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一聲令下,已經積蓄了無限士氣的禁衛軍,立刻像潮水一樣向著崔家軍推進,雙方相距百步,從這個距離開始衝刺,很快就能夠達到身體的最佳狀態,這也是齊鳴專門制定的標準。

從現代醫學來說,人從靜止狀態進入到腎上腺素飆升的狀態,需要加速血液迴圈,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熱身,一般速度的推進,無法將人體的巔峰狀態激發出來,而衝刺百步是最佳的距離,既不會過度損耗體能,又能將人體最佳的狀態激發出來,所以以此為準進行練兵。

隨著衝刺的加快,將士們本身就帶了一種力量,而且趙奢採取的是用刀盾兵在前的策略,以盾牌阻擋敵軍的突刺,長矛兵則放在了後面,以刀盾兵作為掩體,伺機擊殺敵軍。

崔家軍由於長矛兵處在前方,速度自然不會很快,此刻要變陣已經來不及了,由此可見崔家軍的戰法還是沒有掌握到冷兵器作戰的精髓,因為禁衛軍的戰法是領軍衝殺的校尉,擁有戰場指揮權,可以根據戰場形勢,對陣型的構成做出調整。

當然,這樣做的壞處就是有可能造成指揮上的混亂,好在這支禁衛軍從成軍開始就一起訓練,校尉之間有著良好的默契,所以在衝鋒途中變陣,並未出現任何散亂,新陣型在撞上敵軍的瞬間,已經重新構成,有效剋制住了敵軍以長矛兵突進的陣型。

雙方皆為重甲步兵,如同現代的輕型坦克一般,長達數百米的陣線猛烈的對撞在一起,發出無數金屬碰撞的聲音,雙方數萬將士立刻糾纏在了一起,喊殺聲震耳欲聾。

崔家軍的戰力在此刻得到體現,在領軍校尉的口號聲中,前排長矛兵的動作極為一致,手裡的長矛幾乎同一時間刺出,一排長槍捅過來,就是神仙也能出一萬個透明窟窿,此刻個人的勇武在這種協同作戰模式下,得不到任何發揮的空間。

不過禁衛軍也是訓練有素,隨著敵軍刺出長矛的節奏,立刻舉起盾牌格擋,長矛雖然林立,卻無法擊破蔓延不斷的盾牌,長矛即便沉重,也奈何不了純鋼打造的盾牌。

一排排長槍刺殺之後,禁衛軍還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損失,但隨即後面的盾牌兵立刻上前,填補陣線上的空缺,始終保持著一堵鋼鐵城牆擋在同袍的身前。

禁衛軍後隊便是長矛兵,他們將長矛架在了刀盾兵的肩膀上,對準敵軍進行刺殺,敵軍的刀盾兵立刻上前格擋,可是因為本方長矛兵的陣型過於緊密,刀盾兵即便有意保護,也很難做到全方位的防護,禁衛軍的長矛兵一輪刺殺之後,崔家軍前鋒損失的更加慘重。

對於這樣的交換,趙奢是非常滿意的,刀盾兵的犧牲,換取敵軍的長矛兵,很快在兵器上,禁衛軍將會佔據很大優勢,畢竟這種肉搏的戰場,一寸長就是一寸強。

即便全身覆蓋精甲,傷亡還是不可避免,分量很重的長矛,足以刺穿鎧甲,甚至連軍器監用鋼鐵打造的盾牌,在承受多次刺殺之後,都出現了嚴重破損。

一直以來,憑藉著裝備上的優勢,禁衛軍將士作戰幾乎都能夠打出驚世駭俗的交換比,但在裝備對等的情況下,這次出現的傷亡已經非常嚴重,一個照面下來,至少有兩千多刀盾兵倒在了敵軍長矛之下,當然,敵軍的長矛兵損失更加嚴重,至少傷亡了不下三千人。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就是如此,基本上都是一換一的以命搏殺,雙方都紅了眼睛,默默承受著戰友在身邊倒下的痛苦,揮舞手中的兵器,對準對面的敵軍往死裡衝殺,隨後成為別人的獵物,這樣的情況週而復始,在數百米的戰線上,不斷有人倒下,鮮血很快染紅了大地。

在慘烈的白刃戰中,禁衛軍的陣型優勢逐漸體現出來,敵軍的長矛兵越來越少,而禁衛軍的長矛兵則幾乎沒有受到損傷,他們利用兵器更長的優勢,不斷收割敵軍的性命。

原本以為靠著陣型便能夠輕易擊破聯軍,但此刻靈兒已經發現,這支大周軍隊的戰法幾乎如出一轍,只是更加靈活,反而讓崔家軍吃了虧,這樣繼續打下去,怕是要再次兵敗。

靈兒果斷揮舞令旗,鼓聲傳來,這是崔家軍變陣的訊號,通常在兩軍交集的戰場上,已經無暇看旗號,只能透過鼓聲來判斷主將的意圖。

聽到鼓聲之後,崔家軍立刻再次變陣,長矛兵紛紛蹲下,刀盾兵從長矛兵的頭頂上跨過去,像是一把鐵錘般砸進了禁衛軍的戰陣當中,這是要衝散陣型,各自為戰的戰法,這樣就能夠有效避免陣型上被剋制,依靠著單兵素質更強的優勢,便可反敗為勝。

趙奢卻是微微一笑,他的禁衛軍已經演練過無數次新陣法了,巴不得敵軍散亂隊形後進行白刃戰,當即命令鼓手開始敲擊戰鼓,聽到鼓聲的禁衛軍將士,也開始分散開來,不過他們的分散可不是各自為戰,而是齊鳴研究出來的終極陣型,鴛鴦陣。

這鴛鴦陣自然是齊鳴抄襲後世戚繼光的戰法,所謂鴛鴦陣,就是以五人為單位組成戰鬥小組,小組成員為三名刀盾兵,兩名長矛兵,刀盾兵負責保護長矛兵的前方和兩翼,長矛兵負責殺傷敵軍,雖然分散成為戰鬥小組,小組之間還彼此呼應,迅速形成區域性上的人數優勢。

偌大的戰場立刻被分割成為無數塊,每塊小戰場上,都會出現兩組以上的禁衛軍,面對十幾個散兵遊勇的崔家軍。

崔家軍的單兵作戰能力確實很強,但雙拳難敵四手,面對極有組織的禁衛軍圍攻,抵抗幾下之後,立刻就被斬殺當場,隨後戰鬥小組又投入到另外一片戰場。

如果齊鳴在場,他一定會得意的說的:“看到沒有,這才是輕步兵的巔峰,好好學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