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仁宗統治的歲月裡,臨安府籠罩在一片惶恐不安的陰霾之下。短短半月之內,府城連續發生了數十樁離奇失蹤案,每一起案件的主角均是正值二八年華、花容月貌且待字閨中的少女。這些少女被官府喻為“玉女”,案件遂被稱為“玉女連環失蹤案”。朝廷緊急下令,限令當地官署必須在半月之內破獲此案。

時任臨安府尹的官員驚懼至極,竟因過度焦慮而臥病在床,加上背後有朝中權貴撐腰,他開始不分青紅皂白地嚴懲下屬,從佐僚到班頭,再到捕快,人人遭受鞭笞之苦,個個遍體鱗傷。這番高壓之下,衙役與班頭們畏懼回衙受罰,流落街頭,將一腔怒火發洩在過往有過前科的平民身上,整個臨安府因此陷入了混亂無序的狀態,雞犬不寧,人心惶惶。

御史臺聞此亂象,立即上奏朝廷,直指臨安府治下昏聵失職,導致社會秩序嚴重動盪。龍顏震怒,皇帝親自下令,委派省府通判親臨督辦,並給出十日限期,若未能如期破案,則所有涉事官員一律革職查辦,重則流放邊疆,充當軍卒。

面對如此嚴厲的責罰,府尹索性稱病不再露面,順水推舟地將燙手山芋般的案卷轉交給了新來的通判處理,自己則樂得暫避風頭,一身輕鬆。一場關乎生死榮辱的破案行動,在臨安府內悄然展開,而隱藏在背後的真相,則如迷霧般等待著被揭開。

自古至今,官場之中總不乏這般現象:主事官員在困難面前退避三舍,待到事情塵埃落定、大功告成之際,又會突然冒出來爭搶功勞,享受封賞,這彷彿已成了官場上的一種不成文的潛規則。

然而這位黃通判卻迥異於常人,他不拘泥於世俗規矩,更不屑於揣摩官場中的那些彎彎繞繞。他滿腔熱情傾注於破案之上,不僅免除了對佐僚和三班衙役的無端責罰,深得人心,更是以其耿直明察、心細如髮的品性贏得了百姓的廣泛讚譽。人們尊稱他為“黃青天”,親切地喚他作“黃大仙”,傳頌著他那未卜先知般的神奇智慧,以至於真名反倒被淡忘了。

接手玉女連環失蹤案後,黃通判與三班衙役打成一片,以兄弟相稱,共結義氣之盟。他下令嚴密佈防各交通要道及碼頭,並排查城中廟宇、荒墳、廢墟等偏僻之地,務求讓嫌疑人無所遁形。

這一系列雷厲風行的舉措,使得全府上下無不對其豎起大拇指,稱讚他的“黃青天”之譽實至名歸。面對眾人的誇讚,黃通判只是淡然一笑,他鼓勵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攻克玉女失蹤案,誓將真相大白於天下!

自黃通判走馬上任的這幾日以來,臨安府猶如湖面歸於寧靜,風平浪靜之中,那讓人心驚膽寒的玉女失蹤案件竟再無發生。

黃通判見成效顯著,向同僚們揭示了他的推理:“看來,這起玉女案背後可能存在著內外勾結的情形。如今我們加強戒備,外賊難越雷池半步,內部的應合者自然不敢輕舉妄動。”聽罷此言,眾人眼前豁然開朗,對黃通判的信心倍增。

這時,黃通判高聲部署道:“接下來,咱們兵分三路——捕快負責全面搜查,班頭與衙役則嚴守要地、死看硬守,至於文職官員,則秘密進行探訪調查!”命令既出,師爺詢問是否需要將搜尋計劃呈報給府尹過目。黃通判微微一笑:“不必多慮,府尹大人早已洞悉一切。”話音未落,只見內衙有官吏悄然閃入,大家會意一笑,遂按照黃通判的策略開始行動。

這位初來乍到的黃通判,儘管面孔生疏,卻故意擺出一副愣頭愣腦的模樣,斜眼橫行,行走間頗有幾分黑道大哥的派頭。

如此一來,普通百姓見之避而遠之,而那些偷偷摸摸的小混混和心懷鬼胎的不法之徒,反倒覺得他親近可交,紛紛笑臉相迎,試圖攀附結交。在這波譎雲詭的臨安府中,黃通判正以其獨特的方式,一步步逼近真相。

黃通判甫一踏上街頭,就被一名小童突兀攔下,稚嫩嗓音連連追問:“大哥您這是要去哪兒呀?”他回眸一瞧,只見這小童約摸十四五歲年紀,雖然衣衫破舊卻掩蓋不住一雙機靈的眼睛,黃通判不由得生出了幾分親近之意。

