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世紀對話
李鴻章大開眼界之巡歐訪美 南瓜烏龜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穿越時空的舞臺,李鴻章的德國之旅,承載著他內心深處最為迫切的願望——那是一場與“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千年一遇的對話交鋒。
在踏上德國領土之前,李鴻章的心中已經燃起了熊熊的期待之火。俾斯麥,這個名字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他是19世紀德意志帝國的最強音符,以其鐵血手腕和深邃智慧,一手導演了普魯士王國的華麗轉身,成就了德意志帝國的輝煌統一。他身居宰相高位,不僅在國內引領經濟引擎狂飆突進,充分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讓德國迅速崛起為全球經濟的新星,更在國際舞臺上力挽狂瀾,構建軍事聯盟,力圖在歐洲大陸確立德國霸主的地位,並在非洲、亞洲乃至太平洋地區瘋狂擴充套件殖民版圖。
對於這樣一位享譽全球的傳奇人物,李鴻章早就有過無數次的幻想與憧憬,他的事蹟和智慧如同星辰大海,令李鴻章敬仰且渴望接近。於是乎,他抓住這次出訪德國的寶貴機會,懷著對未知的探索和對強者的敬仰,決心與這位偉大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來一場靈魂與智謀的碰撞,這場相遇,註定將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在這風起雲湧的世界舞臺上,李鴻章與俾斯麥,兩位曾經分別在東方與西方政壇上如雷貫耳、翻雲覆雨的巨頭,此刻卻在命運的捉弄下,同步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李鴻章,昔日的亂世英雄,曾以鐵血手腕平定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叛亂,而後又榮升直隸總督,執掌北洋,一手推動洋務運動,籌建北洋艦隊,風頭一時無兩。然而,隨著甲午戰爭的硝煙散去,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恥辱潰敗,李鴻章不僅丟掉了手中的權柄,更在被迫與日本簽訂那份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後,聲譽大跌,從雲端墜入谷底。
另一邊,遠在歐洲的俾斯麥,也曾是德意志帝國的締造者,他憑藉一系列精妙絕倫的外交手腕和鐵血手段,成功實現了普魯士的統一,並登上了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的寶座。然而,1890年,年輕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不滿俾斯麥的對外政策,一紙令下,將這位曾經威震四方的鐵血宰相打入冷宮。
就是這樣兩個曾經光芒萬丈的人物,現如今同樣品嚐到了權力的冰冷與現實的殘酷。在命運的交叉路口,李鴻章與俾斯麥在各自的低谷中遙相呼應,他們那份相同的挫敗感與不甘,猶如武俠小說中英雄末路的俠客,相互之間不由得產生了同病相憐、志同道合的情感共鳴。
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對來自東方的李鴻章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深知,李鴻章在中國政壇上可是個無所不能的角色,既是內閣裡的決策核心,又是軍中掛帥的統帥,既能治理一方百姓,擔當直隸總督的重任,還能處理對外商貿,作為通商大臣周旋於列強之間,其才華與威望,使得西洋諸國無不對他敬畏三分。或許正是因為德國有一位俾斯麥這樣傑出的賢相,世人便自然而然地將李鴻章譽為“東方俾斯麥”。
於是乎,在那個陽光明媚的6月27日,李鴻章昂首闊步,踏上了拜訪俾斯麥府邸的旅途。俾斯麥早有準備,以宮廷般的奢華規格設宴款待這位東方的“鐵血同行”。兩位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在俾斯麥那莊重典雅的府邸中,開啟了一場跨越地域與文化的“世紀對話”,其言辭間的較量與智慧的碰撞,如同兩大武林高手隔空過招,讓人屏息以待,熱血沸騰。
當李鴻章駕馭著馬車,踏著歷史的軌跡來到俾斯麥那宏偉莊重的府邸門前時,只見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早已屹立於臺階之上,精神矍鑠地靜候佳客。兩人視線相接,猶如久違的戰友在曠野中重逢,遠遠便相互抱拳作揖,走近時更是親切握手,一股無形的磁場在空氣中瀰漫開來,緊接著便開始了他們跨越萬里的深度交談。
兩位在各自國度裡經歷過腥風血雨、宦海浮沉的老者,此刻格外關注對方的生命燭火是否依舊旺盛。李鴻章率先關切地問道:“宰相大人身體可安康?”
