同意,南柯無疑找到了一個強力幫手。

……

上午,朝廷恢復正常上班,不過南柯沒有著急再開會商量。在孫承宗的建議下,他選擇了沉住氣。暗地裡,他們都會繼續爭取支援,等到有了十足的把握再一下子敲定。

所以,南柯選擇去火器製造局逛逛。

“拜見……”

“免禮,”南柯擺手打斷他們行禮,“徐閣老,不需要這麼多的禮節。我聽說你們火器製造局的製造有了成果,快拿來我看看。”

朝廷官員知道火器製造局的巨大消耗後,紛紛諫言皇上。無他,我堂堂天朝上國居然還要花這麼多銀子給外夷購買火器製造技術。而且,現在天下總體太平,朝廷財政本來就吃緊,皇上你還花這麼多錢在兵器上面做什麼?難道我大明百萬雄師沒辦法守衛國家嗎?

所以,初期,火器製造局的資金經常不夠。實在沒辦法,南柯只能自已掏腰包。百官看到,也給了諫言。南柯就玩無賴——留中不發。當然,百官也有他們的反擊,戶部再沒有拿出一分銀子給火器製造局。皇上你不是自已要胡來嗎?那你花自已的錢好了。

現在南柯迫切希望能夠真真切切的看到自已花出去的銀子收到效果。

徐光啟聽皇上說要看看,面露難色回答:“還請陛下隨臣前往試器場,在房間裡面實驗火器恐怕有危險。”

“好,你們帶路。”

南柯點頭同意,暗自感嘆自已真的傻了,居然敢直接在室內準備試火器。

在路上,南柯提問:“徐閣老,咱們目前火器製造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麼?”

“回稟陛下,微臣等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遼東戰場急需的仿製紅夷大炮。”

徐光啟看到皇上饒有心趣的看著自已,接著解釋:“紅夷大炮是向紅毛子購買的一種大型火炮,它不僅威力巨大,而且安全可靠度高。但是缺點便是價格昂貴,而且其實它本身也可能存在炸膛問題。”

聽到這個價格昂貴,南柯又聯想到了價值二千五百兩白銀的大炮,免不了心疼。他急切詢問:“你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了嗎?”

“得益於陛下的大力支援,火器製造局招募了十幾名紅毛火、近百名大明優秀火器製造工匠。

“經過我們日夜研究,目前已經能夠做出基本能夠仿製出紅夷大炮,而且在技藝上取得突破,製作出了質量更好的大炮,只是目前製作成功率不大。”

徐光啟的回答及時撫慰南柯的心靈,只要自已能夠仿製出來就行。買別人的東西,實在花錢太多了。

不過,火器僅有大炮是不行的。

“那小型火器呢?你們有製作成果嗎?”

“回稟陛下,鳥銃等小型火器目前我們研究稍微欠缺一點,但是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禪魚小貼士:魯迅先生說,中國人發明火藥用來當做爆竹,外國人用來當作武器。其實,這句話是欠妥的。中國不僅是發明火藥的國家,也是第一個把火藥應用於戰爭的國家。在明朝,不僅有專門裝備火器的部隊——神機營,而且還發明瞭“早期水雷”,“二級火箭”、“原始火箭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一窩蜂”等等成果。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由於種種原因,明朝的火器其實整體上是落後於戰爭頻發的西方世界的。但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先“仿製”,然後“超越”的特點。例如明朝廣東海道副使汪鋐就曾經借鑑葡萄牙人的佛朗機改進創造了鳥銃。——資料來源於網路搜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