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德國兵工廠
李鴻章大開眼界之巡歐訪美 南瓜烏龜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德國為了展現對東方大國巨頭李鴻章閣下的極度尊重與熱烈歡迎,德國駐華大使親自挑選了一位資深外交使節擔任專屬嚮導,全程伴隨李鴻章大人跨越千里,踏上德意志的國土。與此同時,掌控清朝海關稅收大權的赫德爵士也精心安排了李鴻章的舊識、天津稅務司的德國籍高人德璀琳,充當貼心陪侍,一路保駕護航。
抵達德國之前,曾經效力於大清海軍,擔任過副提督的漢納根將軍早已在德國翹首以盼,靜候李鴻章大人的到來。當李鴻章一行步入德國頂尖的造船基地時,德璀琳與漢納根二位忠心耿耿的夥伴始終左右相伴,為其詳細解讀各類先進艦艇的奧秘。
結束了震撼心靈的船廠參觀,李鴻章團隊馬不停蹄,朝著德意志帝國的心臟——柏林進發。這次,德國舉國上下卯足了勁兒,誓要打造一次前所未有的頂級接待。列車在蒸汽的咆哮中穿行在德國大地,當它徐徐駛入預定車站的剎那,李鴻章眼前豁然開朗,只見站臺上整齊排列的隊伍中,既有我大清駐德大使的身影,又有德國皇宮的御前重臣躬身相迎。
不僅如此,德國方面更是派出威武壯觀的馬隊、精銳肅穆的衛隊沿途護駕,浩蕩的陣仗堪稱萬人空巷,熱鬧非凡,好似只為見證這一刻東西方巨人之間的交匯握手。李鴻章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尊貴與榮耀,更是責任與使命。這場穿越時空的外交盛宴,註定要在世界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鴻章登陸歐洲大陸的第一站,正是德國首都柏林那座聞名遐邇的奢華殿堂——凱撒皇宮旅館。這座巍峨宮殿般的建築,便是他此行在歐洲腹地的臨時府邸。
旅館主人接到德國皇帝的諭令,猶如接到黃金詔書,不敢有絲毫怠慢,全力以赴將李鴻章入住的套房翻新裝潢,務求呈現出皇家級別的尊貴氣象。更值得一提的是,主人還不忘請教對中國大人物李鴻章頗為熟悉的兩位德裔摯友——德璀琳和漢納根,從生活習慣到審美喜好,方方面面悉心琢磨,確保這位東方貴賓賓至如歸。
1896年,當李鴻章踏足這片遙遠而陌生的歐洲內陸,鎂光燈瞬間聚焦,中外媒體蜂擁而至,跟隨著他的足跡,記錄下每一次揮手、每一句話語,他恍如走進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享受著只有全球頂級政治巨星才能領略的獨特風光與待遇。
李鴻章的德國之行,對他個人而言無疑是開闢了外交生涯的新紀元;而對於德國民眾來說,這位來自東方古老帝國的大臣,無疑帶來了全新的交往體驗,讓人耳目一新。
於是乎,不少西方人士對其刮目相看,紛紛投以敬佩的目光,甚至有人自願獻上誠摯的敬意與禮遇,這一切對於李鴻章這樣一位橫跨東西、威震四海的外交巨擘來說,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實則,德意志帝國之所以對李鴻章這位東方巨頭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與禮遇,背後藏著的正是他們那顆渴望瓜分利益的野心,至少在他們的如意算盤中,國家利益絕對是優先考量的因素。
德國外交部長馬沙爾在李鴻章剛踏上德國土地的第一時間,便以一種看似光明正大的方式,向他丟擲了一顆燙手山芋:
"我德意志帝國必須要在中國的海洋領土內找尋一處具備廣闊海港、適於建設大型煤炭儲備站、修築現代化船塢及堅固要塞的戰略軍港……理由嘛,自然是貴國需要一個強大的歐洲盟友來保衛東方海域的安全。如果作為東亞利益守護者的德國海軍,缺乏這樣一個穩固的落腳點,那麼我們的戰略佈局將難以施展,無法長久維持在遠東地區的存在和影響力……"
李鴻章,這位久經沙場、洞若觀火的政治老手,自然不會對馬沙爾的這套說辭毫無察覺。他知道,這背後所隱藏的,正是德意志帝國想要在東方地圖上插旗圈地,擴大勢力範圍的勃勃野心。然而,面對這樣的挑戰,他將以何種策略應對,又將如何在重重外交迷局中捍衛國家尊嚴與利益,才是接下來故事的關鍵所在。
當李鴻章昂首挺胸地步入德國皇宮,手中緊握象徵國家尊嚴的國書,他心中百感交集,準備在這個莊嚴的場合向德國皇帝表達最深切的感謝與敬意。當他來到金碧輝煌的大殿中央,面對那位威嚴而又充滿魅力的德國皇帝,李鴻章深吸一口氣,以飽含情感的言語,開始了他的致辭。
