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怎麼辦?

虧他們之前還自稱為了國之大事,為了朝廷,為了江山穩固。如今想想,可不尷尬嘛.....

就在朱高熾心中琢磨時,聽到朱高熾最後提起那劉福通在西安府的舉措,一旁的那些官員們也不禁感嘆道:“劉大人高才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為一時高低而困,所圖甚大,實在是手段驚人,我是自愧不如。”

“不過真正讓我感到心驚的是,當我聽到西安府那邊傳來的訊息時,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將那些糧商的糧價徹底逼入絕境,卻忽略了太多因素。而劉大人所為,才是真正的殺招,困而不殺,窮寇不追,讓那些糧商舉步不定,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進退兩難。”

“最終只能任憑劉大人擺佈,既降低了糧價,也保證了糧食原本該有的價值,以及百姓家中糧食和來年糧食收成的價值。”

“不驕不躁,以懷柔之法絕殺此局,唉....後生可畏啊.....”

如今在朱高熾身邊的這些官員,大多都是位極人臣的角色,劉福通這個戶部侍郎,與他們相比還真是一個實打實的後輩。

即便劉福通的年齡也快四十了。

聽著周圍人熱鬧的議論聲,太子朱高熾卻好像突然遊離於眾人之外一般,他在仔細琢磨後,最終將目光看向了人群之中身份舉足輕重,卻一言不發的戶部尚書,夏原吉。

“夏大人,自從來了之後為何一言不發?那劉福通劉大人是你戶部之人,你該是最為熟悉的。”

聽到太子點名,原本不想說話的夏原吉,卻不得不站了出來。

在周圍眾人的注視下,他也是語出驚人道:“諸位,你們可曾想過,如今西安府的糧食儲備是足夠了,可糧價始終維持在原本的行情,豈不是說,該買不起糧食的還買不起?”

顯然,身為戶部尚書,且是朱棣最為信任之人的夏原吉,壓根從一開始就沒琢磨過什麼如何面對皇帝怒火的事情,以他對老皇帝的瞭解,只要他們這些人所做之事本心不變,哪怕做錯了,皇帝也不會真的動怒,更不會重罰,頂多也就是教訓教訓,讓眾人在場面上下不來臺,以全了他皇帝的威嚴。

他滿腦子琢磨的,全都是他手下那位劉大人在西安府的所作所為。

這訊息剛剛傳來,所有人都震驚於最終糧價被穩定的局面。

可他在細細琢磨後,卻總覺得這件事並沒有這麼簡單。

總是感覺這法子有什麼缺失,像是個半成品。

他也是在剛剛聽著眾人議論時,才真正意識到那缺失的東西是什麼。

聽到夏原吉的話,在場眾人皆是臉色一變。

可不是嘛!

之前只想著皇帝動怒的事情了,卻沒想到過此事。

正如夏原吉所言,劉福通在西安府中所為,確實解決了西安府最根本的缺糧問題,同時也穩定住了糧價,回落到合理的價位。

可是,真正還在受饑荒影響的災民,卻依舊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雖然說事情辦到這一步,對大多數人而言,已經算是難能可貴,甚至完全可以即刻回京覆命了。

可那劉福通在西安府中的種種佈局,給人的感覺卻不像是虎頭蛇尾,做到一半就結束的樣子。

其實與夏原吉有相同想法的人還有一個,那就是太子朱高熾。

相比於其他官員們,他身為太子,也就是嘴上怕老頭子責罰。

幾乎所有的心思,其實都放在了賑災之事上,只不過他所考慮的東西太多,受到的影響也最多,所以一時沒有想到太深。

剛剛也是偶然發覺那夏原吉心思遊離,所以才出口一問。

卻不曾想,這一問,還真問出了東西。

忽然間,朱高熾彷彿想起什麼重要的事情,轉身便來到了一旁的主桌上,將西安府呈報上來的摺子又找了出來。

看著上面清楚寫著的‘撤除粥棚’,朱高熾瞬間明白了。

朱高熾眼眸中閃爍精光的同時,也是將手中的摺子交到了夏原吉的手上:“夏大人,你們戶部這位侍郎,所圖不小啊!”

夏原吉接過朱高熾手中的摺子,仔細來回的翻看了三遍,也終於在字裡行間,找到了關鍵所在。

撤除粥棚!

如今西安府內糧食儲備充足,若劉福通只想按照常規法子賑災,必然會趁機以低價購入糧食,用於賑災之用。

而賑災的方式,也必然是設立粥棚,為那些吃不上飯的災民提供口糧。

可現在劉福通主動撤除粥棚,這其中意思,不言而喻.....

他並不準備用朝廷的力量來解決這一次的糧荒!

之前在引天下糧商入陝時,他便沒有調動朝廷的一兵一卒,也沒有用到國庫的一分一毫。

如今看來,他依舊想以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那城內外幾十萬災民的口糧問題。

這可跟引糧入陝完全不同。

一個只是讓天下的糧食往西安府運,另外一個,確實要幾十萬人吃上飯!

這偌大的大明朝廷每日是在做什麼,做的一切不還是為了讓天下百姓吃上飯?

別說是大明朝了,就是任何一個王朝,這個問題都是主旋律。

但史書可鑑,這個問題的難度,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成的。

否則這天下又怎麼會出現那麼多覆滅的王朝,難不成真是什麼紫微星動之類的鬼話嘛?

說到底,歷朝歷代後期的叛亂造反,幾乎都是由一個原因造成的,那就是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並且百姓的日子到了水深火熱的程度,所以為了活命,不得不反。

可如今,那劉福通竟然是想透過自己個人的手段,成功解決這一問題。

旁人聽起來或許無所謂,可身為太子的朱高熾和戶部侍郎的夏原吉聽起來,卻覺得實在太過狂妄和冒失。

就像那句話說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倘若此事真叫那劉福通給辦成了,又何止是一句青雲直上可以囊括的。

這是要史書單開,位列文廟的。

但志向雖然遠大,可無論是朱高熾還是夏原吉,都不認為他能成功。

這實在是太兒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