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持志如心痛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一個人對待自己的志向,就像對待自己的心痛一樣,將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志向上,堅守自己的志向,持之以恆,就可以發揮自己最大的智慧。
一個人總是去管一些雞毛蒜皮的閒事,那是因為自己的志向不夠堅定,才會被這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分了神。
王陽明用“心痛”來比喻堅守志向時的深刻體驗。這種疼痛,不是身體上的疼痛,而是心靈上的創傷。這種創傷是因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從而產生的痛苦。這種心痛都是一種強烈的驅動力,它推動著我們不斷前進,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
堅守志向不是一件易事,既要做到毫不動搖,又要做到勇往直前。這種志向的堅守,不是一時興起的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堅定選擇。它要求我們在面對誘惑時,能夠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不被外界所左右。
正如孟子曾說的,“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志向,就會像無根的浮萍一樣,隨波逐流,無法自立。在孟子看來,志向是氣質的統帥,氣質是身體的充實。只有堅守自己的志向,才能保持氣質的純正和精神的健康。
蘇武,字子卿,中國西漢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也是堅守志向、忠誠不渝的典範。他的一生,經歷了許多波折,但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公元前100年,蘇武作為漢朝使節,出使匈奴。但是他的出使之路並不平坦。匈奴內部發生叛亂,蘇武等人被扣留。匈奴單于多次威逼利誘,希望蘇武能夠投降,但蘇武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不為所動。
匈奴人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那時正是冰天雪地的寒冬,大雪像鵝毛一樣紛紛揚揚。單于下令把蘇武扔進一個露天的大地窖裡,不給他吃的喝的,想逼他放棄自己的信念。
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大地窖裡遭了不少罪。嘴巴渴得不行,他就抓一把雪塞進嘴裡;肚子餓得咕咕叫,他就咬自己身上的羊皮襖充飢。
單于本以為這樣能讓蘇武屈服,可過了好幾天,眼看蘇武快撐不住了,他還是硬氣得很,沒半點服軟的意思。單于沒轍了,只好把蘇武從土坑裡放出來。
單于見蘇武如此堅定,便將他流放到北海無人區,讓他放牧公羊,並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這無疑是對蘇武的極大考驗,但蘇武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每天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無論風吹雨打,都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在北海的漫長歲月裡,蘇武過著孤獨而艱苦的生活。他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忍受匈奴人的壓迫。可是這些都沒有動搖他的信念和志向,他始終堅信,自己作為漢朝使節,代表著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絕不能向匈奴屈服。
為了堅守自己的志向,蘇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的生活極為艱苦,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他的親人也因為他的緣故而遭受牽連,但他始終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氣節。
蘇武的堅守不僅贏得了漢朝人民的敬仰,更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事蹟被載入史冊,成為中華民族忠誠、堅定、不屈不撓的象徵。
蘇武的經歷告訴我們,堅守志向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志向,就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犧牲。蘇武為了堅守自己的志向,付出了長達十九年的青春和自由。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付出,他才贏得了後人的敬仰,才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商朝末年,當時的紂王暴虐無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位名叫姜尚,後世稱為姜太公的智者,他早年在商朝為官,但因不滿紂王的暴政而辭官隱居。在隱居期間,姜太公並沒有放棄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他時刻關注著天下的變化,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遇到一位明君,共同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太公在隱居時常常在渭水之濱垂釣。他釣魚的方式很特別,用的是直鉤,而且不設餌料,所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一行為在當時被很多人看作是奇怪甚至愚蠢的,但姜太公卻毫不在意。他解釋說,自己釣魚並不是為了得到魚,而是為了等待一個能夠識得賢才的明君。
後來,周文王姬昌在外出狩獵前進行占卜,卜辭說:“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就是是這次出獵,將會得到一位輔佐霸王之業的賢才。
果然,文王在渭水之濱遇到了正在垂釣的姜太公。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文王發現姜太公正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賢才,於是拜他為師,並請他出山輔佐自己。
在姜太公的輔佐下,文王實施了許多仁政,使得周國日益強盛。最終,周武王姬發繼承了文王的遺志,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討伐商朝,建立了周朝。姜太公因功被封於齊地,成為了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在隱居期間,並沒有放棄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而是時刻準備著迎接機遇。他的堅守最終換來了文王的重用,也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姜太公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而是他堅守志向、持之以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