他首先對皇帝陛下細緻入微的接待安排和那如火的熱情款待表達了衷心的謝意,言語間流淌出對德國人民深厚友誼的珍視。緊接著,他話語一頓,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將話題轉向了那個改變兩國關係的歷史性時刻——德國積極參與“三國干涉還遼”的英勇舉措。
李鴻章娓娓道來,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訴說著我國遼東半島失而復得的曲折歷程,將德國在這場國際風波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描繪得淋漓盡致。他那真誠感激的眼神凝視著德國皇帝,彷彿在傳遞著千萬中國人民對德國雪中送炭的深情厚誼,以及對未來兩國攜手共進的美好期盼。這一刻,無論是李鴻章的言辭,還是他的實際行動,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對德國深深的感激之情。
6月16日,陽光普照大地,李鴻章身披榮光,站在了世界舞臺的焦點,接受著歐洲列強的矚目。
這一天,他受德國皇帝與皇后兩位大國主君的盛情邀請,共同檢閱那支揚名歐陸、號稱“獨步天下”的精銳陸軍。為顯尊崇,德國皇帝更是別出心裁,特意參照中華禮制,為這位東方的老壽星精心打造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觀禮位置:一把鑲嵌著熠熠生輝大紅緞邊的涼傘遮擋烈日,一把奢華的虎皮寶座穩穩承載著他的偉岸身軀。
閱兵大典拉開序幕,鼓角齊鳴,旌旗獵獵。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猶如兄弟般貼身陪伴在李鴻章身邊,更貼心地派遣了一位外語才子擔任即時翻譯,全程解說那變幻莫測的軍事陣型與戰術演練,每一個細節都不厭其詳地轉譯給李鴻章聽。這一刻,東西方兩大強國的智慧與力量在同一個戰場上交織碰撞,李鴻章的目光深邃,似是在洞察未來戰爭的秘密,亦在品味這場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交融所帶來的震撼與啟示。
下午七點多,太陽還沒完全下山,李鴻章在漢納根和德璀琳的陪同下,來到了那個名震四海的來復槍廠。廠主一看李鴻章這麼大歲數了,生怕他累著,趕緊給他準備了一輛輪椅車。這車可不是普通的輪椅,坐上去舒服極了,還能輕鬆遊覽整個廠子,尤其是那來復槍的主要生產線。
這廠子可真不小啊,一眼望去,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到處都是。聽說當時這裡有六千多名工人,機器裝置也有四千多臺。李鴻章坐在輪椅車上,每到一處都停下來仔細瞧瞧,還不時問這問那,一副好奇寶寶的模樣。
參觀完整個廠子後,李鴻章心裡別提多滿意了。他特意告訴廠主:“我回國以後,一定要來你們這兒訂購一些槍支彈藥,給我們的軍隊好好裝備一番!”
這話一說出來,廠主心裡那叫一個美啊,彷彿已經看到了大批訂單飛來。而李鴻章呢,也是滿臉笑容,彷彿已經看到了中國軍隊裝備精良、威風凜凜的模樣。
次日清晨,李鴻章告別了燈火輝煌的柏林,乘上了一輛豪華專列,奔向了德意志心臟地帶的另一座名城——法蘭克福。在那裡,他再次目睹了一場彰顯德意志鋼鐵紀律的陸軍實戰操練。而這支在法蘭克福駐紮的精銳部隊,其指揮官李哀德,曾是中國的座上賓,一枚閃耀著“雙龍寶星”光輝的勳章就是他與中國不解之緣的見證。
時間流轉至6月20日,李鴻章懷揣著對強大海軍的嚮往,特意驅車前往工業重鎮斯坦丁。那裡,一座聞名遐邇的造船廠正在等待他的探訪。這座船廠與中國北洋水師的緣分,如同千絲萬縷的紐帶,緊緊相連。遙想當年,那兩艘稱霸北洋海域的鐵甲鉅艦“定遠”與“鎮遠”,便是從這座船廠孕育而生,它們見證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崛起與輝煌。這一次,李鴻章不僅要親眼目睹先進的造船工藝,更要探尋振興華夏海軍的新契機。
6月30日,李鴻章踏上了前往埃森的旅程,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威名赫赫的克虜伯兵工廠。他收到了廠主的熱情邀請,即將一睹那些震懾全球的克虜伯大炮是如何鑄造成型,走入戰場的。要知道,李鴻章與克虜伯家族的緣分,早在這近半個世紀前就已經深深地紮根。