未料到這小童眼光獨到,覷準了通判的善意,迅速拉著他走進一家酒肆,邊喝酒邊吐露心聲:原來家境貧寒的小童只能靠些小偷小摸維持生計,但近日他的藏身之所卻被一群來歷不明的人佔據,斷了他的生活門路。

黃通判聽罷心頭暗自竊喜,琢磨著這小童口中的陌生人很可能與連日來的玉女失蹤案有所牽連。於是他不動聲色地答應下來,決定幫這個孩子一把。

當然,身為通判的他不會輕易涉險,遂向小童透露自己手下有一眾好兄弟可以幫他擺平此事,務必讓他重拾營生之道。

兩人就此約定,次日午時共同前往教訓那股外來勢力。小童一聽大喜過望,激動之下重重磕了個響頭,拜黃通判為結義大哥,隨後才消失在人群中,等待明日的行動。

這天午時,黃通判精挑細選了十多位孔武有力的衙役,讓他們喬裝成幫派打手模樣,簇擁著自己來到了約定之地——一處破敗荒廢的土地廟。廟宇四周芳草萋萋,古木參天,確是個絕佳的藏身之所。

正當此時,小童向他做了個手勢示意靠近。心領神會的黃通判悄聲吩咐手下們輕手輕腳地行動,以免驚動廟內之人。進入廟中後,他們發現橫七豎八躺著七八個壯漢,中間竟赫然擺放著兩具棺槨,如此散漫無狀,即便真有人在此辦喪事,也未免太過離譜。

正當黃通判心中疑竇叢生時,小童附耳低語:“那天我見到的是十多具棺槨,如今只剩兩具,恐怕是挖墳盜墓之流轉移了贓物。”

面對這一反常現象,黃通判深感事有蹊蹺,這些人說不定就是江洋大盜也未可知。於是,他率領十多名衙役如猛虎下山般衝入廟中。那些壯漢見狀,立即發出呼喝之聲,紛紛抽出棍棒嚴陣以待。

“就你們這群烏合之眾,還想和老子較量?”為首的壯漢傲慢出言,隨即挺身而出。此人一看便是練家子,身手矯健,黃通判帶來的衙役與之纏鬥良久,均無法佔得上風。突然間,那壯漢發出了訊號,只見另外四人迅速護起棺槨,驅車飛馳而去。

黃通判正欲分派人馬追擊,卻發現為首壯漢拔腿向相反方向狂奔。說時遲那時快,黃通判眼疾手快,隨手抄起一塊磚頭精準擲出,將其打翻在地,成功活捉。而另一名賊人眼見形勢不利,拼死滾下懸崖,僥倖逃脫。

“可惡!”黃通判憤恨不已,只能暫且告別小童,押解著俘獲的壯漢返回府衙。這場突如其來的交鋒,雖然未能盡擒群匪,卻也為揭開玉女失蹤案的真相撕開了一道口子。

就在這一瞬,府衙內突然爆發出震天的呼喝聲。原來那向來抱病在身的府尹,此刻竟被人攙扶至公堂案前,正厲聲下令對幾名班頭施以杖刑,責怪他們辦事不力。

黃通判見狀實在無法坐視不理,他上前對府尹直言道:“如今正是用人之際,如此重手懲罰自家兄弟,何人還敢盡心竭力去辦案?”然而府尹怒不可遏,憤然回應:“這些酒囊飯袋之輩有何用處?”

面對府尹的暴躁與嚴苛,通判心中無奈,只好提及剛剛抓獲的一名疑犯,聲稱其膽敢襲警行兇。府尹聞此言,急令將嫌犯押上大堂,未經審訊查明真相,便執意要對其施以一百殺威棍的酷刑。

眾衙役剛才遭受主官鞭笞,心中滿是火氣,當下棍棒齊下,因情緒失控,一時未能把握力度,竟然將那漢活活打死在了公堂之上。

目睹這一切的黃通判看得真真切切,面對府尹草率決定、任意剝奪人命之舉,他唯有無語凝噎,暗自感嘆:嚴刑之下,焉能保全無辜?這樣的酷吏如何能為百姓營造一個安全的社會環境呢?

