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天災,崇禎還要面對魏忠賢亂政造成的財政的鉅額虧空。

而也是的在此時,崇禎二年五月,正式決議撤掉了陝北驛站,咱們驛站兵士,也就是未來的闖王李自成,被最高老闆炒了魷魚。

邊陣拖欠軍餉情況嚴重,而直接的後果,就是崇禎剛即位,就得面臨寧遠兵變等一系列爛攤子。

“崇禎皇帝也真是慘,十六歲就得面對這一大爛攤子,換個現代的,還是個高中的小屁孩吧,整天不是想著校花就是跑網咖。”

“貌似老朱家的人好像都不長命,看面相感覺好像是心腦血管之類的基因問題。”

“明朝亡與萬曆,崇禎接手的時候已經岌岌可危了。給我做皇帝,算了,還是換一個朝代吧,說真這個年代讓我穿越回去,估計也活不過兩集……”

“朱由檢真的沒什麼可黑的,他已經盡力了。本就是趕鴨子上架, 又不是從小當太子培養,職業技能勘定不熟。連一點風寒感冒都還要自我檢討,你沒見朱厚照,天天放飛自我。”

“朱由檢接手的時候,內憂外患,小冰河時期,歷史上有幾個小冰河時期的?真不能怪他,崇禎還算可以了。”

……

彈幕上不僅很少人黑朱由檢,更多的反而是同情他。

他也是不由得感覺內心一熱,卻又覺得酸溜溜。

內憂外患確實十分揪心,他已經有好幾次感覺到心悸而昏倒。

哪怕任用畢自嚴任戶部尚書,推進“核甫賦,督屯田,嚴考成,汰冗卒,”啟用李邦華為兵部侍郎,淘汰京軍虛假冒充者將近四千五百人,京營大米每年用量降了十六萬石。

同時的對薊、遼、登、萊、天津三次裁兵減餉,定總兵數十五萬三千一百八十二員,馬八萬一千六百零三匹,晌銀每年結餘一百二十餘萬兩。

可是他仍然沒有太多辦法,拯救這個危如累卵的帝國。

流寇,饑民,災民,有史雲:“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他上位也真是流年不利,年年災荒。

所以他看到天幕上最後的結局是上吊,一是不足為奇,二是反而覺得鬆了一口氣。

崇禎苦笑道:“不管結局如何,先儘量為百姓解決眼下困難,百姓們實在是過得太苦了……”

……

老朱看在眼裡,心裡也實在不是滋味。

想不到自己打下的江山,最後的子孫是以上吊的方式結束了一生。

究竟是有多憋屈,才會選擇這樣的方式完結生命?

或許他也是覺得無顏再見列祖列宗吧!

他呆呆的看著天幕,一言不發。

最後癱坐在龍椅上,久久不能言語……

……

【衝關一怒為紅顏】

【也不過是個傳言】

【那罵名背了百年】

這三句請讀者大大稍微出一下戲。

聽兩段故事,也是我找到的關於吳三桂的一些史料。

一開始的想法是,吳三桂既然身為明朝守衛邊關的官員,引清兵入關。

那自是罵名。

可為何又說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傳言,又為此揹負罵名百年。

事有蹊蹺。

故事的原委來自李自成進北京,做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讓吳三桂來京覲見,向他投降。

陳圓圓則是“秦淮八豔”之一的歌妓,傾國傾城,能歌善舞,色藝冠絕。

被吳三桂納為小妾。

“衝冠一怒為紅顏”據說是因為吳三桂在前線打仗,守邊關,陳圓圓被留在了北京。

而李自成進京後,他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得知後火冒三丈。

本來準備進京投降的他,轉而把山海關獻給了清軍,使得清軍入關,攻破李自成,進而一發不可收拾,給了滿清入主中原的良機。

世人覺得吳三桂不忠不義,而史官對他的評價也非常低。

理由有三。

一,吳三桂並不效忠明朝,清朝,大順朝任何一方,也就是所謂的牆頭草,二五仔。

二、吳三桂背叛大明後,對明朝皇帝非常殘忍,手段狠辣。

三、吳三桂想自己稱王。

這幾項罪名,首先第二、三點可以排除,背叛大明,對皇帝非常殘忍,實際上咱們可以看到的他直到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他都還在鎮守邊關。

一個邊關將領,若是擁兵自重,想自己稱王也不需要等到皇帝自縊,同樣可以造反起勢,這兩點都沒做。

康熙朝《清聖祖實錄》以及順治朝《清聖祖實錄》,對這段故事有完全不同的記載。

康熙:逆賊吳三桂,北京城失守後帶兵投降。吳父及愛妾被抓,甚至皇帝將其愛妾收入後宮。

順治:李自成奪權建立順治朝,多次派人招安吳三桂,但是吳態度堅決直接領兵折返山海關。

兩種幾乎是截然相反的記錄。

無外乎兩種可能性。

一,吳三桂真的投降,大順史官給他面子,篡改歷史美化吳三桂。

二,吳三桂並沒有投降,但是清朝史官對吳三桂的固有印象就是牆頭草,直接給他頭上扣屎盆子。

有學者在《燕行錄》中發現痕跡。

其中記載了一封清朝安遠靖寇大將軍尚善寫給吳三桂的信。

信中所寫,吳三桂手握重兵卻不能擊退敵軍,而國家已經滅亡,北京已經被李自成佔領,吳三桂已經很忠心了,不用再為亡國而戰了。

此時明朝已經覆滅,尚善以招安口吻勸降,兩人書信無必要作假。

足以證明吳三桂並沒有向李自成投降,甚至反抗到國家滅亡的最後一刻。

而有學者得出結論,獻關降清這一舉動的主導者,並不是吳三桂,而是寧遠監軍童逵行。

《庭聞錄》中記載了吳三桂向清朝借兵這件事。

《庭聞錄》中明確寫出,借兵的計策是童逵行提出的。而這個計謀的實施是薊遼總督王永吉下令所為,而吳三桂僅僅是執行上級命令。

那時的吳三桂,官職不高,人微言輕。

“引狼入室”實質是童逵行好王永吉兩人的商議,先捨棄一部分土地,與清軍擊退農民起義軍的燃眉之急。

怎知這一借就出事了。

這是其中之一的史料。

還有一個疑點,就是當事人陳圓圓,她,究竟去了哪兒?又到底去了哪兒?

是否真的是吳三桂為了她,才引兵進入山海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