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裔

有關諸葛亮後裔三代之後裔孫下落均無記載。1992年,浙江蘭溪諸葛村發現《高隆諸葛氏族宗譜》,據此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後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蘭溪一帶。諸葛亮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建德、蘭溪、龍游三市縣相鄰的50公里範圍內的11個村鎮中,那裡有諸葛亮的後裔八千餘人,多是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孫。諸葛鎮有諸葛後裔2,500人,是諸葛後裔最集中的地方。諸葛鎮儲存有始建於明代的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內的寶樓上珍藏著《諸葛氏宗譜》,這本宗譜共修過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後一次在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為這部宗譜的最後修訂寫了序。 [107]

主要作品

播報

編輯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陳壽所撰的《諸葛氏集》將諸葛亮的文章編為二十四篇,共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但此書中大多文章已經散佚。該文集二十四篇分別為:《開府作牧》《權制》《南征》《北出》《計算》《訓厲》《綜核上》《綜核下》《雜言上》《雜言下》《貴和》《兵要》《傳運》《與孫權書》《與諸葛瑾書》《與孟達書》《廢李平》《法檢上》《法檢下》《科令上》《科令下》《軍令上》《軍令中》《軍令下》。 [112]

《前出師表》(傳為岳飛所書)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227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108]

《後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此表始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109]於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於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透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除上述作品外,諸葛亮還有《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臨終遺表》《南征表》《彈李嚴表》《街亭自貶疏》《與孫權書》《稱董厥》《司馬季主墓碑銘》等百來篇作品。 [174]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