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天珍在鬼市上打通物資渠道的同時,蘇凌這邊也沒閒著。

她對天珍的基地規劃設計進行了最佳化和完善。

整個家園二號的規劃很大,採取的環城格局建設。

尼莫號和其它三臺方舟一號房車組成的這個微型基地是家園二號的核心。

然後再圍繞這個核心,空出一段距離,再用魚菜共生集裝箱組合搭建成外環城牆,裡面既可以住人,也可以用來生產食物。

這個外環城牆和尼莫號構建的核心區域就是家園二號基地的內城,可以滿足所有遷移過來的孩子的居住和食物供給。

隨著原材料不斷的積累,更多的集裝箱會被製造出來,那時就可以在內城外圍再隔出一段距離建設外環城牆。

以此類推,家園二號不斷壯大,這個基地就會擁有更多的外環。

這和帝都天災前的格局基本一致,隨著城市發展擴大,就會相繼出現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六環。

但是不一樣的的是,家園二號的環線不是環城公路,而是用集裝箱組合而成的環城。

這樣的話如果有敵人來武力入侵,他們就必須得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突破才能最終進入基地的核心區域。

然而對於家園二號的防禦來講,外面一層的環城一旦失守,外環的防禦部隊就可以安全撤進內環,和內環的防禦部隊共同抵禦來犯之敵。

以此類推,這就意味著敵人如果進攻家園二號,每突破一層環城,就會面對兩倍於前者的抵抗。

也就是說越往裡進攻,推進的阻力就會呈現幾何倍數增長。

而對於家園二號來講,環城建立的越多,基地就越堅固。

可能你會發現,這個基地的方式對於地面進攻的防禦非常優秀,但是敵人可以透過空中力量跳過層層的環城直搗黃龍。

那可能是你想多了,不要忘了鈦鉭電磁步槍和火炮那恐怖的防禦火力網,可是能夠直接打擊到近地軌道的高度的。

別說是飛機導彈無人機了,怕是隻蒼蠅,還沒等你飛過來,就得給你幹劈叉嘍。

你以為這就是家園二號的全部戰力了嗎。

NO,NO,NO,too young too simple。

不要忘了,魚菜共生集裝箱是可以安裝在機械臂底盤上的。

也就是說家園二號基地的每一個組成模組都是可以移動的。

它既可以固定待在那裡,形成多層防禦模式的環城基地城市,也可以移動變形組合成各種防禦形態。

也就是說當你攻破外環進入內環的時候,你遇到的抵抗不光是幾何倍數增加的防禦部隊,還有幾何倍數增加的堅固環城。

由於整個基地都可以移動,家園二號可以邊打邊跑,邊打邊更換基地的防禦陣型。

也就是說你打著打著,就有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你面前的的那個基地,突然分體組合成了無數個移動的小基地,沒準有些還會偷摸的繞到你身後,最後把你圍起來打也說不一定。

當然了,這種可移動可變形的基地設計,也同樣可以實現隨時搬家的功能。可以用於避開突發極端天氣帶來的侵擾,或是同樣可以靈活的躲避開大地震那樣恐怖的地質災害。

這就是連蘇凌都讚不絕口的天珍設計出來的家園二號的設計方案。

隨著原材料從帝都基地那邊陸續被運送過來,桑迪帶領著五小隻女僕團裡的小木,小水和小土,就日夜不停的進行著移動集裝箱的建造工作。

帝都基地那邊搞到的物資,能夠用來製造鈦鉭金屬的原材料並不多,所以這些移動集裝箱仍然以鋼鐵和玻璃作為主要材料來建造。

雖然趕不上鈦鉭金屬的強度,但是也足夠用了,畢竟官方基地的主體也是用的這個。

物資兌換渠道被打通,家園二號基地的擴建也緊鑼密鼓的在進行中。

最關鍵的轉移貧民窟的孩子這個主業當然也沒落下。

豆豆和小雨被安排秘密的與幾十個貧民窟的孩子取得了聯絡。

分批次的一點一點隨著物資渠道被陸續轉移到了家園二號基地。

因為一次性全部轉移困難較大,而且這麼多孩子一下全部都消失也容易引起官方和各個勢力的關注,導致提前暴露家園二號的位置,而且一下子都待到家園二號,現在連住的地方都不夠呢,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好辦法。

