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九郎的小黑本又厚了
穿越大唐之蕭淑妃保命日常 木易的火車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搜查太尉府的同時,許敬宗也連夜加緊了對相關人員的突審,第二日在朝上便宣佈:
“陛下,韋季方已經承認,與長孫無忌共同謀反!”
“當真!?你據實稟來。”
“是。臣問他:‘長孫無忌與國至親,累朝寵任,為何要謀反?’韋季方回道:‘韓瑗曾與無忌說,昔年擁立梁王為儲,後被廢,陛下已疑心於公,日後必除。長孫無忌懼之,設計自保。後高履行外任,韓瑗獲罪,才令其鋌而走險,謀反以自安’。”
如此一說,前因後果倒是一目瞭然,也解釋了長孫無忌謀反的動機。
李治聽後,悲傷不能自抑:
“若舅舅果真如此,朕也絕不忍心殺他,否則後世史官當如何評價朕?”
天子一落淚,百官都紛紛跪下請罪,但都心知肚明,這只是一種政治姿態。
自古為天子者,自己絕不能有汙點,要對自己的親人斬下屠刀,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
而許敬宗,便是負責給李治找這個理由。
“陛下,昔年薄昭為漢文帝舅父,仗著外戚身份,驕縱不法,干涉朝政。文帝殺之,天下以為明主。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安危之機,間不容髮。無忌乃今之奸雄,曹操、司馬懿之流也,若陛下心軟放過,只怕日後追悔莫及!”
李治擦了眼淚,沉默良久,又問向李勣:
“司空,你也是輔政大臣,太尉涉嫌謀逆,不知你如何看?”
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到李勣身上,只見他沉吟一會,才開口道:
“若謀反屬實,長孫無忌便是有大功於國,亦是罪在不赦,陛下便是念及親戚舊情,也當依法懲處。”
連李勣都旗幟鮮明站在陛下一邊,便等於宣告了長孫一脈的下場。
李治點點頭,又說:“讓朕心亂如麻的,不止是太尉一事,昨日金吾衛搜查太尉府,在密室中搜出了兩箱密信,其中涉及眾多朝中官員,來人,抬上來。”
百官們的心,一時都提到了嗓子眼。
光看往年長孫無忌壽辰時,那樣的賓客盈門,滿院朱紫,便知道所涉人員絕不在少數,但有些是真心依附,有些是形勢所迫。
難道陛下真打算都以黨羽論罪?
齊秉義一揮拂塵,有五六個小內侍便抬上來兩個紅底金漆的大箱子。
李治離開御座,慢慢走下臺階,親自開啟了箱蓋。
裡頭層層疊疊,全是信件。
信封上的字跡各異,有新有舊。
有些人甚至認出了自己的筆跡,一時兩股戰戰,幾欲暈倒。
不料李治卻道:“朕還未曾開啟看過,只因朕心知,這些年長孫無忌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朕念在親戚之情、輔政之功,都不得不對他敬上三分,更何況諸卿呢?”
他蓋上箱蓋,“既然是人之常情,便當既往不咎。來人,把這些東西抬出去,燒了!”
這一下峰迴路轉,幾乎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眼睜睜看著這兩個箱子抬到殿外的廣場上,文武百官擠在兩儀殿門口,看著前方的李治沉聲道:“點火!”
就在眾目睽睽之下,那所謂的“罪證”便被燒得灰飛煙滅。
“諸卿都是國之棟樑,也是朕的左膀右臂,此事過後,希望朝野上下共棄前嫌,眾志成城來輔佐朕,為大唐、為天下開創一個大大的盛世!”
“陛下英明!臣等銘感五內,願效死以報!”
這一出收攏人心,效果著實不錯。
接下來對長孫無忌及其家族的處置也十分順利。
削去長孫無忌的一切職務及封邑,貶為揚州都督,但並不赴任,而是於黔州安置,準一品供應,途中由專使帶兵一路押送。
長孫氏兒孫盡皆免官,與家眷一道流放嶺南。
於是,這樣一個曾經權勢熏天,風光無限的權臣,這樣一樁突如其來的謀逆大案,最後不僅沒有三司會審,甚至沒和本人求證對質,就這般快刀斬亂麻地定了罪。
下朝之後,蕭筱也聽說了這事,笑道:“九郎這是效仿曹操?”
昔年官渡之戰,曹操對戰袁術,以少勝多,最後從袁術帳中搜出一箱書信,都是曹軍親信暗通敵軍的證據。
曹操也沒有開啟看,而是付之一炬,不計前嫌。
李治也笑了,“曹操一代奸雄,都有此等胸襟,難道我還不如他?”
這個小心眼又記仇的男人,也問的出口?
她衝他眨眨眼,“九郎要聽實話?”
李治才不聽,一把攬過她,終於忍俊不禁:“小促狹鬼。”
蕭筱趴在他耳邊輕聲問:“九郎老實說,你備份了沒有?”
李治也有樣學樣,跟她咬耳朵:
“當然。”
兩人相視而笑。
某人的小黑本,又厚了不少。
長孫無忌被押送出京的那天,沒有一個人去送他,昔日兒孫滿堂,賓客盈門的場景還還歷歷在目,如今只落得一個樹倒猢猻散,孤零零孑然一身的下場。
儘管長孫無忌數度讓人傳話求見,李治也再不肯去見他一面。
舅甥情分已盡,十年恩怨已了,無話可說,相見兩厭,不如不見。
在此期間,李孝被除為遂州刺史,由專人看顧安置,形同軟禁,無詔不得回京。
比起長孫無忌,這個二皇子素來不起眼,對他的處置,幾乎沒有在朝中掀起什麼波瀾。
也沒人去探究他到底犯了何事,惹得陛下厭惡。
某日下朝後,李治特意召來了許敬宗,頗有深意道:“等長孫無忌走到半路,你便去一趟,幫朕問話。”
許敬宗心頭一凜。
他知道陛下是什麼意思。
長孫無忌謀逆,陛下深惡之,是斷斷留不得他,但為了樹立寬宏大量的人設,避免引起其他官員的反彈,不能親自弒親。
這種事,便又落到他頭上了。
他心頭暗暗叫苦,也只得應道:“是,臣領旨。”
接著又彷彿不經意地說:“對了,陛下,李義府被貶黜也有一年多了,前幾日臣還收到他的信,信中痛陳己過,還望陛下能再給他一個機會。”
李治深深地注視著他,不置可否,半晌才道:“李義府的事,朕要好好想想,你先回去吧。”
不想過了幾日,西域又傳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