這日,黃通判一身便裝混跡於市井之間,忽感背後有人輕輕推搡,轉身一看,卻是那個機靈的小童正目光炯炯地盯著他。“怎麼了?難不成我臉上長字了不成?”黃通判笑著打趣。

小童嬉皮笑臉回應:“您老臉上的字我不識得,我自己也認不得幾個大字。”話音未落,他突然壓低嗓門,在黃通判耳邊輕聲透露了兩個重要訊息。

“此事屬實嗎?”原本對玉女失蹤案一籌莫展的黃通判聽聞後精神為之一振,眼中閃爍出興奮之色。

據小童所述,那幾日前帶著棺槨倉皇逃竄的可疑人物,近日又鬼鬼祟祟地出現在街頭巷尾,特別在李員外府邸周邊頻繁活動,其行為異常,極有可能再次作案。

黃通判詢問小童對李員外的瞭解,小童毫不猶豫地答道:“李員外可是個樂善好施的大好人,最要緊的是,他家還有一位貌美如花、才情出眾的女兒。”

聽到“女兒”二字,黃通判眼前一亮,彷彿撥雲見日——困擾已久的盜匪終於露出了馬腳,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確認資訊無誤後,黃通判果斷掏出一些碎銀子賞給小童,叮囑他密切關注那些人的動向,一旦有異常情況務必立即報告。小童接過銀兩,滿口答應,一場緊張而神秘的追蹤與反追蹤就此展開。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黃通判果斷調動了一隊府兵,在李員外府邸周圍佈下天羅地網般的嚴密防線,確保數十米內無一遺漏。隨後,他換上一身教書先生的裝扮,不動聲色地踏入了李府,並向李員外坦誠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得知眼前之人正是本府通判,李員外頓時面露焦急之色,急促地訴說道:“這幾日我心神不寧,總有種大禍臨頭的感覺,尤其擔心唯一的女兒遭遇不測,懇請大人出手相助,保她平安!”

“您放心,我這次來就是為了此事!”黃通判安撫著李員外的情緒,與他簡短商議了幾句,制定了周密計劃,保證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李員外聽罷,雖心中忐忑,但還是點頭答應下來,決定讓那美麗得猶如仙子的女兒在府中大院裡悠然自得,刻意營造出毫無防備的假象,以誘使那些賊人掉入陷阱……

夜幕深沉,黃通判精心安排了十數名衙役隱匿於小姐閨房四周,而自己則喬裝成打更人,在庭院中悠然轉悠,靜待賊蹤。

臨近三更之時,幾聲貓叫打破了寂靜的夜色,緊接著幾道黑影從牆頭躍下,悄無聲息地摸向小姐所在的秀樓。正當他們撬門而入之際,燈火驟然大亮,埋伏已久的衙役們一擁而上,將這些不速之客盡數制服,一個個五花大綁,無處可逃。

頃刻間,外圍府兵傳來訊息,他們在被抓獲的賊人所使用的馬車上發現了兩個棺槨,裡面赫然躺著四位如花似玉的少女,正是之前失蹤的玉女。這下子,黃通判心頭豁然開朗,原來這群盜花賊是利用棺槨運送少女,怪不得先前線索全無,真是狡猾至極!

次日清晨,黃通判親自安排妥當所有犯人後,決定請府尹大人過堂審訊,並強調務必保全嫌犯性命以供進一步查證。同時,他親率兵馬奔赴各個驛站和碼頭,追捕那些運輸棺槨的同夥。

就在抵達城門口前,一隊衙役急匆匆來報,令人瞠目結舌的訊息傳來——府尹大人竟然在眾多衙役嚴密看守之下遭到了嫌疑人的挾持,如今已逃離府衙,行蹤不明!面對如此變故,黃通判愕然失措,難以置信:這麼多衙役嚴防死守,府尹怎會被輕易劫走?這其中是否另有內應,亦或是有人智謀超群,設局擒下了府尹大人?

不論黃通判如何絞盡腦汁,終究難以理清當前這錯綜複雜的局面,只能硬著頭皮見機行事,靜觀其變,再作周全打算。

正當他焦頭爛額之際,小童不知從何處突然現身,對著黃通判笑嘻嘻地道:“早知道大哥不是普通人,原來竟是官家出身,今後小弟可得靠你多多照應了!”

面對如此情景,黃通判真是哭笑不得。火燒眉毛的緊急關頭,哪有閒情逸致來調侃打趣?但他又不得不承認,小童的確是個機靈鬼。

正欲率衙役離開時,小童連連使眼色,示意黃通判跟隨他來到一僻靜處。黃通判瞪大眼睛看著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傢伙,心中不禁一陣無奈。

“怎麼,大哥這是瞪我嗎?既然拿了你的銀錢,我就該幫你辦點事。”小童俏皮地擠眉弄眼,緊跟著又透露了一條重要線索,“在離城十里外的一片小樹林裡,停著十多具棺槨,我看八成就是大哥你要找的東西。”

聽聞此言,黃通判毫不猶豫地賞給小童一錠銀子,火速帶領人馬趕往城南那片小樹林。為了防止意外發生,他還特意從州指揮使那裡借調了一隊兵馬,將整片林子嚴密包圍,確保連一隻鳥也飛不出來。