天珍的計劃是和基地建設進度同步進行,分批次進行救助和轉移。

這件事由比較瞭解貧民窟情況的壯壯和小雨來運作。

先找出身體狀況最差的,年紀最小的進行轉移和救助。

透過物資渠道一起拉回家園二號,安娜負責先行對孩子們進行疾病的救治和初步安置。

按照天珍的設計,每個移動集裝箱裡可以居住八個孩子,而這八個孩子相應的食物的供應,同時還需要4臺魚菜共生集裝箱的種養殖產能來匹配。

也就是說蘇凌那邊每生產出五臺魚菜共生集裝箱,才具備轉移8個孩子的條件。

所以也必須分批分主次的對孩子們進行轉移才行。

總之就是一個原則,一個也不能少。

工業5.0機器人生產效率很高,桑迪加上三小隻每天可以生產組裝幾十臺魚菜共生集裝箱都很輕鬆。

而蘇凌則透過生產二號房車大批次的製造鈦鉭電磁步槍和火炮。

但關鍵還是原材料的供應得跟得上才行,所有的擔子其實最關鍵的還是壓在天珍這邊的工作上了。

原材料的兌換並不穩定,有時多有時少,好在總體上還能勉強跟上家園二號的建設。

一期工程只要完成內環的建設就可以,但是算下來也需要製造出近百臺的移動魚菜共生集裝箱。

別看帝都基地物資蒐集隊體量非常龐大,但是蘇凌需要的主要是鋼鐵和玻璃這類物資,並不是所有物資都會收購的。

而且這些原材料很笨重,又多是水下作業,其實一般的蒐集隊很少有能力大批次的對這類物資進行收集,所以短時間內確實遠遠滿足不了家園二號的生產能力。

好在天珍對這些不利因素多有考量,雖然建設和救助進度很慢,但是總體計劃的實施上,也算是有條不紊。

另外一點比較值得欣慰的是,製造集裝箱和那些機械臂,只需要原材料就夠了,不一定非得用成型材料。

比如集裝箱的鋼板製造這一塊,將收集廢鋼切割成合適的尺寸,放入電弧爐,透過聚能核心供電把這些原材料進行融化,先簡單澆築成板坯,再利用桑迪和五小隻那逆天的鈦鉭金屬機體和強大的馬力,直接手工把這些澆鑄鋼坯鍛造加工成板材或各型別材。

而對於那些精密的電子元器件,大部分都可以從回收到的廢舊電器上取得,生產二號房車裡那些鈦鉭機械臂幹這個簡直不要太輕鬆。

當然其實以工業5.0機器人的能力遠遠不用這麼麻煩,只不過現在原材料的種類差的實在太多,所以有些零部件就得徒手搓才能得來。

日子就這樣緊張而忙碌的過著,家園二號基地日漸成型,被救助的孩子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對於這些孩子來講,他們很是珍惜新基地的生活,只要是身體健康情況轉好,都會積極的投身到基地的建設中去。

當然他們主要的工作還是維護日漸增多的魚菜共生集裝箱系統。

雖然這套有機基質魚菜共生系統幾乎不需要任何中間過程的維護,但是播種和收穫卻需要孩子們親自動手來操作。

耕種養殖的天賦似乎是深刻在每個夏國孩子基因裡的東西,對於參與農業生產,這些孩子們幾乎毫無例外的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體會過鑽雞窩裡撿雞蛋,或者從茂盛的西紅柿架子上摘下成熟果實的樂趣。

即便是人到中年,每每想起來依舊回味無窮吧。

不光是參加農作物的生產勞作,對食物進行加工,以及一日三餐的烹飪也有孩子們的身影。

這是蘇凌給他們特意安排的任務,包含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在內,勞動技能的培養也是必須讓孩子們掌握的。

