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夏椒被抓
穿越明朝,我要做大貪官 古凌逝煙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應天府,自古以來便是文化繁榮、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中,有一處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朱元璋的書房。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在建立明朝之前,他曾在應天府的一間書房中研讀經史,思考天下大事。這間書房雖然不大,但卻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氣息。
書房內的佈置簡潔而雅緻,牆上掛著古人的字畫,書架上擺滿了各種經典著作。朱元璋常常在這裡靜心研讀,尋求天下的治理之道。
他深知,要想平定天下,必須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謀略。因此,他在這間書房中刻苦攻讀,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政治智慧。
夏椒,這個名字在應天府並不陌生。他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書生,但因為才華出眾、見解獨到,被朱元璋看中並提拔為縣令。夏椒在任期間,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他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他對學問的深入研究和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夏椒的資料擺在了朱元璋的書房中。
錦衣衛指揮使蔣瓛向朱元璋彙報了夏椒的經歷和成就。朱元璋聽後,不禁點頭讚許。他深知,夏椒的才華和成就,離不開他對學問的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這正是他當年在書房中苦讀經史、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質的體現。
朱元璋在書房中沉思片刻,然後對蔣瓛道:“夏椒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正是因為他具備了深厚的學問基礎和敏銳的時局洞察力。這正是我們大明朝所需要的。”隨後,朱元璋開始考慮如何培養更多像夏椒一樣的人才。他決定在書房中設立一個學術講壇,邀請各地的學者前來交流思想、研討學問。他相信,只有透過深入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才能培養出更多有才華、有思想的人才,為大明朝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的書房成為了應天府的文化中心。各地的學者紛紛前來交流思想、研討學問。這裡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更是一個思想碰撞、創新思考的精神家園。在這個書房中,智慧的火花不斷迸發,為大明朝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朱元璋在書房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寧靜的夜晚。他深知,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引領大明朝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而這個書房,也成為了他的精神寄託和力量的源泉。
蔣瓛:“沛縣縣令夏椒,本是王雄所舉薦,其上任以來,沛縣的稅收較之往日有所增加,較之其他縣,也並未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夏椒在官場上的所作所為,卻引起了朱元璋的警覺。朱元璋,明太祖,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他在位期間,對官員的監督和管理異常嚴格,任何貪贓枉法之行,都難逃他的法眼。
因此,當夏椒因王雄的關係被任命為沛縣縣令的訊息傳到朱元璋耳中時,他便已心生疑慮。蔣瓛在朱元璋面前提及夏椒,朱元璋心中明瞭,這個夏椒之所以能在沛縣有所作為,背後定有王雄的支援。
他對蔣瓛道:“他之前賣官就說上面有關係,看來就是這個王雄了。”言語之間,已對王雄有所警覺。
然而,對於夏椒的處置,朱元璋卻並未輕率決定。他詢問蔣瓛:“沛縣的經濟如何?跟其他縣比起來又如何?”
蔣瓛據實回答:“沛縣確實比其他縣交的市銀多一些,但是也沒多大差距。”朱元璋聽後,沉默片刻,道:“你如實說的就行。”這簡單的幾個字,卻意味深長。他知道蔣瓛所言非虛,但是夏椒在沛縣的所作所為,也難逃他的法眼。至於如何處置夏椒,還需深思熟慮後才能決定。
話說那一年,朱元璋坐鎮南京,各地縣令紛紛前來朝貢並繳納稅銀。當輪到沛縣縣令蔣瓛時,他輕描淡寫地說:“陛下,第一年我們沛縣比其他縣多交了那麼幾兩銀子而已,之後每年也都是如此。”
朱元璋一聽,眉頭緊皺:“這個夏椒,膽子不小啊!沛縣經濟如此發達,就交這麼一點點稅銀,莫非還有隱情?”
蔣瓛一臉尷尬:“陛下,我們確實就查到這些。”
朱元璋一拍桌子:“派出去那麼多探子、官吏,你就給我查到這麼一點?真是一群廢物!”
