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停止攻城了!”

這一訊息傳遍全城,朝野無不歡呼雀躍,慶祝這短暫的和平與寧靜。

然而,冉閔並沒有因為這個訊息而感到慶幸。

他非常清楚目前的局勢,趙軍之所以暫時停止攻城,只不過是想休整軍隊,順便加緊趕製攻城器械。

暫時的勝利說明不了什麼,於整個大局來說幾乎微不足道。

拳頭只有收回來,再打人的時候才疼。

更猛烈的攻勢還在後面,現在不過是中場休息。

德勝門的戰報很快呈上來,一場戰鬥就傷亡四千餘人,這足以說明趙軍的攻擊之強悍。

有了傷亡,就要補員,可問題是現在整個鄴城的兵力捉襟見肘,去哪裡找後備兵員補充上去呢。

臨時徵集民丁?勉強是個辦法,可是手無寸鐵的民丁跟士兵還是有差距的。

不是說給他們一人發一把武器,他們就變成士兵了,沒那麼簡單。

在冷兵器時代,士兵同樣需要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

孔子曾說:“以不教民戰,是為棄之。”

意思就是不對老百姓進行作戰訓練,就讓他們上戰場,是在拋棄他們。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雖然沒有現代戰爭那樣有著比較高的技術含量,但也絕不僅僅是操著刀子砍人這麼簡單。

戰爭,講的是配合。

各打各的,那就是烏合之眾,是打群架。

一名普通的百姓蛻變為一名士兵,首先要學會的不是怎麼砍人,而是要學會去服從軍令,令行禁止,進則同進,退則同退。

古代戰爭很多時候打的就是秩序,是意志力,是勇氣。

其中整支軍隊的秩序是最為重要的。

所謂亂軍,就是整支軍隊的秩序已經混亂,將軍的命令無法傳達,下面計程車兵各自為戰,一盤散沙。

古代戰爭兩軍相遇,都以摧毀敵軍秩序為第一要務。

作者也曾經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古人打仗一旦被埋伏、被偷襲,就很容易戰敗。

埋伏和偷襲,無非就是敵人突然一下子冒出來,那該打不還是打嗎,怎麼就稀裡糊塗的敗了呢。

現在看來,埋伏和偷襲的目的就是短時間快速內摧毀敵方秩序,使其陷入混亂,然後取勝。

而第一次上戰場的百姓,在親眼見證鮮血橫飛的場面時,感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很容易心生膽怯。

有一百個這樣的人,就能造成小範圍的混亂。

如果混亂沒有及時停息,就會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引起連鎖反應。

小範圍的混亂演變成大範圍的混亂,最終整支軍隊亂作一團,戰敗無疑。

冉閔的擔憂正在於此,徵集民丁,倉促之間把他們送上戰場,不但對於戰局沒有好處,還徒增傷亡。

可是城防的空缺不能不填補,要不然難以抵擋趙軍的下一次進攻。

從其他幾個城門抽調兵力也不現實,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

冉閔眉頭緊鎖,沉吟片刻,想起來一個人。

“趙整。”

這個名字從腦海中一閃而過。

就他了。

“來啊,傳侍御史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