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陸澄問先生:“聖人可以應對無窮,難道是可以預知未來嗎?”

王陽明回答說:“聖人也是人,如何能研究那麼多呢?只不過聖人的心就跟明鏡一般,可以隨著自己的良知去處理各種事情罷了,任何事物來到面前,都能夠真實地映照出來。沒有已過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在的道理。”

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心被賦予了極高的地位和作用。他認為,心即是理,是萬物的本源和歸宿。而聖人的心,更是達到了極致的純淨,就如同明鏡一般。明鏡能夠映照出萬物的本來面目,而聖人的心則能夠洞察世間的本質。

聖人心靈裡的“明”,不僅指明亮、清晰,更是指一種洞察的能力。聖人的心之所以能夠做到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正是因為他們內心具備了這種“明”的品質。他們能夠根據不同的突發情況,迅速作出恰當的反應,這種能力來源於他們內心的清明。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裡所說的鏡,不僅僅是指實物之鏡,更是指心靈之鏡、智慧之鏡。聖人心中的這面明鏡,更是如此。它不僅能映照出世間萬物的本來面目,更能映照出人心的善惡、是非、得失。

聖人的心之所以如明鏡,首先就在於這個“明”字。因為明,所以能夠洞察世間的一切;因為明,所以能夠不被複雜的表象所迷惑;因為明,所以能夠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孟子》曾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裡所說的“盡心”,就是指充分發揮心靈的功能,達到一種至高的境界。而聖人的心靈,正是達到了這種境界的典型代表。他們透過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心靈品質,最終達到了與天地合一、與萬物一體的境界。

周公輔成王——心如明鏡

周公旦是西周初期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更是儒家文化的先驅。他輔助年幼的成王鞏固政權,推行禮樂制度,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在這個過程中,周公旦的心就如同明鏡一般,洞察秋毫,隨感而應。

當時,周朝剛剛建立,內外形勢極為複雜。商朝殘餘勢力蠢蠢欲動,周邊諸侯國也各懷異心。周公旦深知,要想穩定局勢,必須首先安撫人心。於是,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分封諸侯、推行井田制等,以鞏固周朝的統治。這些政策的實施,就像明鏡一般,映照出周公旦對時局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民心的精準把握。

同時,周公旦還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他以身作則,推行禮樂制度,倡導“以德配天”的思想。他認為,君主只有具備高尚的品德,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顧和人民的擁戴。這種對道德的崇尚和對自我的約束,使得周公旦的心始終保持清明,不為私慾所蔽。

在周公旦的輔佐下,成王逐漸成長為一個有德有才的君主。周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一切,都得益於周公旦那顆如明鏡般的心。他能夠隨時感應時局的變化,做出正確的決策;他能夠洞察人心的善惡,用道德的力量感化人民,為周朝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諸葛亮七擒孟獲——無物不照

諸葛亮在平定南方叛亂的過程中,他七擒七放孟獲,不僅展示了高超的智謀,更體現了其“聖人之心如明鏡”的境界。

當時,蜀漢南方地區發生叛亂,孟獲是其中的首領。他勇猛善戰,且深得南方各族的擁戴。為了平定叛亂,諸葛亮決定親征。面對孟獲的頑強抵抗和南方複雜的地形,諸葛亮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採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戰略。

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的心靈狀態如同明鏡一般。他能夠洞察過去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他能夠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戰略。這種對時局的深刻洞察和對未來的精準預見,使得他在戰場上始終佔據主動地位。

在七擒孟獲的過程中,諸葛亮每一次都準確地,把握了孟獲的心理變化和行動規律。他能夠預測孟獲的下一步行動,並提前做出相應的部署。這種隨感而應的能力,來源於他內心的清明。他的心靈就像一面明鏡,能夠無物不照,反映出事物的本來面目和內在規律。

同時,諸葛亮還非常注重人心的向背。他明白,單純的軍事打擊並不能徹底平定叛亂,必須讓南方人民真心歸附蜀漢政權。因此,在七擒七放孟獲的過程中,他始終秉持著寬大為懷、以德服人的原則。他用自己的誠信和仁愛感動了南方人民,使得他們紛紛歸附蜀漢政權。這種對民心的把握和運用,也是諸葛亮心如明鏡的重要體現。

最終,諸葛亮成功平定了南方叛亂,為蜀漢政權的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切,都得益於他那顆如明鏡般的心。正是這種如明鏡般的心靈狀態,使得他能夠成為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為蜀漢的建立和發展立下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