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晉文公誅殺呂、郤之後,為籠絡人心,進一步鞏固自己政權,對群臣按照自己在復國過程中所立功勞大加封賞。具體分法是,跟隨自己逃亡的為一等功;逃亡復國過程中暗中和自己勾聯圖謀顛覆惠公、懷公政權的為二等功;最後投誠迎接自己回國的為三等功。而對於這三類人員,按照其立功大小、表現如何,也有輕重之分。一等功中,以趙衰、狐偃為最,其他狐毛、胥臣、魏犨等。二等功中以欒枝、郃溱為最。三等功中以郤步揚、韓簡為最。至於封賞之物,不外乎金銀珠寶,華衣玉食土地等。就在這一番熱熱鬧鬧中,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高興,其中魏犨對自己在胥臣之後就深為不滿,有心向晉侯討說法,最終忍了忍沒有出口。還有在逃亡途中馬前馬鞍後一路待奉晉侯的壺叔對自己的賞賜也非常不滿。不過壺叔猶豫了再猶豫,最終沒忍住,直接向晉侯討要說法,問自己一路馬前鞍後待奉晉侯,甚是辛苦,何以自己列在從亡臣中最後。晉侯對道:“給我解惑去疑,使我明白義理教我如何做人的人受上賞;給我出謀劃策使我不受諸侯汙辱的人受中賞;手持刀槍劍戟,冒著生命危險護衛我安全的人受下賞;至於待奉我屹喝馬前馬鞍伺侯我,任何人都可以辦到,故受下下賞。試問你認為自己該屬於這四種賞賜中的哪一賞。”壺叔聽罷面紅耳赤,方不再深究。

且說晉侯對群臣大加封賞一番,怕有遺漏和不公,在封賞完畢後,又發一告示,說發現遺漏或者認為封賞不公的可向朝廷告發。那壺叔也正是看了這樣一則告示才去質問晉侯的。至於其他諸臣有認為於自己賞賜有失公允的,又感覺偏頗不是那麼大,忍忍也就過去了,畢竟誰也不願意去晉侯那裡給自己惹麻煩。魏犨就屬於這種情況。

告示貼出幾天後,看除了壺叔前來討要說法外,再無其他人來,晉侯以為封賞這事就這麼過去了。不料這天吃罷早飯,晉侯正準備上朝,近侍匆匆進來,說今天早晨巡視人員發現宮門上貼著一封張帖,感覺事大,特把張帖揭下來,送於他。晉侯把那張帖側眼看了一遍,大驚失色,你道那張帖上寫著什麼,張帖書曰:

有一蛟龍,失其所,流亡天涯,眾蛇跟之。某天食物消耗殆盡,一蛇割其股食蛟龍。今蛟龍返歸故土,眾蛇皆得穴安居,唯有割股之蛇無穴可居,還缺衣乏食。

列位看官看過前面章節的話,即明白張帖中無穴可居之蛇指的是介子推。而那介子推何以沒有受封,又何以不像壺叔那樣前來向晉侯討要說法,且看下面道來。

原來介子推隨從重耳回國後,看到昔日那些重耳隨從急於邀功請賞,心中甚是不屑,在上了幾次朝之後,就託病在家,不再上朝,以織蓆為業,日夜侍奉老母,過起自己的平民生活來。等到晉侯大會群臣,進行封賞,因為多日沒有見到介子推,加上晉侯每日事務繁忙,競把介子推漏掉了。介子推的鄰居張武,知道介子推有功於晉侯,等後來看到晉侯沒有封賞介子推,甚為介子推不平,要介子推前去向晉侯討涗法。介子推道:“獻公有九個兒子,重耳最賢,而晉惠公、晉懷公又失道無德,重耳上位為君乃形勢使然,諸臣卻把重耳回國為君歸為自己的功勞,我深以為恥。我寧可終身織蓆,也不再與這些人為伍。”鄰居張武看子推不肯向晉侯討要說法,雖然佩服介子推為人,但總覺得不賞賜介子推晉侯做的不對,乃夜裡書寫一帖,張貼在了宮門上,這張帖也就是前面所述晉侯看到的那張帖。

且說晉侯看完張帖,心跳頓然加速,大驚道:“這百分之百是介子推埋怨寡人。當初過衛乏食,介子推割股解寡人之飢。每當思之,痛於骨髓。今寡人大賞功臣,竟然把子推給忘了,實在是不應該啊!慚愧,慚愧。”遂派人前來召喚介子推。而介子推聽說朝門張帖之事,料定是鄰居張武為自己鳴不平,怕晉侯來找自己,和母親鋪蓋一卷,逃之夭夭了。

找不到介子推,晉侯不甘心,把其鄰居全部羈押起來,詢問介子推下落。鄰居張武這時站出來說那張帖是他所寫,而非子推所寫。晉侯進而問他可知介子推去往何處。張武說介子推日常不止一次誇讚綿山風景秀麗,並吐露過去綿山隱居願望,他想介子推極有可能去綿山了。

聽罷介子推所述,晉侯即令張武為嚮導,帶領幾個侍從親往綿山尋找介子推。等晉侯一行到達綿山,看那綿山,果然是個好去處。只見峰巒疊嶂,溪水潺潺,綠樹陰陰,置身其中,飄飄然然有羽化昇仙之感,果然是個隱居的好去處。只是這綿山,景美是美,可山溝縱橫,又哪裡去尋找介子推。秦君他們在綿山裡轉悠半夭,尋不到子推,問了幾個農夫,其中一個說他幾日前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位老婦在山下溪水旁飲水,後登山而去。晉侯趕緊詢問農夫所見漢子相貌,農夫描述和子推相貌一致。晉侯料定子推就在綿山中,可找不到人家,也於事無補。

念介子推於己功高,晉侯不肯離去,又在綿山中尋了介子推幾天。看還是找不到子推,晉侯上了火,對手下說道;“子推怨恨寡人就那麼深嗎?我聽說子推很孝順,如果放火燒山,子推必然帶著他母親出來。”時魏犨跟著晉侯在旁,怒道:“昔日跟隨公子的人都有功勞,唯獨子推隱身要挾君上,待會兒燒山等他出來,我一定要羞辱他一番。”看無人提出異議,晉侯遂命軍士山前山後四處放火。此時,風突然暴起。一時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剎時整個綿山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而那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眼看整個綿山被燒一空,又哪裡看到介子推揹著母親出來。

待整個綿山無樹可燒,無草可燃,成為一片焦土。晉侯他們上得山來,他們多麼希望介子推不在此山中,可事實是,介子推和他母親互擁死在一棵枯柳之下。看此情景,晉侯潸然淚下。道:“是我害了子推,是我害了子推呀。”

為表介子推之忠及自己悔意,事後晉侯把綿山之名改名為介子山,並命令全國上下在火燒綿山的這一天禁止舉火,以表示對介子推的追念。據傳我國的寒食節,即清明節前一兩天,晉侯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