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有幾朵烏雲布在天空上,也許這個天氣會下雨,也許也不會下雨,只是還有著太陽在瘋狂的照耀著,一眼看去有陰涼的地方也有曝曬的地方。
KFC裡,來乘涼的人也多了起來,還有著一些老者。老者都自帶著飲料以及一些都茜布不知名的小吃。他們會坐在椅子上悠閒著看著餐廳裡的其他的人,再看看窗外的風景。在百無聊賴之際,就會開啟手機。
手機傳來了外放的聲音,內容都是批判美國的一些廣播的聲音。這聲音都茜好像在其他地方也聽過。老者倚著桌背,開始打盹起來。
廣播的內容:希望臺灣早日回到祖國懷抱···國人想將臺灣收回···國人對臺灣勢在必得···
都茜聽了一下就沒有再聽了,餐廳裡的空調有些大,背部都開始涼颼颼。窗外的道路,仍然是車流穿梭。而餐廳的人都各自玩著各自的手機,好像誰也不關心誰。我們都有自己獨立的世界吧。
天空變得更暗了,因為暗,道路的綠植顯得比往時不一樣。往時都是在太陽猛烈的照射著,今日的樹木綠得也有些陰沉。
都茜看著窗外出奇,朋友圈裡都是大家出遊集,似乎大家都企圖著能一口吃掉這個夏天。這個夏天的雲,大海,天空,城市,美食。似乎每個人都在旅遊著,尋找自己未曾到過的地方。
都茜看了一下那個在雲南沙溪做旅居的朋友,沙溪因為《去有風的地方》而大火。俗話都說藝術源於社會,高於社會。《去有風的地方》之所以大火,都茜覺得都是拍了大家的內心的一個期待。
其實很多人的歸根結底,仍然不敢放棄安穩,仍然不敢離開舒適區,都茜就是一個。每個人其實都期待自己可以去旅行一陣,3個月是最棒的時間了。
去一個地方,忘卻自己在曾經經歷過的痛苦,經歷過的煩惱。把工作放了一邊,再以工作為天大的時候,轉變為無業的遊民。對於不再去拼搏的自己,而是去散漫的實現自我的意義。
這樣的一種憧憬,滿足絕大多數的社畜生活。大多數人又無法離開現有的狀態,只能從影視作品中獲得一些欣慰。好像自己在劇中看到的,就是自己在經歷的一樣。
都茜覺得旅行沒有辦法治癒自己,也許是自己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旅行的節奏。而在做旅居的朋友,似乎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生活,享受著著這自然裡的光影,對自我的探索,擁有了更深層的意義。
都茜想了想,自己的經歷。不管何時好像都的幹活,不幹活就沒法生存。只要活著就得幹活。活著似乎奴役著都茜。都茜不敢對自己有一絲一毫的放鬆。好像如果放鬆了,自己就會跌進無盡的深淵裡。
都茜不理解自己的這種思維是怎麼形成的,好像自己存活在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幹活。其實對於窮人來說,窮人如何學會享受生活其實都是一項學問。她對於自身的想要的幾乎沒有一個定位。
窮人只有幹活,不斷幹活,阻止自己的胡思亂想。不管的幹活來給自己謀生。窮人很多時候不適應空閒,窮人就像一頭驢被鞭打著不斷的拉著磨轉動著。
都茜覺得自己也是這麼一種思維,這種思維其實很可憐。導致了都茜的自卑以及敵人一等的想法,好像這些固定的的思維,壓抑著都茜,沒法讓自己休息,自己鞭打了自己一直得不斷得工作才能讓自己活下去。
只是行屍走肉得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終於也在一段的時間崩潰了。都茜神經質的認為自己並不應該這麼持續的生活下去,不應該像一頭驢一樣被鞭打著走向人生的終點。
