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真是鼓舞人心,荷塘四周紅旗招展,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勞動的間瞬,李大隊長把大家都召集到荷塘邊的空地上開了個小會兒,指點指點工作,然後大家又嚷嚷著,讓運送藕種的“車把式”高潮巖給大夥兒講故事。
得到大隊長的批准以後,高潮巖習慣性的乾咳兩聲,清清嗓子,然後問:“你們知道這個荷塘是怎麼來的嗎”?
大家都異口同聲的嚷嚷著:“不知道,不知道”。
高潮巖接著說:“你們看,這荷塘周圍房子的地基是不是都比別的地方建房子的地基高?這佔地90多畝的荷塘,現場就是個大圓坑,你們說這是人工開挖的,還是天然形成的啊”?
李崇熙笑著說:“潮巖叔,您老就別賣關子了,快和大傢伙說說吧”。
“好吧”,坐在地上的高潮巖抽了一口旱菸後,將“旱菸袋”的“菸袋鍋子”往自己鞋底上磕了磕,又把菸袋鍋子伸進“旱菸袋”的煙桿上自掛的“菸袋子”裡,一邊重新裝菸絲,一邊講起了荷塘的來歷。
“說來話就長了,說是明朝的永樂年間,咱們村的祖先都是從山西洪洞遷過來的”。
“就是因為“燕王掃北”,山東、河北等地的百姓慘遭殺掠,逃亡殆盡,同時華北平原地區又經常有慘絕人寰的屠村屠城事件發生,使北方大地人煙荒蕪”。
“為了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使各地人口均衡,鞏固明王朝的統治”。
“這時候已經奪得皇位的朱棣下旨,從人口密集的山西組織移民”。
“由於戰爭波及山西較少,所以人們生活平穩,百姓安居樂業,人丁繁榮”。
“接到朝廷的聖旨後,官府便貼出告示,自願報名移民者,給出了各項優待政策,但是沒有人願意拋下自己幸福安樂的生活,去一個貧瘠之地受苦,所以,一個半月過去了,報名者卻寥寥無幾”。
“無奈官府只好重新四處張貼告示:“不願遷移者,速到洪洞大槐樹下集合,必須在三天內趕到。願遷移者,留在家裡等待即可”。
“集結地就在山西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北,那裡有一座廣濟寺,寺院旁有一棵古槐樹“樹身數圍,蔭遮數畝”。很多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整天鷂叫聲不斷,鷂巢幾乎佔滿了整個樹冠,很是壯觀”。
“洪洞大槐樹下成了移民聚集,登記,啟程之地”。
“所以,後來華北一帶許多地方都有“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的說法”。
“百姓們得到這個訊息後,奔走相告,都扶老攜幼,晝夜不停的急急趕往集結地“洪洞大槐樹”樹下”。
“通往洪洞的各條大路上都是擁擠的人流,連綿不斷”。
“三天後,“大槐樹”四周聚集了十幾萬山西人,每個家庭都是聚齊了一家老小,生怕漏掉一人而被官府遷走,從此骨肉分離,難以相見。就是家裡有人生病了不能走路,也被家人攙扶著,甚至是抬著也一起趕過來了”。
“就在第四天的早上,百姓們突然被官兵包圍,一個穿“總兵”官服的人,來到大槐樹下的石臺子上,大聲宣佈:“大明皇帝有旨,凡來大槐樹下集結者,除老弱病殘以外,一律遷走。”
“老百姓聽到之後,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為是聽錯了,再三詢問,總兵連念三遍,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是被官府騙了,但是再想跑是跑不掉了。有幾個試圖想鬧事的也很快被制服,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
“官兵把百姓分隔開,分組給人們登記,併發給遷移證和安置費”。
“為了防止途中有人逃跑,官兵首先在每個人兩隻腳的小腳趾的趾甲上刻了一刀作為標記。所以凡是祖先從山西移民過來的。兩隻腳上的小腳趾甲都是兩半的。咱們都看看自己的小腳趾甲,是不是兩半的”?
