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時期,狩獵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生產逐漸降低,人們更多的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農業生產上,而農業的命脈是水利。看到江河氾濫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舜要下面推薦治水能人,下面給舜推薦了鯀。鯀和舜一樣追根溯源也是皇帝的後裔,但同為被舉薦,鯀和舜被舉薦時的身份還是有區別的,舜被舉薦時是平民,鯀被推薦時是舜手下的一個大臣。對於鯀,舜還是有一些瞭解的,感覺鯀治水不行,但下面舉薦鯀的意志很解決。於是舜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讓鯀前去治水。

鯀治水採用了圍堵的方法,這裡壘個捻,那裡加個壩,一個心思想把氾濫的河水趕到別處去。經過幾年,鯀治水成效不大,舜一怒之下,把鯀流放到了邊地。流放鯀之後,舜再次徵求手下治水人選,下面噤若寒蟬。不料正在大家冷場尷尬之時,鯀的兒子禹毛遂自薦站了出來,說他可以領著大家治水。舜當場詢問禹治水方略,禹對華夏江河湖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如何治理侃侃而談,一下子就征服了舜。於是,禹被舜任命為治水大吏,接著完成他父親未竟的事業。

禹一鳴驚人並非偶然。禹在之前就一直跟著父親鯀治水,給父親也提出過治水建議,但鯀固執根本不聽。禹接替父親治水放棄了父親那一套,轉而採用疏導的方法,把小的河流疏導到湖泊或者大江大河,大的河流疏導到東面的大海。經過幾年治理,華夏大地基本上擺脫了水患,人們可以安心進行農業生產了。禹治水有功,再加上其他一些方面的優異表現,舜把禹舉薦給上天,讓禹做了天子。舜死後,禹一樣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來繼承,可各個部落認同禹,不認同舜的兒子,於是禹正式繼承了舜的帝位,立國號夏後。

禹治水很辛苦,足跡遍佈當時華夏大地的南北東西,現在世上還流傳著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與禹的敬業精神相比,我們現代人還真有點望塵莫及,禹的敬業精神仍值得我們今天的每個人好好學習。

禹在暮年感到時日不多把一個叫益的後生舉薦給上天讓益做天子,益因為跟隨禹的時間不長,沒有什麼特殊表現,眾部落並不認可他。等禹死後益依照舜、禹的樣子把帝位讓給禹的兒子啟時,由於啟比較優秀,各個部落順水推舟接受了啟。自此,以後帝位傳遞就變成了父傳子,子傳孫,或者哥傳弟的世襲制。世襲制的出現標誌著我國的原始社會進入到了奴隸社會,我華夏民族也由此開始了歷史程序的新紀元,這個新紀元就是夏朝。

與原始社會的五代帝王皇帝、堯舜、帝嚳、顓頊相比,夏朝的帝王除了開始的禹和啟比較出色外,後來者大多比較平庸,但基本上也能說過去,於是乎夏朝江山就這樣一代傳一代,一直傳到一個叫孔甲的昏君手裡。孔甲崇信鬼神,好淫失德,各個部落紛紛背叛了他。孔甲死後,夏朝江山有名無實又傳了幾代,傳到夏桀手裡。桀在中國歷史上的名聲要遠比前面的那位孔甲大得多,估計每個讀者都聽說過桀。

桀和夏朝後面商朝的亡國之君紂常常被後世的人們放在一塊相提並論,兩者都以殘暴出名。夏桀繼位後,看到眾部落和自己離心離德不聽從自己,想的不是修德,給天下蒼生布施福利,而是想用武力迫使天下蒼生屈服。桀亂殺亂伐胡作非為了一段時間,看鎮不住局勢,夏桀採用欺騙手段把勢力比較雄厚的商地部落首領湯招進京城,想讓湯替他收拾殘局。湯來到京城看到上當,和桀虛與委蛇了一段時間,假裝答應桀,以回去搬兵為藉口離開了京師。湯離開京師,回到自己部落,修行德業,佈施仁義,諸部落紛紛歸附。湯養精蓄銳幾年,看時機成熟,大舉伐桀。結果桀一敗塗地,最後被湯流放邊地而死。

湯滅夏後,祭天地,改曆法,變物色,商(殷)朝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