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養志原文
養志法靈龜,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彷彿,彷彿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二、原文讀注
原文:
養志法靈龜。
讀注:
養志:培養、涵養心志。
法:效法。
靈龜:古人認為龜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
道藏本注:志者察是非,龜者知吉凶,故曰養志法靈龜。
原文: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
讀注:
養志:之所以要培養心志。
者:助詞,用在主語後面表示停頓,判斷,無實義。
心氣之思不達:是因為心胸瘀氣堵塞,思緒不暢達。
也:語助詞。
原文: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讀注:
有所欲:心胸有所私慾。
志存:
志氣消存。
而思之:心胸被慾望、雜念而佔據。
原文:
志者,欲之使也。
讀注:
志者:那麼意志。
欲之使也:就會受到私慾的驅使。
原文: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
讀注:
欲多:慾望多了。
則心散:心思就會分散。
心散則志衰:心思一分散,志氣就會衰弱。
原文:
志衰則思不達也。
讀注:
志衰:意志衰弱。
則思不達也:則思緒萎靡心胸不暢達。
原文:
故,心氣一,則欲不徨。
讀注:
故:所以。
心氣一:心氣專一了。
則欲不徨:閒空和私慾就不會去分散心氣,否則心氣受到干擾,精神就會恍惚。
徨:大批人馬跟著走。喻指空閒和私慾。
原文:
欲不徨,則志意不衰。
讀注:
欲不徨:慾望不去分散,徨擾心神。
則志意不衰:則意志就不會衰弱。
原文:
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
讀注:
志意不衰:意志不衰退。
則思理達矣:則思緒理順通暢。
矣:助詞,表示肯定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
原文:
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
讀注:
理達:思理通達。
則和通:則心氣平和通暢。
和通:心平氣和通暢。
則亂氣不煩於胸中:則混亂之氣就不會煩於心胸。
原文:
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
讀注:
故:所以。
內以養志:對內要涵養心志。
外以知人:對外要區分、識別好人和壞人。
原文:
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
讀注:
養志:修養心志。
則心通矣:則會使內心通暢。
知人:清楚地瞭解了每個人。
則職分明矣:則可知人善任職責分明。
原文:
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
讀注:
將欲用之於人:想將養志之術用於考察人才。
必先知其養氣志:必須首先知到他是如何修養自身的氣志的。
原文:
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
讀注:
知人:要了解和識別此人。
氣盛衰:
五氣旺盛還是衰弱。
而養其氣志:
而後才可培養他的五氣和心志。
原文:
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讀注:
察:觀察。
其所安:他的志趣愛好心志所在。
以知:可以知道。
其所能:他能幹些什麼事情。
原文: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
讀注:
志不養:心志得不到涵養。
則心氣不固:則心氣不穩固。
原文:
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
讀注:
心氣不固:心氣不穩固。
則思慮不達:則思路不通順暢達。
原文:
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
讀注:
思慮不達:思路不暢達。
則志意不實:則意志空虛不充實。
原文:
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
讀注:
志意不實:思想意志不堅實。
則應對不猛:應對行動不迅猛。
原文:
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
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
讀注:
應對不猛:應對行動不迅猛。
則志失而心氣虛:氣志失衡,失去理智,心氣空虛。
志失而心氣虛:氣志失衡,心氣空虛。
則喪其神矣:則精神渙散不集中。
原文:
神喪則彷彿,彷彿則參會不一。
讀注:
神喪:精神鬆弛喪散。
則彷彿:精神渙散了就會仿彷彿佛恍惚不清。
彷彿則參會不一:彷彿恍惚不清,志心神就不能合一,做事不專一。
原文:
養志之始,務在安已。
讀注:
養志之始:修養氣志的開始。
務在安已:務必使自己的內心安穩平靜。
原文:
已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而威勢不分。
讀注:
己安則志意實堅:首先自己的心要安穩平靜,才能意志實堅。
志意實堅而威勢不分:只有意志堅實了威風和氣勢才不會分散。
原文:
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讀注:
神明常固守:精神爽朗明暢則始終常一穩固護守。
乃能:才能。
分之:震懾對方,分散瓦解他人威勢。
三、讀後感
“養志法靈龜”。培養心志要效法靈龜。
我們的古聖先賢,為什麼用龜甲來占卜吉凶決斷大事呢?因為龜能予知吉凶,能判是非。它千年不死還是長壽吉祥之物呢。
龜大部分時間是縮頭、閉目、靜思、慾望極小,從不攀比它不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它堅忍不拔,持之以恆,聽說它在與兔子的賽跑中。還奪得了冠軍。
明朝文學家解縉,巧用諧音,借用靈龜的沉著應戰,他雖不是冠軍得主者,卻能逆轉形勢轉危為安。
明朝解縉,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倒了金鸞殿上的一隻玉桶,碎成幾片。這是傳國之寶,這還了得。有個大臣去稟報皇帝說:“解縉想造反,把玉桶打碎了一隻。”皇帝大怒,傳解縉上殿,問為何打碎玉桶?解縉應聲回答:“為了萬歲的江山,我打碎了一隻玉桶。”幾個想陷害解縉的大臣跪奏說:“解縉打碎玉桶,明明是想要造反,請萬歲治罪。”解縉也跪奏說:“萬歲,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只有一(桶)江山,哪有二(統)江山?”皇帝一聽,連聲說道:“對呀,只有一統江山,哪有二統江山?打得好!打得好!”
