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乞活軍是怎樣煉成的
殺胡令:還我漢家二百州 胸無點墨也無成竹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西晉八王之亂之後,司馬氏疲於內戰,國力日漸空虛。
匈奴人劉淵趁勢起兵,胡人大舉入侵,南下牧馬,中原大地幾經淪喪。
凡胡人所過之處,家破人亡,屍骨遍地。
由於戰亂頻仍,許多地方的百姓為了避難,被迫拖家帶口,流走他鄉。
亂世出流民,流民擾亂世。
西晉官府無力安置,隨著五胡湧入,地方政權尚且朝夕不保,根本無暇顧及流民。
所以當時流民之多、遍佈之廣,達到了曠世空前的境況。
漸漸的,就形成了大規模的流民集團。
我們把乞活軍的發展史大致分為三段。
初期的乞活軍,還不能稱作是一支軍隊,充其量只能是一支規模龐大的流民。
而這支流民的目標也只有一個。
那就是吃飽飯,活下去。
哪裡有糧食,他們就奔著哪裡去。
地方豪強和官府也深為其擾,因為流民所到之處,往往就意味著大規模的搶糧。
這些餓極了的流民為了一口吃的,甚至不惜和地方官府以及地方豪強發生衝突。
為防止流民哄搶,各地紛紛組織武裝防範。
而流民受到攻擊,就要自衛,也逐漸自發形成了自己的武裝。
這一特點,其實跟漢末的黃巾軍十分相像。
但是初期的流民集團,並沒有什麼戰鬥力。
他們通常是揮舞著幹活用的農具,木棍,砍柴刀,總之一切能找到的武器。
後來隨著戰亂的加深,有人發現了這支流民集團的可用之處。
於是大規模的流民被人組織了起來,有人發給他們武器,給他們飯吃,領導他們,整合他們。
流民集團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首領,乞活軍的發展也隨之來到了第二階段。
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自稱漢王,建立漢趙政權。
西晉燕王司馬騰整合幽州流民數萬人,南下冀州覓食。
覓食,沒錯,你沒看錯。
這一操作在五胡亂華時期很常見,胡人南下入侵中原,大肆屠殺漢人,所過州郡,都被洗劫一空。
沒有人種地,田地就荒蕪,田地荒蕪,朝廷就收不上來糧食,百姓也沒有飯吃。
在歷史上,冉閔兵敗的原因爭議頗多。
公元352年,冉閔在攻克襄國,消滅石氏之後,軍中斷糧數日,四處徵糧無果。
無奈之下,冉閔率軍於常山,真定一帶覓食。
而燕國大將慕容恪也正是抓住了這個時機,親率數萬燕軍精騎南下,最終兩軍在魏昌城相遇。
冉閔軍斷糧許久,軍士疲敝,亟待整休,而對面是養精蓄銳,數倍於己的燕軍。
可見歷史上冉閔兵敗的直接原因居然是因為出去覓食,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
話說回來。
沒過多久,胡人又大舉入侵併州(山西一帶),幷州各地饑饉,兵荒馬亂,郡縣不能自保。
於是幷州守將田甄、李惲、薄盛等人,便將流民組織起來,向東前往冀州與司馬騰集團匯合。
兩支流民集團一會合,人數竟有十多萬人,聲勢浩大。
司馬騰給這支流民集團起名為“乞活”,非常言簡意賅,非常接地氣。
司馬騰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一則將流民收編,使這些人有所依靠;
二則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武裝,便於謀食。
沒有財產住所,只為活命乞食,這樣的部隊打起仗來無後顧之憂,十分勇敢強悍,成為司馬騰麾下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
而這時的乞活軍,還沒有完全成型。
這支軍隊的目的仍然以生存,以吃飯為主。
為了能吃上飯,乞活軍捲入了軍閥之間的混戰。
隨著羯人的大舉入侵,漢胡之間的民族矛盾愈演愈烈,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乞活軍的主要活動也隨之轉變為抗擊民族敵人匈奴劉氏和羯胡石氏。
由此,乞活軍的發展迎來了第三階段。
當然,也迎來了他們的第二代首領,即陳午、李惲、薄盛等人。
由於身處亂世,處境險惡,乞活流民在從事農業生產以求生存的同時,仍保留了武裝組織。
他們在與胡人的長期殘酷鬥爭中磨練出頑強的戰鬥力,以驍勇善戰、組織嚴密、持續時間長久著稱。
乞活軍在西晉覆亡之後,長期活躍在冀、幽、並等州,曾與胡人進行過艱苦悲壯的武裝鬥爭,起到了保障東晉政權的作用。
就連司馬家也沒有想到,竟然是一群群的流民在幫他們抗擊著胡人。
乞活軍的鬥志之頑強,是誰也沒有想到的,他們常常自發出擊,哪裡有胡人入侵,他們就去哪裡。
匈奴人大舉圍攻洛陽時,乞活軍統帥李惲、薄盛等帥眾救京師,力戰數日,匈奴人被擊退。
乞活帥陳午臨終時,告誡部眾不要歸附胡人,誓死抵抗。
漢人的骨頭,被司馬家折斷。
司馬家要跪下,可是仍然有人要站起來挺直腰桿,爭一口氣。
乞活軍不愧我漢家兒郎。
飽讀詩書的腐儒們,摟著歌姬,吟詩作對,賞西湖美景,品江南佳餚。
破衣爛衫,無家可歸的乞活軍為了守衛這片土地流乾最後一滴血。
公元349年,石虎死後,羯趙國內大亂。
乞活軍推李農為統帥,力挺冉閔建元稱帝,立國號魏。
李農死後,乞活軍紛紛歸附冉閔。
公元352年,冉閔戰敗,身死龍城,乞活軍大部分殉葬。
這是一支悲情的軍隊,他們被視若螻蟻,被胡人坑殺,被司馬家稱為乞活賊。
可是他們敘寫了一段悲壯且波瀾壯闊的漢民族抗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