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權力平衡藝術
短影片盤點:十大離譜皇帝 一起發呆吧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曹操對嘉靖的治國策略並不認同。
他或許能短暫地掌控朝政,但在新的一年裡,他無法保證自已不會遭遇難題。
這種治國之道容錯空間極小。一旦連續犯錯,國家的繁榮便可能走向毀滅。
即便嘉靖能夠在刀尖上舞蹈,也難以維持九個月的不間斷表演。
“的確,即便嘉靖真的能夠掌控局面,前朝的某些皇帝也會嘗試效仿!”
“而那些居於寶座的皇帝,不可能擁有嘉靖般的智慧和機智,他們最終都將失敗!”
在三國世界的東吳,
“哼!這不是我孫權所擅長的權力平衡藝術嗎?”
“我自認是平衡術的大師!朱厚熜,你的朝廷管理遠不如我!”
孫權自豪地宣稱。
他的軍事才能或許不算突出,但在處理內部事務上卻表現得相當嫻熟。
畢竟,在東吳的諸多勝利中,他並未親自扮演過關鍵角色,這讓他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不平。
因此,他開始在朝臣之間的權力鬥爭中尋找自已的存在感。為此,東吳大都督的職位在不同的任期中多次更迭,成為了他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
在三國中,東吳大都督成為了壽命最短的職業。
在大唐世界,
“嘉靖或許能夠安享舒適,大臣們或許能夠保持穩定,但受苦的卻是天下百姓!”
李世民帶著一股正義感如是說。
嘉靖之所以能夠如此自在,是因為大明朝的百姓揹負著沉重的負擔!!
確實,政治鬥爭能夠讓皇帝的權力更加穩固。
然而,大臣們的爭鬥對百姓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們往往會故意針對政治對手,甚至無條件地反對可能有益的政策,只因為這些政策出自他們的敵手。
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皇帝感到了一種病態的舒適。
為了維持嚴嵩的勢力,嘉靖甚至不得不支援他,不得不選擇性地忽視嚴嵩的腐敗行為。
嚴嵩的追隨者們同樣培養出了眾多貪得無厭的下屬。
從京城到各省,貪官汙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並迅速擴散。
京城的大臣們之間的爭鬥不久便波及到了地方。
隨之而來的是各地政治鬥爭的肆虐。
這些地區的百姓因此而遭受了沉重的苦難。
儘管這樣的狀況可能穩固了皇帝在大臣中的地位,但對百姓而言,這種穩定卻是遙不可及的。
鄉間的叛亂隨時可能爆發,而這些官員卻無力應對。
在此時,派系之間的鬥爭可能還會繼續。
“嘉靖是在玩火自焚!他或許能感到自在,但大明的百姓卻不會如此。”
“如果百姓徹底感到不滿,那麼即使是一位皇帝,也無法繼續享受那種病態的舒適!”
李世民憤怒地高聲咆哮。
他已經預感到大明未來的走向。
在大明世界中,
“你真的以為是你自已的努力在控制他們嗎?”
“只是因為嚴嵩沒有反叛的念頭,你才得以幸運!”
“如果你遭遇像趙高或王莽這樣的人,我們大明的江山立刻就會被篡奪!”
朱元璋在影片中指向嘉靖,氣得全身顫抖,痛苦地詛咒他。
故意培養叛徒,以引發大臣間的相互爭鬥?
朱元璋熟知歷史,從未見證過任何透過利用叛徒獲得長久成功的皇帝。
切勿被那些皇帝初期的繁榮所迷惑。
當叛徒最終完全掌控朝廷時,便是他們展開報復之際!
唐玄宗難道不是一個相當聰明的皇帝嗎?
他曾信任安祿山,認為國家會因此穩定。
然而,安祿山背叛了他,爭奪了皇位。
無論皇帝多麼智慧,都無法確保他們能用單一方法控制所有大臣。
因為一旦皇帝鬆懈了警惕,他們很容易被叛徒所誤導。
“嘉靖的統治,其對大明朝的破壞程度甚至超過了朱祁鎮的災難!”
“他自從朱祁鎮以來已經扭轉了大明朝的衰敗,卻又似乎要親手將其毀掉!”
嘉靖皇帝透過平衡大臣間的力量來治理國家,雖然這種處理方式非常巧妙。然而,這種依靠大臣間競爭來穩固皇權的策略,最終卻是以犧牲國家利益為代價的。
到了後期,即使是那些對國家和人民都有利的政策也難以得以實施。
例如,將糧食田地轉變為桑田的政策。
在嘉靖時期,如果要說哪個行業最為盈利,那無疑是絲綢生產。
江南地區的絲綢產業仍擁有巨大的擴張空間。
若將更多農田改為桑田,不僅能夠提升當地民眾的收入,
還能增強國庫的財政收入,可謂一舉兩得的美事。
然而,嘉靖皇帝將這一重要任務交給了嚴嵩。
在大秦世界中,
“將糧食田地改為桑樹?絲綢?”
“這是何等的荒謬!?”
秦始皇瀏覽著螢幕上的詞條,對於第一個詞條,他尚能勉強理解其含義。
但第二個詞條則完全超出了他的認知範疇。
絲綢?那是何種絲綢?!
“竟要將所有的糧食田地都轉變為桑樹?”
姚嘉坐在主席臺上,心中充滿困惑。
儘管他負責族中的經濟事務,且經常與其他族群進行交流,但他從未見過如此眾多的桑樹需求。
“陛下,他們所說的‘絲綢’很可能是一種與其他族群進行貿易的商品!”
“就如同戰國時期,各個族群之間透過各種貿易往來相互聯絡!”
姚嘉心中推測,這恐怕是唯一能解釋得通的原因了。
想想看,族裡種植如此之多的桑樹,顯然不可能全部用於自給自足。
唯一合理的推斷便是將這些桑樹用於生產商品,用以與其他族群進行交易。
“原來,大明也倡導經濟發展和工業活動?”
“這難道不是和古代的齊國頗為相似嗎?”
秦始皇心中推測,或許嘉靖帝的生活方式與秦懷王的奢華和治理方式,以及族群的運作,都與齊國有諸多相似之處。
如今,他們又開始專注於絲綢生產以圖盈利,這一點也與齊國如出一轍。
“這位皇帝似乎認為,大明的命運可能會重蹈齊國的覆轍。”
“或許不久的將來,他們也會面臨外族的侵擾與摧毀。”
在漢朝的世界裡,
“你對嚴嵩竟如此信任,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託於他,他真能為人民帶來實惠嗎?!”
劉徹對朱厚熜的決策感到憂慮。
他深知,不應將此重任落在嚴嵩身上。
即便任務順利完成,其中至少一半的利益恐將被嚴嵩私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