在場的男男女女都紛紛把鞋脫掉,仔細檢視自己的小腳趾頭,還真是神奇,無一例外,所有人雙腳的小腳趾頭的趾甲蓋,都是兩半的。
李崇熙嘟囔著說:“這麼多年還真沒注意到這個,每次剪趾甲蓋,還以為是自己的小腳趾甲蓋有毛病呢”,看來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有的人還互相驗看,確定了一番,然後大夥都開心的笑了,那些愛美的婦女還似乎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表情。
高潮巖接著說:“還有就是官兵把人們的雙手綁起來,然後用繩子聯結成100人一串,互相牽制,互相監督,如果途中有一個人逃跑了,剩下的99人都要受到體罰”。
“隨即就押解著人們陸續上路了,登記在冊的人們,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從”。
“那些留下來的老弱病殘,自然是:爺孃妻子奔走相送,牽衣頓足,攔路哭喊……”
“路途遙遠,需要長途跋涉,在押解過程中,路上就經常有人要大小便”。
“內急時就會向押解官兵說:“我憋的慌,請官老爺把我手上的繩子解開”,官兵會問上一句:“解開一大會兒手,還是解開一小會兒手”?“解開一大會兒手”的意思就是大便;“解開一小會兒手”的意思是小便”。
“路途遙遠,一路走來,就簡化成了“解大手”和“解小手”,人們也將“解手”比作解決內急的叫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李氏,周氏,高氏,張氏始遷祖遷居本村後,因為安置登記時,李氏排名在先,所以建村就取“李家莊”為村名,到現在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建村之初,僅有幾十間破茅草屋,屋子裡低矮黑暗、狹窄潮溼、夏天漏雨、冬天漏風”。
“後來又改成土坯秫秸的土坯房,再往後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又慢慢的蓋起了土坯表磚房”。
聽到這裡,李崇熙笑著說:“潮巖叔,這些事你已經給我們說過不止一次了,快點說說這個大荷塘是怎麼來的吧,一會兒又要幹活了”。
“今天這不是人多嘛,沒聽過的人多了去了”。
“好吧,那就說說這荷塘的來歷”,高潮巖笑了笑說。
“始遷祖們建村後不久,本村又遷過來幾戶姓朱的富戶,據說是從皇城遷過來的,和皇帝同族同姓,自然是皇恩浩蕩”。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田舍翁”。
“幾戶朱姓人家遷來以後,就花錢購買土地,置辦宅基地,這個90多畝地的大荷塘,就是朱姓人家購置的宅基地,並在上面蓋起了一棟棟的樓房,人稱“朱家樓”。
“那時候的華北平原地區經常鬧洪水”。
“聽老人們講,每當鬧洪水的時候, 魚鱉蝦蟹也都一起順水而來,其中就會有一隻可以帶動洪水的特別大的烏龜,人們稱這種烏龜為“老黿”,因為“老黿”有靈氣,所以又稱“黿神”。
“據說每次都是由一隻“老黿”帶動洪水而來,“老黿”的頭伸向哪裡,洪水就會衝向哪裡,哪裡的百姓就會遭殃”。
“每當洪水來臨,一旦見到“老黿”現身水面,人們就紛紛跪地磕頭,祈求“老黿”將洪水帶離本地”。
“就在乾隆三十六年的6月中旬,田地裡的冬小麥已經成熟,人們正準備開鐮收割,這時下了一場大暴雨”。
“暴雨過後滹沱河的河水猛漲,眼看就要與河堤持平了,全村的青壯年都拿著鐵鍁上了滹沱河堤壩上巡查,防止決堤潰壩”。
“河水還在不停的漲,就在暴雨後的第四天晚上,“老黿”在河裡探出了頭,兩隻眼睛就像燈籠一樣大,並且還在不停的閃爍”。
“忽然 “老黿”從河中央往岸邊游來,“老黿”身後就是上下跳躍,粥一樣稠稠的魚群,月光下黑乎乎的魚群,就像是開了鍋一樣不停的翻滾”。
“對於守河堤的人們來說,可怕的此時已經不再是“老黿”,而是“老黿”身後那滾滾的魚群,這些不停跳躍的魚群一旦來到岸邊,那已經被水浸透的堤壩,肯定是一觸即潰”。
“而此時“老黿”游過來的頭,正伸向“朱家樓”的方向,守堤的人們一見都大驚失色,如果在這裡發生決堤,不光是這片“朱家樓”不保,就是全村的房屋也要遭殃,還有田裡正待收穫的莊稼”。
“守堤的人們“呼啦啦”跪倒一片,面向“老黿”磕頭”。
“守堤的人們當中,就有一個朱姓族人,名叫朱錡龍,當年也是血氣方剛的棒小夥子,他就不信邪,眼看“老黿”頭伸向朱家樓方向,氣不打一處來”。
回家拿來一杆土槍,衝著“老黿”的頭就扣動了板機,就聽“砰”的一聲槍響,本來“老黿”頭上兩隻一閃一閃好像燈籠那麼大的眼睛,應聲就滅掉了一隻,剩下一隻眼睛還在不停的閃爍”。
“朱錡龍心想:兩隻“老黿”眼睛我都給你打瞎,看你還怎麼游過來沖垮堤壩”。
“想到這裡急急忙忙往土槍槍管裡裝火藥和鐵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