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矇矇亮,杭州巾幗工坊的織機聲已經響徹雲霄。
松江來的張四娘蹲在漿染缸前,手指捻著剛浸泡過的棉線,對著晨光仔細檢視色澤。
“線頭要這樣捻。”杭州工坊的劉嬸蹲到她身旁,粗糙的手指靈巧地翻動著棉線,“松江棉纖維長,得多泡一刻鐘才能吃透染料。”
張四娘點點頭,將棉線重新浸入靛藍染缸。她來杭州已經半月,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練習,直到深夜才回寢舍。同來的松江姐妹都說她魔怔了,可她知道,自己必須抓緊每刻時間。
“四娘,歇會兒吧。”小桃姑娘提著食盒走過來,掀開蓋子露出兩個白麵饅頭,“再這麼熬下去,眼睛要壞了。”
張四娘搖搖頭,從懷裡掏出個小本子。那是她用省下的工錢買的,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染料的配比和織機的調整方法。
“你看這段。”她指著本子上的一行字,“劉嬸說杭州的織機加了分紗輪,能讓松江棉織得更密實。我想著,要是咱們松江的織機也這麼改,一匹布至少能多賣三錢銀子。”
小桃姑娘嘆了口氣,把饅頭塞進她手裡:“可你總得吃飯啊。昨兒夜裡我起夜,看見你還趴在油燈下畫圖樣呢。”
張四娘咬了口饅頭,眼睛卻還盯著染缸。晨光透過靛藍色的液體,在她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她忽然想起離家那日,老父親蹲在門口抽旱菸的樣子。松江的棉布越來越難賣,再不想辦法,全家都得捱餓。
“我不累。”她抹了把臉,手上的染料在臉頰留下一道藍痕,“工坊管吃管住,還教本事,這樣的好事上哪兒找去?”
遠處傳來銅鈴聲,是上工的訊號。張四娘趕緊把本子塞回懷裡,起身往織機房跑。小桃姑娘追在後面喊:“你慢點兒!當心摔著!”
織機房裡,三百架改良織機已經嗡嗡作響。張四娘快步走到自己的機子前,深吸一口氣,開始除錯銅釘。這是她昨天剛學會的提花技術,雖然還不熟練,但已經能織出簡單的雲紋。
“四娘,你來一下。”春桃站在門口招手。
張四娘小跑過去,看見春桃身旁站著個陌生女子。那人約莫三十出頭,穿著靛藍工裝,腰間掛著一塊“監理”的木牌。
“這是松江來的張四娘。”春桃介紹道,“學東西最快,半個月就掌握了提花技術。”
監理點點頭,從袖中取出一卷布樣:“你看看這個。”
張四娘接過布樣,手指立刻感受到不同尋常的細膩。對著光一看,布面上竟有隱隱約約的松鶴暗紋,比普通提花布精緻許多。
“這是……”
“活水紋。”監理輕聲道,“用你們松江棉配杭州織機才能織出來。郡主想讓你試試。”
張四孃的手微微發抖。活水紋是傳說中的技法,據說前元時期松江有人會織,後來就失傳了。她嚥了口唾沫,重重點頭:“我試試。”
回到織機前,張四娘深吸一口氣,開始調整銅釘位置。她按照本子上記的步驟,一枚一枚地除錯。汗水順著額頭滑下,她也顧不上擦。
午時三刻,春桃來送飯時,發現張四娘還坐在織機前,連姿勢都沒變過。
“先吃飯。”春桃把食盒放在她腳邊。
張四娘搖搖頭,眼睛盯著織機:“再等等,馬上就調好了。”
春桃蹲下身,看見織機旁堆著十幾個廢掉的線團。她嘆了口氣,輕聲道:“活水紋不是一天能學會的。杭州工坊裡,最快的也學了三個月。”
“可我等不了那麼久。”張四孃的聲音有些哽咽,“松江那邊還等著呢。我爹來信說,周家染坊已經按杭州的法子改了,就缺會新技術的人。”
春桃沉默片刻,忽然站起身:“你等著。”
不一會兒,她帶著劉嬸回來了。劉嬸手裡捧著個木匣子,開啟後露出一排閃著銅光的工具。
“這是調活水紋的專用工具。”劉嬸蹲下來,開始示範,“銅釘要這樣斜著插,力道不能大也不能小。”
張四娘瞪大眼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她看著劉嬸靈巧的手指在銅釘間穿梭,織機上的布面漸漸浮現出流暢的紋路。
“看懂了嗎?”劉嬸問。
張四娘點點頭,接過工具開始嘗試。第一次,線斷了。第二次,紋路歪了。第三次……
黃昏時分,一縷夕陽透過窗欞,正好照在織機上的布面。張四娘屏住呼吸,輕輕抖開剛織好的布匹。陽光下,布面上的紋路像流水般波動,隱約可見松鶴的輪廓。
“成了!”春桃驚呼。
劉嬸摸著布面,滿意地點頭:“不錯,雖然還不夠精細,但已經摸到門道了。”
張四孃的手還在發抖。她看著布面上的紋路,忽然想起小時候父親給她講的傳說。洪武年間,松江有位織女能織出會流動的布匹,後來被選入宮中做了尚衣局的管事。
“我……我真的織出來了?”她聲音發顫。
春桃拍拍她的肩膀:“從明天開始,你跟著劉嬸專門學活水紋。等學成了,工坊派你回松江當監理。”
夜深了,張四娘還坐在油燈下畫圖樣。同寢的小桃姑娘翻了個身,迷迷糊糊地問:“還不睡啊?”