然而此刻,府尹被挾持的現實讓黃通判投鼠忌器,不敢貿然採取行動,只能步步為營,小心翼翼地逐步靠近目標。

此刻,小樹林中已傳來人喊馬嘶的聲音,顯然是他們的到來驚動了潛藏其中的賊人,他們開始躁動不安,一場激戰似乎一觸即發。

正當黃通判準備收網圍捕之際,幾個壯漢突然現身,他們刀尖抵在府尹大人的咽喉上,將其押了出來。黃通判與一眾衙役見狀驚駭不已,紛紛後退,同時高喊:“有什麼條件儘管提,千萬不要傷害府尹大人!”為首的悍匪冷笑著揮舞了幾下砍刀,喝道:“只要你們放我們出城,府尹就安然無恙!”

黃通判心中權衡再三,瞥向面色凝重的府尹,彷彿對方的眼神在說:你自己看著辦吧。他深感無奈,但此案乃朝廷掛帥督辦的大案要案,關乎玉女失蹤之謎,即便付出巨大代價,也必須偵破,以免遭朝野世家譏諷,更不能讓民心寒涼。

於是,黃通判朝著府尹深深一抱拳,沉聲道:“府臺大人,請恕我此刻鐵石心腸,一切皆為朝廷效力,這玉女失蹤案的嚴重性,與您個人安危相比,孰輕孰重,您應能權衡清楚。”

府尹抬起頭,目光凌厲地瞪著黃通判,冷冷地說:“看來,黃大人是打算置本官生死於不顧了!”接著怒視眾衙役,“聽好了,你們都給我聽著,放他們出城,讓我平安離開,之後再將他們緝拿歸案!”

眾衙役聞令面面相覷,忐忑不安地望著黃通判,如同天塌下來找大個子頂一般,等待他的指示。

黃通判嘴角浮起一抹冷笑,旋即抽出一支火箭射向夜空。瞬間,只見一隊軍兵如烏雲壓境般疾馳而來,頃刻間便將小樹林圍了個水洩不通,赫然是州指揮使率領的精銳官兵。

府尹見威脅策略未果,轉而動之以情,對黃通判懇切言道:“黃大人與我同朝為官,難道我們就一點袍澤之情也沒有嗎?”

黃通判面色嚴肅地抱拳回應:“下官身負皇命,不敢因私人情感而耽誤國家大事,請府臺大人理解。”

話音剛落,他果斷下令軍兵圍捕,目標直指棺槨中的失蹤玉女,勢必要解救她們,以維護朝廷尊嚴。

府尹見事態對自己極為不利,不禁仰天大笑,脫去官帽,換上一套勁裝,顯露出其深厚的武藝功底,挑釁黃通判道:“你壞了本官的好事,不怕朝廷中有人找你算賬?今日就與你拼個高下!”

說罷,他拋開棺槨,帶領數十名盜花賊奮力突圍。剎那間,喊殺聲震天,雙方展開激戰,均有傷亡。最終,匪徒寡不敵眾,悉數被殲滅。

府尹被生擒活捉,面對黃通判的質問,他坦然答道:“各為其主罷了。實不相瞞,我是大遼商人,受僱於遼國貴族,負責秘密選秀,意圖以此交融兩國文化,自以為也算是有功之人呢。”

聽聞此言,黃通判氣得牙關緊咬,命令手下將這些遼國奸細捆綁起來,準備押送至京師接受審判。同時,他親自率人開啟棺槨,成功解救出三十多名被困的玉女,並護送她們一一回家,終於讓她們得以與家人團聚。

這一來,轟動整個臨安府的玉女失蹤案不僅告破,還牽扯出了背後一樁令人震驚的賣國陰謀。

半月之後,朝廷的正式公文如同晴空霹靂般傳至臨安府,黃通判因破獲玉女失蹤案、揭露權臣賣國陰謀有功,被擢升為臨安府尹。同時,這一系列事件也被詳細記載入府志之中,一時之間成為街頭巷尾頌揚的話題。

原來,那高居廟堂的當朝權臣竟然暗中勾結敵國大遼,為了取悅遼國貴族,不惜偷盜年華正好的宋國少女獻給對方玩弄。其一,他刻意製造懸案,使大宋蒙羞,在外邦面前落下笑柄,並藉此機會派遣使臣向宋朝敲詐勒索;其二,透過擾亂宋國內部秩序,試圖創造有利時機,讓大遼趁機進犯中原。這般通敵賣國、監守自盜、離間內亂的險惡陰謀,竟在黃通判破解玉女失蹤謎團的過程中連帶揭開,實乃天佑大宋,國家昌盛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