解縉巧用諧音免除了“造反”之罪,是靈龜保護了他。
(三)實意
一、實意原文
實意法螣蛇。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神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侯之也。
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侯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yǒu)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二、原文讀注
原文:
實意法螣蛇。
讀注:
實意:從內心中展示的堅實意圖。
法螣蛇:要效法螣蛇。螣蛇是傳說中的一種能騰雲駕霧的靈蛇。
原文:
實意者,氣之慮也。
讀注:
實意者:真實意圖。
氣之慮也:是從心氣中慎重思慮出來的。
也:語助詞,表示判斷,陳述,解釋。
原文: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
讀注:
心欲:心胸慾望。
安靜:安祥,穩重,平靜。
慮欲:思慮謀略。
深遠:才深層,長遠,周道。
原文:
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
讀注:
心安靜:心情安祥,平靜。
則神策生:則神奇的策略就生成了。
慮深遠:思慮深沉長遠。
則計謀成:則奇謀事成。
原文:
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讀注:
神策生:神奇的策略生成了。
則志不可亂:則心志不會紊亂。
計謀成:計謀成功了。
則功不可間:功業不可離間抹殺。
原文:
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
讀注:
意慮定:意志和思慮安定。
則心遂安:則心就安定了。
心遂安:心安定了。
則所行不錯:行動就不會出現差錯。
原文:
神自得矣,神得則疑。
讀注:
神自得矣:心神自主,充沛有得。
神得則疑:精力就會疑聚一塊不分心,永葆謀略的施實。
原文:
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
讀注:
識氣寄:心氣有惦記著其它雜念而分了心。
奸邪得而倚之:奸邪得到了有依託的地方,干擾你的意圖和部署。
原文:
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
讀注:
詐謀得:被對方奇詐之計謀。
而惑之:而迷惑上當。
言:說話。
無:沒有。
由心矣:違心,說話沒有宗旨,心慌意亂。
原文:
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
讀注:
故:所以。
信心術:堅信靜心之術。
守真:守住真氣。
一而不化:專一而不變化 。
原文:
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
讀注:
待人:等待別人。
意慮:意志和思慮。
之交會:之間的交融、聚會。
聽之:聽候。
候之也:等候事物的變化,詳情的獲知。
原文:
計謀者,存亡之樞機。
讀注:
計謀者:計劃和謀略。
存亡:生死存亡。
之樞機:的樞機。
樞:是門軸。
機:是機關。生死存亡的關鍵因數。
原文:
慮不會則聽不審矣。
讀注:
慮不會:思慮與實意不交會,也即言行不一。
則聽不審矣:則聽取的言論不審慎,不真切。
原文:
侯之不得,計謀失矣。
讀注:
侯:等候。
之:代詞,指所需要的資訊,材料。
不得:不能得到。
計謀失矣:計謀失敗。
原文:
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
讀注:
則意:其誠意。
無所信:不可相信。
虛而無實:空虛而無實在的東西。
原文:
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注:此句陳蒲清譯註嶽麓出版社版本缺失,從鳳凰版本,李克編本上獲取。)
讀注:
故:所以。
計謀之慮:對計謀的考慮。
務在實意:務在充實心意。
實意:充實心意。
必從心術始:必然從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開始。
原文:
無為而求,安靜五臟。
讀注:
無為:沒有人為幹予,順其自然。
而求:而求取。安:是心安。
靜:平靜。
五臟:人的心、肝、脾、肺、腎。
原文:
和通六腑。
讀注:
和:平和。
通:通暢。