都茜的離職,其實也是一種追求自我生活的一個勇敢的做法。對於窮人來說離開舒適區本來就很難,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活著就不是簡單的。更不談活著以上的精神、味蕾、娛樂方面的享受。
窮人的生活,只有幹活,吃飯,就算是吃飯也是吃的很簡陋的,簡陋得就是能填飽肚子就好,似乎也說不上有味道,擺盤上的美觀。窮人對於一切似乎都隨便慣了。只要能活著人生就好像還有著無限的可能。
都茜總覺得自己這樣固定的思維方式,是從大山裡頭帶出來的。大山裡,沒有勞作,就沒有吃食。不管什麼時候都得勞作,才能有飯食,飯食雖是自己勞作得。但也是粗糙的。沒有什麼富餘可以供自己可以思考人生意義。
雖說人活著就是被食慾奴役著,都茜已經累了。她沒法從工作中獲取自己的存在價值感,簡而言之,雖然勞動了,她還是沒法覺得在這個世界裡活著。
對於活著沒有感覺,就是失去了自己對於生活的觸覺。這是都茜的悲哀。這種悲哀像一個黑洞一樣在無限侵蝕著都茜的思想。
都茜開始了瘋狂,這種瘋狂讓她徹夜的失眠,徹夜的自我懷疑,徹夜的回憶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不公以及委屈。所有所有的痛苦,似乎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都茜的腦子裡復活。
瘋子,那些瘋子,在虛空裡謾罵,在虛空裡了手舞足蹈,顯然他們的腦子也有自帶的敵人。這個敵人可能是假想的,可能是曾經經歷過的。都茜沒法理解那些都過的經歷有些為何會在腦子裡一直的迴轉而沒法消散。
都茜也沒法弄清楚,經歷過的記憶跟自己在熒屏看到的劇情記憶有什麼區別。它們都是在腦子裡迴旋罷了。哪怕是未來,對於未來的幻象也只是在腦子裡作為一個影像罷了。只是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是真實經歷過的還是在熒屏身臨其境的代入自己的片段都是腦子的一個記憶罷了。
都茜一想到這,就會想照找找腦科學方面的書來閱讀。成年人對於閱讀的需求基本就是能解決自己此時困惑的書籍。學以致用才會從裡面發現新鮮感。
都茜的朋友幾乎都勸說都說不要看太多的文學哲學方面的東西,大概都茜沒有一個固體知識基礎,在沉浸他人的傷感文學裡只會是更加的傷感沒有一點的幫助。至於哲學,沒有哲學基礎的人基本都是在在哲學裡面走火入魔。
都茜聽完他們的言論,一邊謝謝他們給的建議,一邊又開始自己看自己喜歡的書,不管是文學還是哲學的,也不管它是什麼學科的。都茜還是覺得自己快樂就好,為何一定要遵從他人的建議呢。
剛開始的都茜為了能在朋友圈裝自己有文化。所以不斷的讀書,當然拉,還會在朋友圈炫耀自己讀了什麼書,以此來標榜自己是上進的。自己的精神生活是在不斷的增長的。以獲取他人對於自己的讚賞。
儘管如此過了很多年,都茜已經不在朋友圈發自己讀的書了。只是日久天長,自己覺得讀書已經不是一個可以炫耀的事情了,大概也許也是曬得過多,已經失去了新鮮感了。這也跟玲姐在她剛出社會時候教她的一樣:想要過哪種生活就裝,裝自己過上那種生活了。只是都茜沒想到裝看書真能讓自己愛上了看書。
當然也有朋友批判都茜:“你看了這麼多,也沒看你能好好的過好你自己的生活。”“你看了這麼久,怎麼還沒有一點的修養?”