俾斯麥微微一笑,眉宇間流露出歲月的滄桑:“唉,年紀大了,晚上總是輾轉難眠,痛苦異常。”
李鴻章輕輕頜首,話語中透出同樣的疲倦:“我也時常感到疼痛難耐。”
俾斯麥坦誠回應:“我倒是沒感覺到什麼疼痛,只是這睡眠問題實在困擾人。”
李鴻章撫摸著自己臉頰上那塊斑駁的傷疤,悠悠地道:“我的痛,不在身上,而在心間,尤其是這顴骨舊傷,還添了風疾,就像是這風中殘燭,搖曳不定。”這一句,充分展示了李鴻章身為東方智者特有的言語藝術,每一句話都能引起人們的深思,那獨特的雙關寓意,如同細雨潤物,深入人心。
在這歷史的十字路口,李鴻章心懷壯志,滿懷期待地叩開了俾斯麥的府邸大門,他渴求從這位德意志帝國的靈魂人物那裡,挖掘出能讓中國脫胎換骨的強國秘訣。午餐桌上,佳餚美酒映襯著兩位政治巨擘的身影,他們的眼神中都燃燒著熾熱的決心。
李鴻章心急如焚,不願浪費一分一秒,他放下碗筷,直視著俾斯麥,聲音堅定而懇切:“為了中華的崛起重生,我亟需請教閣下,何為治國理政的上上之策?”
俾斯麥聽罷,臉上掠過一抹謙遜的笑容,他緩緩開口:“李大人抬舉我了,您的問題實乃重若泰山,我深感榮幸的同時,也倍感壓力。德國與貴國相距萬里,我雖身居高位,但對貴國的具體國情實無深入瞭解,故無法給出確切答案。請您原諒我的無知,這是我作為一個遠方來客的羞愧之處。”然而,俾斯麥看似推辭的話語中,卻流露出對李鴻章的深深敬意與理解,也預示著這場跨文化的智者對話,將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儘管俾斯麥一開始謙遜推諉,但他瞥見李鴻章眼神中那股赤誠與熱切的求知光芒,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不願辜負這位從遙遠東方跋山涉水而來的尊貴使者的期待。
於是,俾斯麥這位鐵血老將決定傾囊相授,將自己的練兵心得和盤托出,彷彿一部軍事秘籍被緩緩開啟:
“要建功立業,穩固國基,首要之務在於練兵。並非兵力眾多就能無敵於天下,一支軍隊人數不需超過五萬,關鍵在於每年徵募年輕力壯者,注重技藝精湛。如此,無論面臨何等強敵,都能所向披靡。”
俾斯麥深知自己的見解或許難以完全契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但他仍然耐心叮囑李鴻章:
“軍隊部署不應分散,而應集中於要害之地,便於排程。一旦國家需要,只需一聲令下,即可迅速集結。而在此之前,每一條行軍路線都需預先籌劃得當。”
即使俾斯麥的建議或許並不能直接應用於中國本土,但李鴻章及其隨行團隊仍舊聚精會神,沉浸在這位西方軍事大師的智慧分享之中。他們如飢似渴地聆聽著,小心翼翼地記錄下俾斯麥的每一句金玉良言,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有可能改變中國軍事格局的閃光點。
在這場歷史的邂逅中,李鴻章面對俾斯麥的肺腑之言,心潮澎湃,即便如今手中並無實權,不再是直隸總督麾下的兵權在握,但他胸懷壯志,決心要把德國先進的軍事理念帶回中國,重塑華夏的鐵血雄師。
他神色堅定地向俾斯麥表態:“當今世上,論及精銳之師,無人能出德國之右。我雖暫時卸下了官職,失去了兵權,但回到中國後,定要模仿貴國的軍事體系,組建一支嶄新的陸軍力量。同時,我希望貴國能派遣優秀的軍官前往中國,教導我軍將士。”
在深入探討德國富國強兵之道的同時,李鴻章也關注著德國在外交領域的新動態,向俾斯麥提問,汲取更多的智慧結晶。
俾斯麥亦不吝分享,他提起本國政壇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何恩祿親王,讚譽他縱橫捭闔、恩威並施的外交手腕,對維護德意志帝國的國際地位功不可沒。
二人唇槍舌劍,暢談各自國家的內政外交,不覺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增進了中德兩國間的友好情誼。俾斯麥還回憶起他與曾紀澤攜手共繪中德合作藍圖的往事,言語間充滿了對兩國友好關係的珍視。