蘇凌知道,未來的變數還會很多,萬一哪天出現變故,離開了自己的庇護,她也希望這些孩子們能夠具備最強大生存的能力。

安娜的基因修復藥劑確實能力出眾,所有來到家園二號的孩子幾乎都進行了基因藥劑的救治,他們現在一個個生龍活虎,身體健壯,吃嘛嘛香。

擺脫了疾病困擾的這些孩子實在是胃口太好了,眼看著把蘇凌這個地主家的餘糧都快吃沒了。

甚至不得已把魚菜共生集裝箱和人口搭配的比例又足足提升了一個數量級,這才勉強應付住兌換食品的供應量。

但是這樣下去終歸不是個辦法,要知道魚菜共生集裝箱的原材料供應節奏還是非常緊張的,越到後面可能會越跟不上糧食生產的需要。

而且基地未來還需要繼續擴大建設更多的外圍環城。

要知道越是外環所需要的集裝箱的數量越是會成倍的增加。

比如家園二號的核心只是尼莫號那四臺方舟一號房車就夠了。

而圍繞這個核心的內環一圈範圍,就需要接近兩百個集裝箱。

到了二環那就得是上千個,三環就得數萬個,建到四環甚至五環,那所需要的集裝箱就得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帝都基地周邊能夠蒐集到的原材料其實也就最多能滿足內環的建設。

要想繼續擴大,水下城市廢墟里那點原材料可是遠遠滿足不了的。

而且原材料的兌換一旦達到某個數量,勢必會被帝都基地內的夏國官方給注意到。

那樣的話就會惹上麻煩。

所以暫時完成內環建設作為家園二號的一期工程,而後續的擴建那就必須得從長計議了。

不過眼下蘇凌更擔心的還是食物的問題,除了需要大量的食物進行物資兌換外,還必須能夠養活家園二號裡的所有人。

可即便是有了足夠這一百多個孩子食物供給的魚菜共生集裝箱,但是農作物是有種植週期的,總得來講,水分多的葉菜類比如油菜和生菜,從播種到採收最快也需要一個半月,而果菜類的,比如土豆番茄,它們的種植週期最少也需要三個月才能具備採收條件,更別說小麥水稻這類主糧農作物的週期則會更長了。

肉類食物目前主要依靠養雞,大型牲畜比如說豬牛羊生長週期都很漫長,遠不如雞來的實在,而且一個集裝箱也養不了幾頭,實在是不划算。

雞的育種育肥就相對簡單,又能出肉,還能下蛋,公的會作為肉雞,母的則作為蛋雞,肉飼比和蛋飼比都不錯。

特別是速生品種的白羽雞從育雛到宰殺只需要42天,這倒不是為了啥生長激素,而是這種雞的品種本身就是長得快,其實是一種短命的品種,由於自身成長過快,甚至還會發生各臟器負擔過重而衰竭致死的情況。

當然這倒不會影響人食用的安全,你也不用擔心它不健康,蛋白質一旦經過高溫烹調就會改性被破壞,所以你也不用擔心長期食用白羽雞會對你自己的基因產生什麼影響。

而且雞這個物種普遍都是生長期比較快的,只是白羽雞出肉量更優秀,所以基本上你能吃到的商品肉雞其實都是這個品種的。

除了雞以外,還有水產養殖,羅非魚,鯽魚,鯉魚,草魚和鱅魚都是蘇凌這裡主要養殖的品種,此外就是還有一些淡水蝦蟹。

但是這些水產養殖主要是作為肉類和營養的補充,所產的食物數量上還是略遜於雞肉的。

不管怎麼說魚菜共生系統密度再怎麼高,產量再怎麼大,食物在怎麼健康,終是也繞不開動植物自然的生長週期這道效率的門檻。

除了增加魚菜共生集裝箱的總體保有量,確實也沒有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