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星計劃之後,大順朝廷又在李自成的推動下成立了大順皇家格物學院,並宣佈取消了延續多年的對天文學及其他學術研究的研究限制,從此,學術研究不再是屬於欽天監的政治活動。
說起來這事還是李自成自己無意中瞭解到的,對於欽天監壟斷天文學研究這件事李自成相當震驚,於是他立馬就廢除了天文學的研究限制,並將欽天監改編為學術機構,併入大順皇家格物學院。
大順皇家格物學院因此成為大順第一個官辦科研機構,停滯多年的華夏科學研究再度啟航。
與此同時,黃淮工程第一期工程也成功竣工,淮河在黃河奪淮入海多年之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河道。
當然,這還不夠,後續的堤壩修築和堰塞湖管理仍將繼續進行,規模龐大的黃淮工程仍將繼續進行。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華夏大地經歷明末的混亂之後再度煥發生機。
轉眼多年過去,大順帝國在李自成的帶領下發展迅速:
大順不僅成為了遠東霸主,將馬六甲以東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之中,更是在北美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參與了新大陸的爭霸,在大順的競爭下,新大陸的許多印第安部落擺脫了被無情消滅的悲劇命運,美洲大陸比原時空更加的熱鬧了。
總之,大順這架龐大的國家機器在李自成的運作之下以絕對優勢的體量,碾壓了周圍一切勢力。
明末以來崩散的天朝宗藩體系,在大順帝國的強勢運作之下,得以重新建立並得到進一步穩固。
這些藩屬國不再是以前那樣交個貢品就完事的存在,大順透過宣慰司的政治,軍事力量和商社的經濟力量,牢牢控制著這些藩屬國的經濟命脈,打造了一套由大順佔據主導權的貿易體系。
永昌皇帝的傳說遍佈全國,甚至在傳教士們傳播之下,傳播到了遙遠的歐洲,整個大陸上都流傳著永昌皇帝的輝煌事蹟。
不過有趣的是,傳播到歐洲和日本的時候,永昌皇帝的身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他不再是普通的一個大明驛卒,而是成了所謂的李唐皇室之後。
李自成本身並不在意自己的出身,如同朱元璋可以坦然表示“吾乃淮右布衣”一樣,李自成同樣明確表示,自己“我家十世務農。”
當然,或許這對於這個時代的某些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可能這麼厲害?這肯定不是真相!
就像歷史上朱元璋自己從未攀附朱熹,倒是很多讀書人一個勁地向給朱元璋找祖上是朱熹的證據一樣,這世間還是有太多人心中不願承認布衣出身也能問鼎天下。
在這個世界,或許以後也會有很多讀書人想方設法地給大順皇家尋找名人祖宗,但李自成自己是不會弄這些的,這種做法在李自成看來相當無聊。
說起來李自成的運氣還是不錯的,在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幾年中,上天終於給了他幾個皇子,使得原本有些暗流湧動的政局也平穩了下來。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大順各行各業一片蒸蒸日上,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遠洋貿易,所有的行業都日進千里,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
但李自成很清楚,大順其實隱含著一個巨大的雷點:
手工業和遠洋貿易的繁榮在推動了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飛快地拉開了大順的貧富差距,新興的工廠主與農民地主的工農業衝突也隱隱出現,這些東西將來必然會在某個時間點爆發出來。
李自成對此沒有什麼好辦法,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非人力所能干預,而且他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生病的時間越來越久,自穿越以來,他難得地感受到了力不從心的感覺。
李自成可以感覺到,或許自己應該回到現代去了。
於是他決定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再為大順做一點點貢獻:
他準備再度改革大順的政治制度。
首先,他取消了六部制度,儘管之前大順在六部之外也有其他部門,但中樞實際上仍以六部為主。
新的制度之下,六部被取消,秘書處也跟著取消,但秘書這個崗位沒有消失,各部門的秘書崗位仍然保留:
這時候的大順有點像後世的英國,秘書們以強大的業務能力事實上攫取了許多部門的真正實權,秘書這一階層也從師爺這一私人幕僚性質轉變為國家一大權力階層。
有意思的是,在大順多年的英國人布拉克覺得這樣很好,他在寄回英國的報告中聲稱,英國要學習大順,
“不能將事情交給那些愚蠢的貴族,而是交給真正的專業人士。”
嗯,在這個世界,是大順影響了英國,讓英國步入了秘書治國體系…
中央機構改為行政,軍事,司法,監察,外交,情報六個大部門。
其中行政部門以內閣為最高機構,內閣首輔為行政系首領,下轄人事部,民政部,財政部,教育文化部,農業部,工商部,郵政等部門;
軍事系最高首領名義上是皇帝,但皇帝一般不參與指揮。
軍事系部門包括五軍都督府,總參謀部,海軍部,陸軍部,總後勤部,及由兵部改編而成的國防部,這些部門的負責人又組成大順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大多數時候代表皇帝行使軍隊最高指揮權。
司法系部門則由檢察院,法院及公共安全部門三大部門構成。
監察系則由監察委員會及廉政總局兩個部門構成。
剩下的外交系和情報系兩個領域則分別由大順領事館及大順情報處負責。
其實原本李自成考慮過設立資政院來開啟將來華夏通往民主政治的通道,但想了一陣,他還是放棄了。
這個時代民主對於華夏來說還是太超前了,如果真實行民主,大概很難說服南方的那些士紳豪門出錢支援國家開荒及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