蔣瓛忙磕頭認罪:“陛下息怒,是臣無能。”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你回去好好查,下次再來,要是還只交這麼一點,你自己知道後果!”蔣瓛如獲大赦,連滾帶爬地離開了大殿。
從此,他帶領手下日夜查訪,終於發現沛縣有一群豪強,利用各種手段偷稅漏稅。蔣瓛將此事稟報給朱元璋,最終朱元璋派人嚴查,抓住了那群偷稅漏稅的豪強,為朝廷增加了不少收入。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在位期間展現出了非凡的治國才能與敏銳的洞察力。他的一言一行,無疑都是對臣子的嚴厲考驗與深切期許。某日,朱元璋在處理完繁雜的政務後,稍感疲憊。
此時,蔣瓛,一位負責調查案件的官員,正跪在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瞥了他一眼,語氣中帶著些許不滿:“朕就去了一趟沛縣,知道的都比你查一個月的還多,都不知道你們到底在乾的什麼?”
這話一出,蔣瓛頓時感到背上一陣寒意,他顫抖著回答:“陛下饒命啊。”
朱元璋看著蔣瓛的惶恐,輕輕搖頭,他深知現有的資訊傳遞機制存在缺陷,必須有所改變。於是他淡淡地說:“行了,滾吧,看來需要建設一個全新的機構來打探訊息了。”
正當此時,門外太監通報:“陛下,皇后娘娘求見。”朱元璋點頭示意讓其進來。
馬皇后,作為朱元璋的結髮妻子,她的到來總能為這莊嚴肅穆的宮殿帶來一絲溫暖。
馬皇后走到朱元璋身邊,輕聲詢問:“重八,你還記得我們帶回來的那些琉璃嗎?”
朱元璋看著她,微微一笑:“嗯,這事有進展的嗎?”
馬皇后點頭,遞給朱元璋一個摺子。朱元璋開啟一看,臉色頓時一變。
馬皇后驚歎道:“沒想到這收益竟然超過了我的預期,那十件琉璃才賣了兩件就造成哄搶,這十件琉璃竟然賣了300萬的高價,這些臣子最高的月俸也才1000兩白銀啊,看來還是小看了他們。”
馬皇后微笑著補充道:“確實,有錢人的錢比較好賺,短短十個臣子就拿出三百萬兩,重八若是讓這些大臣捐錢,全部官員一起估計都沒一百萬兩。”
朱元璋嘆了口氣:“哎,皇后所言極是啊,這筆賬先讓他們記著,到時候再和他們算總賬。”
他又說,“富人的錢如果我們不賺,那別人也會賺的,為了增加國庫,我們倒不如把那皇家特供給那些人。這樣我們利益不少。”
馬皇后點頭贊同:“對,我也是這麼想的。為了國家,我們必須採取一些特別的措施。”
朱元璋決定道:“行吧,就把咱的皇家特供封號給他。按照約定,咱們也是時候去找謝仁進第二批貨了。”
幾天後,他們再次來到了沛縣,見到了夏椒。夏椒的莊園大門進去後樹立了一個巨大的雕像,那雕像栩栩如生,正是是夏椒的雕像,而且還是用金箔片貼上上去,華麗照耀無比。
此刻的夏椒正躺在後花園享受溫暖的陽光,直到下人來稟報朱老爺子過來了,夏椒才起來。
在會客廳內,夏椒見到朱元璋便問:“朱老爺子,看來你們第一批貨都賣出去了吧。”
朱元璋微笑著點頭:“對,而且咱還給你帶來了寶貝哦。”
夏椒好奇地問:“不知是什麼寶貝啊。”
朱元璋神秘地笑了:“這可是秘密,不能輕易透露。”
在那個金碧輝煌的宮殿中,朱元璋,身為皇家特使,慎重地將那份批文交給了夏椒。夏椒,那雙犀利的眼睛裡閃爍著難以置信的光芒,他感嘆道:“老爺子,您可真是厲害,居然真的搞到了這份批文。我之前可是為了這個付出了不少銀兩,可一直都沒有結果。”
朱元璋,微笑著,那笑容中透露著一股自信和威嚴:“我說過了,我會幫你搞定的。你以為我會騙你嗎?”
