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知而不行是未知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復辯論,未能決,以問於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徐愛不僅是王陽明的得意門生,還是他的至親妹夫。儘管他對老師的知行合一理念耳熟能詳,卻始終未能深入領悟其真諦。因此,他與宗賢和惟賢二人,頻繁展開辯論,試圖探尋其中奧妙,但每次都未能達成共識。於是,他們決定一同向王陽明請教,期望能得到老師的指點。
王陽明聽後,便提議他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闡述自己的困惑。
徐愛思索片刻,便提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雖然人們從小就接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教育,但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了解這些道理的人,都能真正做到。他認為,這足以說明知與行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王陽明聽聞徐愛的疑惑後,解釋道:“你所描述的情況,根源在於人們的心靈被世俗的塵埃所遮蔽,因此變得自私自利,從而背離了知行的本質。那些聲稱理解道理,卻未能踐行的人,實際上並未真正洞悉這些道理的精髓。他們即便博覽群書,彷彿洞悉世間真理,但若不將所學付諸實踐,那所謂的明白也只不過是空談罷了。
在王陽明看來,知與行並非兩回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算是真正領悟了知行合一的真諦。
人的本心是純淨無染的,具有先天的道德意識,能夠直接認識真理。由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和私慾的侵蝕,人的本心被隔斷,無法直接體現知行合一的本體。
王陽明認為,私慾不僅阻礙了人對真理的認識,還破壞了人的道德行為。因為私慾的存在,人們往往只關注自身的利益,而忽視了真理的追求和道德的實踐。這樣一來,知行合一的本體就被私慾所隔斷,無法在人的行為中得到體現。
真正的知識必然伴隨著行動。如果一個人聲稱自己知道某個道理,但卻不願意按照這個道理去行動,那麼這種知識就不是真正的知識,而只是口頭上的空談。知而不行實際上就是未知,因為這種知識並沒有真正被掌握。
東漢末年,有一位才子名叫楊修,他出身於士族之家,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聰明才智。他飽讀詩書,才思敏捷,能言善辯,很快就聲名遠揚,成為了當時社會上的風雲人物。
正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楊修逐漸變得自負和狂妄。他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對於別人的意見,往往不屑一顧。這種自負和狂妄,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
楊修的聰明,主要體現在他對曹操心思的揣摩上。作為曹操的主簿,他經常陪伴在曹操身邊,參與各種政治和軍事決策。他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曹操的意圖,甚至在曹操本人還未開口之前,他就已經提前做出了預測。這使得他在曹操面前表現得非常出色,贏得了曹操的賞識。
然而,楊修並沒有將他的聰明才智用於正道。他過於喜歡炫耀自己的才智,經常在一些公開場合賣弄自己的才華。他不僅在曹操面前表現得過於張揚,而且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也經常顯得咄咄逼人。這使得他在官場中樹敵眾多,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更糟糕的是,楊修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他認為自己的聰明是天賦異稟,是別人無法比擬的。因此,他對於別人的批評往往不以為然,甚至公然挑釁。這使得他在官場中的處境越來越孤立,越來越危險。
有一次,當時曹操正在與劉備爭奪漢中之地,戰事吃緊,曹軍久攻不下,又面臨糧草不濟的困境。曹操心中苦悶,一日夜間傳令“雞肋”為口令,楊修聽到後立刻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將士們問其原因,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曹操知道後大怒,以擾亂軍心之罪將楊修處死。
楊修雖然聰明,能夠準確解讀曹操的口令,但他卻不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才智,運用到合適的地方。他知道曹操的困境,但他卻沒有考慮到曹操的權威和麵子問題。他公然在軍隊中宣揚曹操的退兵之意,這無疑是對曹操權威的挑戰。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軍紀,也觸怒了曹操,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
楊修的失敗在於他雖然知道很多,但卻不懂得如何去做。他只知道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揣摩別人的心思,但卻不知道如何去處理人際關係。他只知道炫耀自己的才華,但卻不知道如何去維護與他人的關係。因此,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楊修只是看起來聰明過人,他不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才智,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他只知道理論知識,但卻缺乏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這種聰明不能因地制宜,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的知識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實踐中的體悟。只有透過實踐,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真正的知識必須有對應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地發揮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