“再畫一會兒。”張四娘輕聲道,“我把今天的步驟記下來,免得忘了。”
小桃姑娘撐起身子,看見她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圖案和數字,忍不住感嘆:“你可真拼命。”
張四娘笑了笑,沒說話。她想起離家前夜,父親蹲在院子裡抽旱菸的樣子。松江的棉布越來越難賣,再不想辦法,全家都得捱餓。
“我得學會。”她輕聲說,“學會了,就能帶回去教大家。松江的棉布,不能就這麼沒落了。”
窗外,更夫的梆子聲悠悠傳來。
杭州城的燈火像星星一樣閃爍,照亮了張四娘面前的本子,也照亮了她回家的路。
……
晨光微亮,杭州巾幗工坊的織機房裡已經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梭子聲。張四娘坐在改良過的提花機前,手指輕輕撥弄著銅釘,眼睛一瞬不瞬地盯著織出的布面。
昨夜她幾乎沒睡,翻來覆去想著活水紋的織法。杭州的絲綢織工們有一套獨特的提花技巧,能讓絲綢上的花紋如水波般流動。她琢磨著,若是能把這種法子用到棉布上,或許能讓活水紋更加鮮活。
“四娘,試得怎麼樣了?”劉嬸走過來,手裡端著一碗熱騰騰的豆漿。張四娘接過豆漿,眼睛卻沒離開織機:“還差一點,絲綢的織法太精細,棉布粗些,得調整銅釘的間距。”
劉嬸湊近看了看織出的布樣,微微點頭:“確實比昨日的好些,但紋路還不夠流暢。”
張四娘抿了一口豆漿,忽然抬頭:“劉嬸,絲綢織花時,是不是會在經線上多繞一道細紗?”
劉嬸一愣,隨即笑了:“你倒是機靈,連這都注意到了。絲綢織花的確會加一道細紗做引線,讓花紋更細膩。”
張四娘眼睛一亮,立刻從懷裡掏出小本子,飛快地記下幾筆:“那咱們試試在棉布上也加一道細紗,不用太細,只要能引導紋路就行。”
劉嬸想了想,點頭道:“可以試試,但棉紗不如絲線柔韌,得選韌性好的。”
張四娘二話不說,起身去紗架前挑了一卷上好的松江長絨棉紗,又選了一卷杭州織工常用的細紗。她回到織機前,手指靈巧地將細紗穿入經線,再調整銅釘的位置。
織機重新轉動,梭子穿梭的聲音比先前更加輕快。張四娘屏住呼吸,眼睛緊盯著布面。漸漸地,布上的紋路開始有了變化,原本略顯生硬的雲紋變得柔和,彷彿真的在流動一般。
“成了!”劉嬸驚喜地拍了下手,“這紋路比之前活多了!”
張四孃的手指微微發抖,輕輕撫過布面。紋路在指尖下起伏,宛如真正的流水。她深吸一口氣,抬頭看向劉嬸:“還得再調整,細紗的張力不夠均勻,有些地方紋路還是不夠連貫。”
劉嬸點頭:“不急,慢慢來。活水紋本就是精細活,能織到這份上已經難得。”
正說著,春桃帶著幾個杭州織工走了進來。她一眼就看到了張四娘織出的新布樣,快步上前,驚訝道:“這紋路……比昨日的更流暢了!”