當夜幕降臨,李鴻章有幸與俾斯麥及其家人共進晚餐,宴席間笑語連連,賓主盡歡。在離別之際,李鴻章應俾斯麥之邀,揮毫潑墨,留下一幅珍貴的墨寶:“心儀俾斯麥威名三十載,今日親訪歐洲,於非得里路府邸相見,喜悅之情難以言表。”
從“慰幸莫名”四個大字中,可以看出李鴻章對於這次拜會俾斯麥的經歷,真是滿心歡喜,深感滿足,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彷彿完成了多年夙願。
李鴻章在洋務運動那會兒,可是個搞教育的高手。他興辦了北洋水師學堂、北洋武備學堂這些新式學校,培育了一大批牛氣沖天的軍事人才。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吳佩孚這些大佬,都是李鴻章親手調教出來的。
後來啊,袁世凱這哥們兒在天津小站搞起了“北洋新軍”,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他照著德國的軍制來,還請了德國的教習,裝備也全都是頂尖的,結果搞出了一支晚清時期最能打的部隊。這支部隊啊,不僅戰鬥力爆表,還影響了民國時期中國歷史的發展走向,簡直牛得不行。
從北洋新軍裡,走出了袁世凱、馮國璋、徐世昌、曹錕這四位中華民國總統,還有段祺瑞這個臨時執政,以及9位17屆的民國總理。這可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獨特一幕啊,讓人看了都忍不住要喊一聲“牛逼”!
當然,這段傳奇交匯背後隱藏的秘密紐帶,究竟如何牽扯到李鴻章與俾斯麥那石破天驚的巔峰對話,至今仍是眾多史學家爭論的焦點。
次日清晨,陽光灑落歐羅巴大地,一位德國重臣在與李鴻章深度交流後,不禁感慨萬千,丟擲了一個令人遐想萬分的問題:
“中堂大人漂洋過海來到歐洲,尤其親臨我德意志聯邦,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大事!若說此次來訪關乎中德兩國未來的關係走向,一點兒也不過分。試想,如果大人您能提前二十五載踏足這片土地,那可就更是妙不可言了!”
這話裡話外,既有對李鴻章晚年仍不辭辛勞跨越萬里之舉的由衷敬佩,也透露出對他生不逢時、未能儘早汲取歐洲先進文明成果的深深惋惜。
試想,假若時光回溯至二十五年前,正值壯年的李鴻章親身經歷那席捲歐洲大陸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狂潮,親自目睹那些震撼世界的科技革新與制度變革,必定能夠迅速將這些成功的金鑰匙帶回東方古國,喚醒那個還在沉睡中的巨龍,使其在中國近代化的道路上力挽狂瀾,藉助後發優勢,在全球爭霸的舞臺上上演一場華麗逆襲的史詩大戲!
在歷史的長河中,李鴻章的歐美之旅猶如一把古老的鑰匙,嘗試開啟中國封閉已久的外交新時代大門,標誌著華夏古國在國際舞臺上邁出了一步破冰之旅。然而,從德國高層對李鴻章此行的反饋來看,這場外交之旅似乎並未取得預期中的豐碩成果,其影響力和成效多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毋庸置疑,這位垂垂老矣的外交巨擘,懷揣著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西行的漫漫長路,希冀從西方文明中汲取養分,修補甲午戰敗後破碎的山河,為中華民族浴火重生尋找一線生機。他如同一名孤膽勇士,無視歲月的侵蝕和身心的疲憊,勇往直前,衝破重重難關,向著光明的方向執著前進。
六天匆匆過去,李鴻章帶著他的隨從團隊告別了德國的領土,再次踏上了旅程,這次的目的地是位於西歐另一隅的風車之國——荷蘭,繼續書寫他的外交傳奇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