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血液系統疾病
[填空]血液系統由血液及造血器官構成。
[多選]造血器官由骨髓、肝、脾、胸腺、淋巴結等構成。
[簡答]對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藥物護理措施:
(1)口服鐵劑:向患者解釋口服鐵劑易引起胃腸道反應,該類藥物宜在飯後服用,按時服藥,若有不適及時告訴醫護人員,便於調整藥量或更換製劑;口服液體鐵劑時,如枸櫞酸鐵銨,患者要使用吸管,避免染黑牙齒;服鐵劑同時忌飲茶,鈣鹽、鎂鹽也可抑制鐵吸收,應避免同時服用;服鐵劑期間大便會變成黑色(由於鐵劑在腸道細菌作用下變成硫化鐵所致),向患者說明以消除顧慮;鐵劑治療至血紅蛋白正常後,患者仍需繼續服用鐵劑3~6個月,目的是補足體內貯存鐵。
(2)注射鐵劑:需要深層肌肉注射,注射後10分鐘至6小時之內要觀察副作用,最好備腎上腺素1支。
[名詞解釋]貧血:是指外周血液單位體積內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計數和(或)紅細胞壓積低於正常最低值。
[簡答]貧血治療要點:
(1)一般治療:貧血要適當休息或完全休息。宜進食含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食物。
(2)去除病因:去除病因是治療貧血的重要環節。
(3)藥物治療:治療貧血必須選擇合適的藥物,如葉酸及維生素B12治療巨幼細胞貧血,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
(4)對症治療:嚴重貧血應輸血以迅速改善貧血症狀,故輸血是對症治療的重要措施。
[名詞解釋]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貯存鐵缺乏,血紅蛋白合成不足,紅細胞生成障礙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名詞解釋]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由多種原因,如化學、物理、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等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類貧血。
[簡答]護理丙酸睪酮使用者時的注意事項:
(1)該藥為油劑,吸收慢,易發生腫塊,需經常檢查注射部位,發現硬塊要及時理療,促進吸收,預防感染。
(2)有男性化作用,如毛須增多、聲音變粗、痤瘡、女性閉經等,痤瘡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上述副作用於停藥後短期內會全部消失。
(3)有肝功能受損的副作用,用藥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肝功能。
[多選]再生障礙性貧血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貧血、出血、感染及外周血中全血細胞減少(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均減少)。
[簡答]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健康教育:
(1)加強衛生宣教,定期為接觸放射線、苯及其衍生物的勞動者體檢,制定嚴格防護措施。
(2)指導患者及人群不可隨便用藥:濫用藥物常是引起再障的重要原因,如氯黴素、磺胺藥、保泰松、阿司匹林、安乃近等,需要時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3)出院指導:
①向患者講解疾病知識,鼓勵患者堅持治療。並指導患者尋找病因,如藥物或化學毒物、放射性物質等,若找到可疑原因,今後應避免再接觸。
②患者應堅持治療,同時學會自我護理,如預防出血、感染,定期門診複查。
(4)預後:急性再障預後極差,常在一年內死亡,多死於嚴重感染或腦出血。慢性再障預後相對較好,部分患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可存活數年,僅有少數患者可以治癒。
[簡答]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院指導;
(1)堅持緩解後治療:患者獲得完全緩解後,需在院外鞏固、維持治療。應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白血病是難治病,並進一步說明堅持每1~2個月維持治療是爭取長期緩解或治癒的重要手段,使患者主動堅持治療。
(2)建立院外養病生活方式;生活要規律,保證休息、睡眠和營養,注意個人衛生,少去人群擁擠的地方,保持樂觀情緒。
(3)定期門診複查血象,發現出血、發熱及骨骼疼痛要及時就診。
(4)向家屬說明給予患者精神、物質支援是極其重要的治療部分。
[名詞解釋]溶血性貧血:是指紅細胞壽命縮短,破壞增加,超過骨髓造血代償能力所引起的貧血。臨床特點是貧血、黃疸、脾大、網織紅細胞增高,骨髓幼紅細胞增生。
[簡答]對急性白血病化療病人的護理措施:
(1)遵醫囑靜注化療藥,藥物靜注速度要慢,以減輕對血管壁的刺激,化療藥物可損傷皮下組織,故藥物不可注射在血管外或滲至血管外。
(2)某些化療藥如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鹼等易引起噁心、嘔吐,嚴重者可遵醫囑給予鎮吐劑。
(3)靜點柔紅黴素、高三尖杉酯鹼時,注意聽心率、心律,患者出現胸悶、心悸應做心電圖,並及時通知醫生。
(4)甲氨蝶呤引起口腔潰瘍時,可用0.5%普魯卡因含漱,減輕疼痛,便於進食和休息。
(5)長春新鹼引起末梢神經炎、手足麻木感,囑患者拿物品時,要非常小心,不拿過熱、過冷物品,不要用暖水袋暖手,以免燙傷,並告訴患者停藥後麻木感可逐漸消失。
[名詞解釋]血管外溶血:指紅細胞在脾、肝和骨髓部位遭到破壞而引起的溶血,最常見的是脾臟。血管外溶血多起病緩慢,表現較輕,脾臟常腫大,多無血紅蛋白尿。
[名詞解釋]血管內溶血:指紅細胞在迴圈血中被破壞,血紅蛋白直接進入血漿。血管內溶血起病急,常有全身症狀,如腰背、全身痠痛,常伴血紅蛋白血癥和血紅蛋白尿。
[名詞解釋]出血性疾病:是指正常止血功能發生障礙,引起以自發出血或輕微創傷後出血不止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
[名詞解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由於外周血血小板免疫性破壞過多及血小板壽命縮短,造成血小板減少的出血性疾病,為最常見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名詞解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多種疾病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病理狀態,由於致病因素啟用凝血系統,導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從而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並繼發纖溶亢進,造成全身出血、栓塞、微迴圈障礙的一組嚴重出血綜合徵。
[簡答]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要點:
(1)白細胞淤滯症的緊急處理:當白細胞數>100>100x109\/LL時,用血細胞分離機分離去除白細胞(白細胞單採);服用羥基脲;鼓勵患者多飲水及口服碳酸氫鈉以鹼化尿液,保證每日尿量大於2000ml。
(2)化學治療:化療藥物有羥基脲、白消安、靛玉紅、氮芥類藥物,其中首選羥基脲。
(3)α-干擾素:劑量為300萬~500萬U/d,肌肉或皮下注射,每週3~7次,需使用數月至2年不等。
(4)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普遍認可的根治性標準治療方法。
(5)其他治療:如脾放射。
(6)加速期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試用伊馬替尼,干擾素聯合化療藥物等。
(7)急變期治療:按急性白血病的化療方法治療。
[名詞解釋]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指對患者進行全身照射、化療和免疫抑制處理,以最大限度殺滅受者體內腫瘤細胞,並抑制免疫反應和造血功能,然後經血管將供者(健康者)或自體造血細胞輸入患者體內,使之在受者體記憶體活、生長、繁殖分化,以達重建造血及重建免疫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