諸如此類的,都茜只是覺得他們的偏見,假如讀書是萬能,假如讀書能提供一切社會所需的技能,那麼創新是從哪裡來。每個人都把自己雕琢成一個適應社會的人,以此來得到朋友他人的接納。
都茜覺得自己只是在讀書中打發時間罷了,沒有那種可以從書中可以得來各種技能的功利心。只是社會對於成年人來說,你的犯錯好像並不會那麼的友好。你的犯錯,你的失敗都只是證明你,這自我教育的失敗。以此來否定一切的思維的定式,都茜覺得這種思維很可怕。就像是閻羅王上的生死簿一樣。
人對於人的情感有時候也是那麼的不堪一擊。在對於人生的經驗上也帶進了很多很多的個人偏見。都茜總覺得自己把忌好為人師作為人生座右銘比較好。何以自己的經歷去教導他人呢?這都是一些不自量力的行為罷了。
天氣變得更陰了,猛烈的陽光消失了。烏雲白雲在頭頂的上開孔盤旋。原來大概是這個季節的雲層顯得都是比較低的,而不是雲層因為地方的關係顯得比較低的。只是都茜也忘記了自己在什麼時候開始留意雲了。
只是偶爾看雲,好像就能看到天空的純淨,雲的變化看到了大自然的變化是那麼奇妙。人生就不會拘泥於一些阿貓阿狗的事情上。胸懷就變得更大了,自然就不會生氣了,不會偏激成性。這是都茜喜歡白天得一個原因。也許是簡單的,也許是不簡單。總之看雲就讓都茜覺得很舒服。
餐廳的老者收拾東西離開了,順道帶走了那個巨大的外放廣播聲。都茜覺得人生頓時舒服了不少。這時候來了一年輕的男生。這男生打量了一下坐哪個位置比較好,餐廳裡剩下的都是他的吸鼻涕的聲音。
只見他坐在一角落的位置,背靠這椅子的扶手,頭往後昂著,張大了嘴巴,睡覺。也許他也是一個失眠患者吧。夜裡失眠,白天出來睡,白天出來透氣著睡。
都茜也喜歡在人群裡睡覺,大概在人群裡睡總比自己一個人睡更有安全感一些。那些對於黑夜焦慮的人來說,白天在人群莫不是一巨大的快活之地了。這是都茜喜歡待人群的原因。
喜歡在人群裡孤獨,不喜歡一個人孤獨,喜歡在人群裡周遊,又不喜歡在在人群裡侃侃而談。當然這也是都茜沒有回老家的原因。老家的村裡,安靜。幾乎沒有什麼人。安靜得讓都茜覺得害怕,顯然這種安靜會讓人產生很多幻想。
有些時候的安靜,對於人好像也是一種煎熬。只是有些的時候吵鬧,又是另外的一種煎熬。人總是尋找一個舒適的平衡點讓自己存活子下去,其實這種平衡點對於人來說也是很難去尋找的。
不管何時生活好像就是這樣,尋找一個平衡點然後維持下去,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基點發展自己的愛好以及特長。人生好像都是這樣迴圈著,不斷的迴圈著,直到老去嗎?
人老了也會尋找新的平衡點吧,可見人其實也是一個在不斷尋找平衡點的動物。好比動物也會尋找自己的棲息地一樣。若是不買房子,人也跟動物一樣,尋找不同城市的其棲息的地方。
人對於流浪的自由總有一種渴望的感覺。流浪,意味著自由。從一個城市到另外的一個城市,不管路上遇到了什麼人們會把它當作一種見識。都茜也想著流浪,撇去親人的束縛,一個人去流浪。
沒有了一切的經驗教條的束縛,人生就變得更為自由無比了。也許也用不上一切很多很多之前的顧慮。人就會會變得雲淡風輕一些吧。至少都茜是這麼想得。
天空的雲明亮了一些,等待的太陽的再出現吧。也許今天的太陽都不會出現了。只是人還是有個期待著,就好像期待著自己的人生可以從雲層中發出光來。成為世人的矚目。
好像日子開始恢復了平常,離職了好幾月也慢慢習慣了這一種生活的節奏。只是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自由對於人類來說早已經成為了一種千古的快樂的代名詞吧。
那種對於自由的嚮往,不管歌曲還是影視劇,都帶著這個憧憬主題貫穿一切。人類也無一不是為了這個而瘋狂。為了自由瘋狂有何不可呢。新生代對於自我的追求更能體現特立獨行。
都茜偶爾很慶幸自己生活生活的這個世界,好像所有都在向自己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