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又稱為四念處觀。為什麼把它稱為四念處觀呢?因為它並不純粹在於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種法觀察四念處來破除四種顛倒。

“四念處”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傳漢譯的《念處經》及南傳巴利文第二十二經均有敘述。要義為如實觀察,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但是在後期佛教,四念處被窄化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過去諸佛、辟支佛及阿拉漢以四念處這條道路超越輪迴苦海。未來的諸佛、辟支佛及阿羅漢也以同樣的方式超越苦海。佛陀與及他的弟子們已經以同樣的方式超越輪迴。所以,四念處是一乘道,因為它是直接通往涅槃的道路,是唯一的道路。

四念處的精神在如實的觀照,什麼是“如實”,就是“照它實際的面貌來認知”,這當中不是經由預設結論來認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這有什麼差別呢?如實的觀照是緊緊地貼近於具體的身、受、心、法的當下,不需要透過任何解釋的純然體驗,唯有這樣,才可以當下看見真相。

觀身如身,如是觀察自已的身體與其他人的身體,皆是會有生老病死的狀態。身體會飢渴餓困,你我一樣。我身體想要安樂,那麼別人的身體也想安樂,那麼自然會生起同體大悲的心。我想身體安康,如同別人也想身體安康,如是我們能明白我們都應該和平相處,不要互相傷害對方身體,如此,你我他,大家都身體安康。如是你的身體會有病痛衰老的變化,那麼同為人類的我也會有身體病痛衰老的變化,對此生無緣大慈之心。雖然沒有交集,但是身體感受一般無二,都喜歡幸福安康,厭惡痛苦衰老,如此能體諒眾生,愛眾生,也不忘記自已也是眾生之中,如是,也要懂的愛自已。因為自已當然也是眾生之中的一員。

觀受如受,眾生的感受變化一樣。如此互相明白,能達到互相協調互相幫助的友愛之情。

觀心如心,眾生心都想吉祥,都想成功,都想健康。

觀法如法,非常簡單一種說法就是你合法,我合法,大家合法,大家都不要犯法。

用四種方法觀察以破除四種顛倒,故稱為四念處觀。四顛倒:因為我們先執著有我,故進一步執著我是常的、樂的、淨的,在佛法中稱為顛倒想。世間人有四種不正確的知見,稱為四顛倒,它們是:常、樂、我、淨。

四法: 四念處:四種念:四顛倒:

不淨一一身念處一一觀身不淨一一淨:執著身心是乾淨的。

苦一一受念處一一觀受是苦一一樂:執著世間有快樂。

無常一一心念處一一觀心無常一一常:執著內心的恆常不變。

無我一一法念處一一觀法無我一一我:執著萬物有自主自在的心性。

四念處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觀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堂 觀法無我 以達到破除自他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