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晉文公伐衛
君臣那點事別樣的史記 侯秋水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話說成得臣接替子文為令尹之後,不日楚成王拜成得臣為將,糾集鄭、陳、蔡、許四國之兵,一同伐宋。宋成公得知五國之兵來犯,想及父親宋襄公有恩於晉文公,急忙派公孫固前往晉國,向晉文公求援。晉文公接到宋國求援,立召群臣商議。先軫上諫道:“自齊桓公去世後,鄭、曹、陳、許等國迫於楚國淫威都投靠楚國。現今正好可借宋國求助,與楚國較量一番。只要我們能夠在這次較量中戰勝楚國,則君上霸業一舉成矣。”晉侯繼問何以解宋國之困。狐偃說道:“曹國追隨楚國已久,楚國最近與衛國結為婚姻,這兩國在君上流亡期間,都對君上無禮。如果興兵討伐曹、衛,則楚國必移兵相救。如此,則宋困自解。”對狐偃說的,晉侯深以為然,遂把謀劃告訴公孫固,要其回國告訴宋侯堅守待援。
待公孫固離去,晉侯感覺對抗楚國現有兵力不夠,在晉國原有二軍的基礎上,又增加一軍。至此晉國軍隊擴充為上、中、下三軍。其中上軍由狐偃掌控,狐毛作為參謀輔佐狐偃;中軍由郤縠掌控,郤臻作為參謀輔佐郤縠。晉侯要趙衰統帥下軍,趙衰推辭道:“論謹慎我不如欒枝,論智謀我不如先軫,論多聞我不如胥臣。”晉侯遂命欒枝統帥下軍,先軫作為參謀輔佐他,趙衰則改為大司馬。至於晉侯手下另外兩員大將荀林父、魏犨和晉侯戰時同車,其中荀林父給晉侯駕車,魏犨為車右負責晉侯安全。
三軍將帥選定,晉侯舉兵欲討伐衛、曹,向郤縠問計。郤縠道:“君上流亡過境曹國,曹侯無禮於君上,世人皆知。君上可以以當初曹侯無禮於君為藉口向衛國借路討伐曹國。衛國、曹國都與楚國交好,當下方睦,必然不肯借路。這樣我兵出衛國也就有了藉口。等拿下衛國,再討伐曹國也就水到渠成了。”晉侯聽罷郤縠之計,遂派使節前往衛國請求借路伐曹。此時,衛文公已死,衛成公當政。得到晉國請求,衛侯召叢集臣商議,大夫元咺進諫道:“說起無禮晉侯,當初晉侯過境我國,我們也沒有善待人家。所以今日晉國借道一定要答應人家,否則晉國必先期曹國討伐我國。”衛侯道:“寡人與曹一同交好楚國,借路給晉國伐曹一定會得罪楚國,而借路給晉國未必就一定能交歡晉國。如果兩者都指望不上,那我們還依仗誰呢?”遂拒絕了晉國借路請求。看衛國果然不肯借路,晉侯統率大軍向南渡過黃河,做出迂迴衛國討伐曹國的樣子。衛侯看到晉軍迂迴衛國東進,還真以為晉國放過了自已,心中暗暗自喜。孰料晉國大軍走到衛國五鹿南側,突然殺入衛國境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五鹿。時晉軍統帥郤縠突然染病,危在旦夕,晉侯聽聞趕緊來探視郤縠。郤縠道:“臣鄙陋無知,不期被君上抬舉為三軍統帥。本欲效犬馬之勞,報君上知遇之恩,奈天不遂人願,大限將至。臣臨終有一言上獻君上,今楚、晉爭霸,需要結交秦、齊,秦今方勝,齊遂勢衰,但仍是一個大國。只要有秦、齊相助,這次一定能戰勝楚國。如此君上霸業也就成了。”郤縠言畢而薨。晉侯傷心不已。因在攻取五鹿的過程中,先軫表現突出,被任命為三軍總指揮兼中軍主帥,晉下軍則用胥臣補了先軫的缺。 三軍將帥調整完畢,晉侯即派使節前去齊、秦通好。齊國因陽穀之地與楚國結下仇怨,齊昭公正欲與晉國聯合,共同抗楚,故得到晉侯投來的橄欖枝,即起身前來衛國與晉侯相會。
再說衛侯聞晉軍侵佔五鹿,急忙派大夫寧俞前去向晉侯乞和,晉侯以為其乞和是迫於形勢,並非真心,拒絕了其求和請求,並揚言不日將踏平楚丘(衛都)。寧俞回報衛侯此去結果,要晉侯出城躲避一下,說這樣晉侯或許就不會再進攻楚丘,然後再去向晉侯乞和,晉侯可能會準和。衛侯嘆道:“先君無禮晉亡公子,今我又拒絕借路給晉國,才導致眼下這種局面,就是愛卿不說,我還有何面目居於中國。”遂把朝政交予大夫元咺和弟弟叔武料理,自已則離開楚丘到襄牛躲避,同時派人大夫孫炎急速前往宋國向楚王求救。
晉侯大軍佔領衛地五鹿,不準衛侯請和,欲趁勢進擊楚丘,滅掉衛國。先軫諫道:“我們本是為解救宋國而來,宋國還沒得到解救,先滅掉一個國家,勢必不會得到諸侯擁護。何況衛侯膽裂已逃出衛都,對我軍不再構成威脅,不如就此討伐曹國。等楚軍來救衛國,我軍已經在曹國了。”晉侯感覺先軫說的在理,遂移兵討伐曹國。
得知晉軍來犯,曹共公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僖負羈進諫道:“晉君此來,只不過為了報負我們當初無禮於人家。晉軍勢大,抗爭也無益。臣願意奉使前去說和晉侯,以脫我國百姓之難。”僖負羈話音剛落,大夫王朗進諫道:“當年晉侯流亡過境我國,君上得罪晉侯,晉侯對君上恨之切切,僖負羈此次前去肯定談不攏,不去也罷。不過臣倒有一計,可退晉兵。”那曹侯也知道自已昔日對晉侯做的有些過分,諒晉侯不會原諒自已,忙問何計。欲知王郎說出何計,且看後面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