張四娘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試著加了道細紗,模仿絲綢的織法。”
春桃拿起布樣對著光看了看,眼中閃過讚歎:“四娘,你這腦子真是靈光。杭州織絲綢的法子,竟被你用到棉布上了。”
張四娘搖搖頭:“還差得遠,絲綢的紋路更細膩,咱們的棉布粗些,得再琢磨。”
春桃拍了拍她的肩膀:“不急,慢慢試。郡主說了,活水紋是咱們工坊的招牌,一定要織到最好。”
接下來的幾日,張四娘幾乎住在了織機旁。她一遍遍地調整細紗的張力,嘗試不同的銅釘排列,甚至從染坊借來不同濃度的漿料,試驗哪種能讓紋路更加鮮明。
杭州的織工們也被她的執著感染,紛紛過來幫忙。有人提議在經線上塗一層薄薄的米漿,增加棉紗的韌性;有人建議在織布時輕輕拍打布面,讓紋路更加立體。
張四娘一一記下,反覆試驗。
第五天傍晚,她終於織出了一匹讓她滿意的活水紋布。布面上的雲紋宛如真正的流水,在陽光下泛著細膩的光澤,輕輕抖動時,紋路彷彿在緩緩流動。
劉嬸捧著布匹,嘖嘖稱奇:“這哪是布,簡直是藝術品!”
春桃聞訊趕來,看到布匹時,眼睛都亮了:“四娘,這布要是拿去賣,一匹至少值三十兩!”
張四娘卻搖搖頭:“還能更好。”
她指著布面上幾處細微的瑕疵:“這裡的紋路還不夠連貫,細紗的張力還得再調整。”
春桃忍不住笑了:“你可真是個精益求精的。”
當晚,巾幗工坊的正堂裡燈火通明。朱幼薇和陳寒坐在長案後,面前攤著張四娘織出的活水紋布。
“這布,比之前的強多了。”陳寒的手指輕輕撫過布面,感受著紋路的起伏。
朱幼薇點頭,看向站在一旁的張四娘:“四娘,你是怎麼想到用絲綢的織法改良的?”
張四娘恭敬地行了一禮:“回郡主,民婦觀察杭州的絲綢織工織花時,會在經線上加一道細紗引導紋路。棉布雖粗,但若選對細紗的粗細和張力,也能讓紋路更加流暢。”
朱幼薇眼中閃過讚賞:“聰明。這法子若是推廣開來,松江的棉布便能更上一層樓。”
陳寒沉吟片刻,忽然道:“四娘,若讓你把這套織法帶回松江,你能教會多少人?”
張四娘一愣,隨即堅定地點頭:“民婦一定盡心教授,讓松江的織工們都學會。”
朱幼薇微微一笑:“好,那等你學成歸去,巾幗工坊會派兩名熟手隨你一同回松江,協助你推廣活水紋。”
張四娘眼眶微熱,深深一拜:“民婦定不負郡主所託。”
離開正堂時,夜風微涼。張四娘站在工坊的院子裡,抬頭望著滿天繁星。
小桃姑娘跑過來,興奮地拉住她的手:“四娘,聽說你要把活水紋帶回松江了?”
張四娘點點頭,輕聲道:“嗯,等學成了,咱們一起回去。”
小桃姑娘眼睛亮晶晶的:“那松江的棉布豈不是要名揚天下了?”
張四娘笑了,握緊她的手:“會的,一定會的。”
夜色沉沉,漕船在運河上緩緩前行。
船頭掛著的燈籠在風中輕輕搖晃,映得水面碎金浮動。
陳寒和朱幼薇並肩坐在甲板上,身下墊著軟墊,夜風微涼,卻吹不散兩人臉上的倦意。
朱幼薇仰頭望著滿天星斗,輕聲道:“夫君,那顆特別亮的星叫什麼?”
陳寒順著她的目光望去,嘴角微揚:“那是織女星。”他抬手,指尖在夜空中虛劃,“旁邊四顆稍暗的星連成菱形,是織女的梭子。再往東看,隔著銀河,那顆亮的是牛郎星,左右兩顆小星是他挑著的孩子。”
朱幼薇靠在他肩頭,笑道:“你懂得真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