夏椒佩服得五體投地:“老爺子,您不愧是皇親國戚,說話就是有分量。”
朱元璋打斷了他的恭維:“好了,閒話少說,我們談正事吧。”
夏椒點了點頭:“好的,這次我給你60件東西,等一下你們離開的時候,我會讓人拿給你們。”
朱元璋心中暗自盤算:“60件,這要是出手,至少能賣到1000萬。”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好,一言為定。”
就在這時,管家匆匆走來:“夏大人,農收即將開始,請您去主持一下。”
夏椒點了點頭:“好的,我馬上就來。各位要不要一起去看看收成?”朱元璋點頭答應:“前面帶路吧。”
夏椒帶著朱元璋等人來到了沛縣的農田。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金黃的稻穀在風中搖曳,彷彿一片金色的海洋。朱元璋的心情也隨之愉悅起來,對夏椒的印象也好了不少。
然而,當得知這些稻穀都是農民們交的稅,而實際上交的稅收卻少得可憐時,朱元璋心中對夏椒的怒火瞬間點燃。
他心裡嘀咕:“這麼多的稅都去哪了?看來是被夏椒貪汙了。”
儘管看著豐收的景象和歡笑的村民,朱元璋並沒有深究,但他對夏椒的失望已經溢於言表。他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夏椒看著朱元璋離去的背影,有些不解:“嗯?老爺子怎麼走了?算了,這老頭一向都是讓人捉摸不透。”
沒過多久,一隊官兵突然出現,將夏椒團團圍住。一位隊長走到夏椒面前,冷冷地問道:“你就是沛縣縣令夏椒嗎?”
夏椒點了點頭:“是的,我就是。”
士兵隊長一聲令下:“來人,將他綁起來。”
在場的農民代表都愣住了:“軍爺,請問夏大人犯了什麼罪?”
隊長冷冷地回答:“皇上有旨,捉拿沛縣縣令夏椒。”
在那個悶熱的夏日午後,村民們得知士兵們打算抓走他們敬愛的夏大人。一時間,空氣中瀰漫著緊張和不安。村民們紛紛拿起手邊的工具,有的緊握鋤頭,有的扛起木棍,他們憤怒地圍在夏大人身邊,守護著這位他們心中的英雄。“我看誰敢動夏大人!”他們的聲音中充滿了堅定和決心。
士兵隊長見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傲慢地揚起手中的長劍,“喲呵,難道你們想抗旨嗎?若敢阻攔,你們全部人腦袋都得搬家。”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殘忍和威脅。
面對這樣的威脅,村民們雖然心中畏懼,但仍然沒有退縮。就在這時,夏椒被士兵們強行帶走。
他的離去的背影,讓村民們感到了無盡的悲痛和憤怒。然而,他們深知自己的無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消失在視線之外。
一個村民帶著顫抖的聲音問村長:“咱這就回去了嗎?”
村長代表無奈地搖了搖頭,“不回去還在這裡幹嘛?” 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失望和無助。
隨著時間的流逝,沛縣的事情也逐漸水落石出。朱元璋得知了稅收的問題和徐州的官員們的不法行為,他的臉色越來越陰沉。他用力拍打著桌子,“好啊,不但現在稅收有問題,就連徐州的稅收都有問題,按照收成來看,應該上繳80萬石,實際就交了30萬石,看來大明裡面的蛀蟲真不少啊,真要把徐州所有官員都打入死牢才可以啊”。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憤怒和失望。這些蛀蟲的存在,讓朱元璋深感痛心。他深知,為了維護大明的繁榮和穩定,必須採取嚴厲的措施來清除這些不法之徒。而沛縣的村民們也在這場風暴中受到了不小的震動,他們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黑暗和腐敗,也見證了那些堅守正義和良知的人們所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