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想又開始逛農場了,

邊逛邊唱:“我在大大的農場裡挖呀挖~”

突然,系統提示了,

【叮!發現本土農作物“番茄”,可進行改良。】

蘇想呆了,番茄,你說番茄是本土農作?

搞笑嗎這,大家誰不知道番茄是南美洲來的啊,

多少穿越小說都說了,番茄玉米土豆紅薯,號稱四大劃時代品種,

得一可使天下不再饑荒。

雖然我的知識來源是穿越小說,

但我相信寫小說的人是有可靠的知識來源的。

但是,系統資訊好像又沒出過錯,

不能不信啊。

蘇想翻開手機問度娘,

這下,發現知識盲區了。

相傳,番茄原產美洲,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約1523年從墨西哥傳往西班牙、葡萄牙,於明萬曆年間將番茄帶入中國。

但其實,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都北門外鳳凰山園藝場發掘一座西漢古墓。

在裡面找到許多古植物種子,經過培育成活,發現有一種紅色果實屬於茄科,其形狀和味道與番茄相似。

然後,植物學家們在湖南省湘西、四川九寨溝、貴州松桃等地陸續發現野生的番茄小酸果。

終於證明了,我國本土就有野生小番茄。

然後思路開啟,在文獻中也找到了證據,

元代王禎《農書》(1313年)茄子篇中著錄有“番茄”:

“茄:子一名落蘇,隋煬帝改……紫茄;又一種白花青色,稍扁,一種白而扁者,皆謂之番茄,甘脆不澀:又一水茄……”等等,都是在明代萬曆年之前的文獻,

證明了番茄從外國傳入之前,本土就有土生品種了。

甚至,有推論稱,中國早期的西紅杮不是來自美洲,甚至可能相反,美洲番茄源自中國。

殷商末年,攸侯喜率大軍東渡美洲,創立印第安文明。

南宋滅亡,大臣陸秀夫之子陸自立率部遷往南洋,建立呂宋和順塔政權,並渡海到達美洲,開疆拓土,可能將西紅柿帶到南北美洲。

蘇想咋舌,聽起來很厲害。

原來番茄真是本土品種啊。

那番茄能改良成什麼方向呢?

【叮!番茄改良方向:1、甜化;2.巨化;3.隨身化。】

隨身化?這是什麼意思?

蘇想盯著第一次在系統裡出現的改良提示問了,

【隨身化,指番茄成株縮減為30公分高、直徑20公分的植株,番茄果實縮減為直徑2厘米,無視溫度,無視土壤,需水少,易活,常年掛果。】

咦,這成株大小,這不就是盆栽了嗎?

就能放在桌子上的那種盆栽,

只要種活了,就能一直活著,想吃時就摘幾顆,這敢情好啊。

以後民眾家裡都種著幾盆,既能當菜吃,又能當水果吃,還能榨汁喝,補充維生素。

是經濟的家庭型果蔬一體化成果了。

蘇想暢想著這個遠景,高興起來,

這個番茄一定很好推廣,就算系統要八百萬,可能幾天都能完成任務了,

所以就算是有一些大夢想在排隊,但是這個小夢想還是來得及要的。

“系統,我選擇改良方向3:隨身化。”

【叮!系統收到,正在改良。】

地上那棵一米高,繞在竹竿上的番茄,肉眼可見的縮小了,越來越小,最後地面上只剩下25厘米高,20厘米寬。

“系統,你不是說高度是30厘米嗎?怎麼縮水了?”

蘇想怒,5厘米也是杆子啊,少5厘米能多掛多少顆番茄啊。

【請宿主不要忘記根部高度。】

哦……還有根啊……那沒事了。

蘇想左看右看,沒人,很好,只要我不尷尬,只要沒人看見,就是無事發生。

番茄植株定型了,挺袖珍可愛的一棵,

杆子又直又挺,葉子又綠又密,然後開出了許多黃色的小花,自花授粉,結出了一顆顆圓形的小番茄。

蘇想摘了一顆吃,好甜啊,可貴的是,還不甜膩,而是一種清甜。

蘇想忍不住一下子吃了十幾顆,

然後他看到在他摘掉番茄的位置上,又開始長出了小花蕾,然後慢慢又一輪開花結果,

原來這就是常年掛果。

這種番茄真的是非常得分了。

【叮!番茄改良完成,系統出品,必屬精品,番茄僅限正宗農專利扦插可成活。】

這個限制一出,就只能從蘇想這裡買苗了,不能自已在家隨便扦插了。

【叮!系統釋出任務,銷售改良版番茄收入八百萬元。任務成功獎勵解鎖一次農產品改良機會。】

這八百萬是早就有心理準備的了。

一點不帶怕的。

蘇想自已掰斷了許多條番茄枝條,插到了土裡,發現只要一個小時,就能再長成一棵成株了。

他電話叫孫平:“趕緊,多找些工人來,我們又要大幹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