六腑:指人的:胃、小腸、大腸、膽、膀胱通暢平和。原文:精神,魂魄,固守不動。
讀注:
精神:魂魄穩固鎮守純真不為外界所動。
魂魄:古人認為是附在肉體上的精神體。
固守:穩固鎮守。
原文:
乃能內視,反聽,定志。
讀注:
乃能:才能。
內視:內在審察自己。
反聽: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去聽。
定志:心志安定。
原文:
思之太虛,待神往來。
讀注:
思之:腦子裡的思慮它已達到。
太虛:毫無雜念的空靈境地。
待神往來:等待神氣的自由往來,天馬行空弛騁無阻。
原文:
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
(注:2011年教育部《鬼谷子》版本是《以觀天地之開閉》)
讀注:
以觀:用以觀察。
天地開闢:天地的開闢。
知萬物所造:知了萬物和天地變化的規律。
原文:
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
讀注:
見:發現。
陰陽之終始:陰陽變化的終結和開始。
原:探討。
人事:管理老百姓的事。
之政理:為政的道理,也即治理國家的道理。
原文:
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yǒu)而見天道。
讀注:
不出戶:不出門戶。
而知天下:就能知道天下的形勢。
不窺牖:不把頭探出窗外。
而見天道:而知天下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原文:
不見而命,不行而至。
讀注:
不見而命:還沒有看到那種事物,便可叫出他的名稱。
不行而至:不用走動而能到達,不等採取行動而事情就已辦成。
原文:
是謂道知。
讀注:
是謂道知:還沒有看到那種事物,便可叫出他的名稱。不用走動而能到達,這就是“所謂的道知”。
原文:
以通神明,應於無方。
讀注:
以通神明:憑藉道知來了解一切,好像與神明溝通。
應於無方:能應對於不管來自何方,何種事務,無所不能。
原文:
而神宿矣。
讀注:
而神宿矣:神便在心中常宿,安穩如泰山。應付無窮而神明永駐。
三、讀後感
“實意法螣蛇”:堅實的意志就要效法具有靈效能騰雲駕霧的螣蛇。
蛇的冬眠,是大自然賜予他能量儲聚。冬眠中隔離外界、閉門靜思,平靜安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金錢搖不動、美女叫不醒,可謂真真切切的“實意”。
人世間的各種失業、落選,改僱,各種厄運危機、還有黎明前的黑暗,也應視為冬眼,冬眠過後你還是一條螣蛇,正是:未曾清平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醉生夢死難成器,拓馬長槍定乾坤。
聽說明朝解縉,這個人個子不怎麼大可聰慧聞名,具有螣蛇般的宏偉志向。有位尚書聞知想試探一下他的本領,便命邀他到府上相見。但卻中門緊閉,讓他從偏門而入。解縉堅不從命,聲言:“正門未開,非迎客之禮!”尚書聞報,便出門對曰:“小大無知嫌路窄”解縉應聲道:“大鵬展翅恨天低”尚書不得不從大門接入客廳,客廳片刻後步入花園,從水池邊跳出一隻綠色蛙,解縉也正身著綠衣,便意指解縉說:“出水蛤蟆穿綠襖。”解縉見尚書老態尤鍾,身穿紅袍,立即反唇相譏:“落湯螃蟹著紅袍。”他們在花園漫步時,看到園中的奇花異草尚書又口出一聯:“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解縉環望花園,隨口對道:“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尚書又抬頭望天說:“天做棋盤星做子,誰人敢下!”解縉則低頭吟道:“地作琵琶路做弦,哪個能彈!”尚書見解縉果有奇才,名不虛傳,便把愛女許配給他。
解縉就憑上面兩句對口聯句而獲得了尚書(當今相似教育局長)的千金,真是給他撿了個大便宜。其便宜來自於學識的功底,平日的勵煉,似冬眠過的螣蛇:“心安靜則神策生”“神策生則志不亂”“觀天地開闢知萬物造化,知陰陽終始,原人事之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即至,是謂道知”。所謂道知就是還未看到那種事物就叫得出它的名字,不用走動就能到達,不等釆取行動事以辦好。“實意法螣蛇”!
————————————————————————————————————————————
嗚嗚嗚,怎麼沒有多少人在看吶꒦ິ^꒦ິ,想要資料!!!!!<( ̄3 ̄)>哼!
求求了,給孩子一點評論吧!!!Ծ ̮ Ծ
∠( ᐛ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