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晉文公誅殺呂飴甥、郤苪之後,為鞏固其政權,大賞群臣,不想遺漏了介子推。文公念介子推有大功於己,前往綿山尋找介子推,結果一連幾日尋子推不得,文公大怒,放火燒山,妄想把子推母子逼出來。最終子推非但沒有被逼出來,反而被活活燒死了大山之中。此種結局對晉文公打擊可想而知,以致文公好多天都悶悶不樂,甚至一度產生放棄君位,歸隱山林的想法。好在文公身旁有趙衰、狐偃、狐毛等一幫賢臣在旁邊開導,文公這才慢慢從鬱悶中解脫出來。而晉國朝臣看文公如此重情重義,更加敬重文公,工作起來自然更加賣力,一時晉國大治。可那天子麾下有八百路諸侯,晉國安定了,並不意味著其他諸侯同樣安定,這不這天晉侯上朝來,還沒過半個小時,有周王使節來報,求晉侯出兵幫助其平亂復位。要問周天子那邊又發生了何事,需從鄭國說起。

鄭國自從鄭莊公去世以後,基本上就淪為二流國家,要麼事齊,要麼事楚。但周天子麾下有數百諸侯,除了一流、二流國家,還有大量的三流、四流國家。這些國家由於勢微,對歷史程序影響甚小,史書鮮有提及,即使提及,也是了了數語,一筆帶過。就在鄭國北邊,鄭、衛之間有一三流國家,也可能是四流國家,名曰滑國,早些年一直依附鄭國。但到了鄭文公時,滑國國君與衛國國君衛文公意氣相投,開始交好衛國。鄭文公氣不憤,調派人馬大舉入侵滑國。滑國國君看鄭國入侵,趕緊向鄭國示好,說他從今以後一定和衛國斷絕來往。可等鄭軍撤回,滑國國君立馬又轉向衛國一邊。不得已,鄭侯再次發兵滑國,這次無論滑國這邊怎麼花言巧語,鄭侯一概不聽,發誓不滅掉滑國,誓不收兵。衛侯衛文公有心救援滑國,可又擔心衛軍打不過鄭軍,於是向周襄王求救,欲讓周襄王從中說和鄭侯使其退兵。周襄王得到衛侯求助,自以為自己是天下共主,量鄭侯會給自己個面子,於是派大夫遊孫伯、伯服前往鄭國,為滑國求情。可鄭侯自以為自己和衛國旗鼓相當,認為周王厚彼薄己,等遊孫伯、伯服一入鄭國,便把二人扣押了起來。遊孫伯、伯服被拘,手下小嘍囉逃回告之周王,周王勃然大怒,問計於群臣,如何處置鄭侯。大夫頹叔、伯服建議藉助翟兵討伐鄭國。大夫富辰說翟是狄戎之邦,不席教化,向翟借兵,害遠大於利。此時,周王一心想的是如何懲治鄭侯,料僅靠王師力量敵不過鄭軍,遂不聽大夫富辰之言,令頹叔、桃子火速向翟國求援。翟君接到求助,沒有推辭,即起大軍來犯鄭國。鄭侯知道翟軍英勇善戰,不等和翟軍交手,便把軍隊主動從滑國撤出。

鄭軍撤離滑國,周王大悅。恰逢此時王后病故,周王聽說翟國國君有一女名曰叔槐長得甚美,便想娶過來,立為皇后。富辰再次進諫涗不可。王問其故。富辰答瞿有功又兼婚姻,容易讓瞿君產生妄念。一來周王是好色之徒,二來周王也想以此答謝翟君之功,故不聽富辰之言,徑娶翟女叔槐過來,立為皇后,主政內宮。而那叔槐等周王一見,果然如傳說中的那樣,貌美非常,加上年少,自是令周王喜歡非常,認為此舉乃是自己一生中做出的最為正確的決定。

且說那叔槐生在北國,專好騎馬射箭,全無拘束,和假小子一樣,整日不著家,願意在外面待多長時間就多長時間。現在嫁給周王,深居內宮,數月不出,令其好生煩悶。後聽說中原君王有圍獵一說,這日便向周王提出野外狩獵。那叔槐自來到周王身邊,周王對其可謂是走路怕跌著,吃飯怕噎著,含在嘴裡怕化了,日日怕其不開心,自然對今日叔槐提出的要求滿口答應。不多日,待準備就緒,周王便帶領叔槐前往北邙山狩獵。

來到北邙山,翟女雖說在北國野慣了,但來到中國,自己作為女流,也不敢太過放肆,親自上馬狩獵,無奈只得和周王老老實實坐在一塊看別人狩獵。行獵一時,周王感到無趣,欲取悅翟女,釋出一道命令,以日中為期,看到時誰獲獵最多,獲獵最多者到時有重賞。一時,各色人員奮勇爭先,逐兔伐狐,無不力求得到頭功。待日中期到,大家清點所獲,一位壯士所獲最多。看這壯士,三十歲上下,二目有神,儀表堂堂,實乃男人中數一數二的人物。你道這這壯士是誰。這壯士不是別人,正是周王的庶弟太叔帶也。有人或許會問,那太叔帶不是爭位失敗,逃到齊國去了嗎?是的,當日太叔帶謀反不成,的確跟著齊桓公去了齊國。但人長著兩條腿,既然能去,當然還能回來。太叔帶後來正是在他母親的一再請求下,方又回到了周都洛邑。非但如此,叔帶回來之後,周王還加封人家為甘公。周襄王對叔帶可謂恩至義盡矣。但施恩就一定能得到好報嗎?未必。此後,太叔帶所做所為便說明了這一點。至於此後太叔帶又做出哪些對不起周王的事來。待看後面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