時光回溯至1871年,那是一個開創性的年代,李鴻章以其獨到的眼光與果斷,一舉下單採購了328門各種型號的克虜伯大炮,一躍成為克虜伯產品在中國的最大買主,無人能出其右。
緊接著在1877年的春天,克虜伯家族的掌門人弗雷德·克虜伯響應了李鴻章的號召,敞開大門接納了首批中國赴德留學生,無償培養他們在兵工領域的技能,開啟了中德軍事技術交流的新篇章。
從那時起到1896年,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克虜伯兵工廠源源不斷地收到了來自清朝政府的大單,累計生產了約7000門大炮交付給中國,這其中,身為洋務運動領軍人物的李鴻章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當得知這位曾多次光顧、出手闊綽的老朋友將親臨克虜伯兵工廠的訊息,現任廠主可謂是喜出望外,彷彿看見了金山銀山在向他招手。他立即忙不迭地籌備起來,決心要用最隆重的禮遇迎接這位曾帶給他們無數財富和機遇的貴客。
李鴻章蒞臨克虜伯工廠的那天,動靜可謂不小,簡直是萬眾矚目,氣勢如虹。除了簇擁在他身邊的清廷官員,一身傳統的綢緞長袍,頭戴瓜皮帽,更有一群西裝革履、禮帽鋥亮的西洋麵孔環繞四周,他們一同拱衛著這位東方的權臣。
此時的李鴻章,雖已年邁腿腳不便,卻依然威嚴十足地端坐在特製的輪椅上,眼神炯炯,風采依舊。
為了迎接這位東方巨擘的到來,克虜伯工廠的主人不惜血本,極盡地主之誼。他不僅贈送了李鴻章一尊精緻逼真的大炮模型作為紀念,更豪擲千金,許諾將六門價值高達十萬八千兩白銀的克虜伯大炮贈予中國軍隊,希望透過李鴻章之手,將這份厚禮送達清政府,為自己博取一個響噹噹的大面子。
然而,克虜伯工廠主人的誠意還未止於此,他準備的饋贈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豐厚得多,一場精心策劃的外交盛宴,正悄然拉開帷幕……
儘管面對德國佬滿桌珍饈美饌、貴賓級的待遇,李鴻章可是照單全收,樂在其中,但這老狐狸在談判桌上卻是滴水不漏,愣是一個新條約都沒簽,哪怕一個銅板的訂單也沒給德國丟擲一根橄欖枝。這可讓那些絞盡腦汁、鞍前馬後伺候的德國佬們心裡直撓癢癢。
眼瞅著就要空手而歸,德國方面難免有些失落,李鴻章卻不慌不忙,在啟程回國前夕,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鄙人即將踏上歸途,諸位賢達無需為此感到遺憾。鄙人此番造訪,旨在加深兩國友誼紐帶。今日未嘗達成共識,但日後重返東方,必將不負各位期望,找到真正契合雙方利益的合作契機。”
這段話如同一顆種子,播撒在中德兩國關係未來的土壤中,展現了李鴻章身處外交漩渦中的機敏與堅韌,以及他那堅守底線卻又不失靈活的外交手腕。而這正是他在歐美各國周旋時嶄露頭角,一步步奠定自己成為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外交巨擘的關鍵所在。
至於那些原本野心勃勃,盼望著從李鴻章這次德國之行中撈得盆滿缽滿的德國人,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暗自惋惜之餘,對這位東方智者心生敬佩,同時也更加期待未來可能的合作機遇。
德國那雙貪婪的眼睛,即便是李鴻章此次的友好訪問也無法掩蓋其對中國領土和利益的垂涎三尺。僅僅在李鴻章拜訪德國後的次年——1897年,德意志帝國的鐵騎便悍然闖入了膠州灣,這個地勢險峻卻又坐擁天然良港的寶地,如同一隻兇猛的餓狼撲向了羊群。
在德軍的槍炮威懾之下,李鴻章被迫在一張名為《膠澳租借條約》的賣身契上籤下了屈辱的一筆。根據條約苛刻的條款:
大清帝國將膠澳地區割讓給德國,租賃期限竟長達九十九載,其間膠澳區域的管理權徹底旁落,盡數落入德國人的魔爪,德軍更獲准在膠州灣百里之內恣意馳騁;
德國將在山東境內大興土木,建造兩條鐵路,並且獲得方圓三十里內的煤礦開採權;
山東的所有工程專案,無論材料銷售抑或工程承包,德國都將享有至高無上的優先權。
自此,山水秀麗、物產豐饒的山東大地,實質上淪為了德國的附庸領地,德國的鐵血旗幟在華夏大地的東部沿海,無情地插上了侵略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