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晉侯怒誅慶鄭
君臣那點事別樣的史記 侯秋水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話說晉侯夷吾被囚於靈臺山,思前慮後自以為必死,故每日唉聲嘆氣。這日吃罷早飯,晉侯正欲像往常一樣,去庭外散步,不期秦公孫枝帶領幾個侍衛來訪。看到擒獲自己的公孫枝,晉侯以為自己大限已到,渾身寒顫不止。不料公孫枝來到近前,施禮便拜,言道:“兩國交兵,各為其主,昔日冒犯之罪,望君侯諒解。”晉侯慌忙答禮道:“寡人鄙陋,冒犯貴國,今日思之,悔之莫及,萬望貴國原諒。”公孫枝道:“敝國群臣聽聞君侯被擄,無不歡欣鼓舞,想君侯這次必死無異。寡君念在夫人求情的份上,不想傷害秦、晉二國姻親之好。只要貴國肯把河西五城如約割給我們,另派太子圉為質,那麼君侯你就可以回去了。”
晉侯聽罷公孫枝一番言語,鬱悶多日的心情一掃而光,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公孫枝,即派一同被俘的大夫郤乞回國,吩咐郤芮辦理隔城相關事宜。那郤苪對這次秦、鄭爭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今晉戰敗鄭侯被俘,郤芮自不敢再弄奸取猾,馬不停蹄來到秦國將五城地圖及錢穀人口上獻給秦國,以換取鄭侯回國。
穆公看晉太子圉沒到,問郤何故。郤芮說現在晉國國內局勢不穩,太子暫留國內是為了穩定局勢,一旦晉侯離開秦國,太子圉馬上就來秦國為質。穆公進而問晉國內局勢為何不穩。郤答道,晉部分大臣知罪感恩秦國,部分大臣不知罪欲報仇秦國,以雪此恥,故晉國國內局勢不穩。
穆公原想自己放歸晉侯,晉國國內一定會對自己感恩戴德,沒想到晉國國內局勢竟這麼複雜。於是又問晉國內對晉侯回來持什麼態度。郤苪道,以前與晉侯關係親近的大臣希望晉侯回來,以前與晉侯關係疏遠的大臣希望立太子圉為君,就此拒晉侯於國外。穆公進而問郤芮他認為自己會不會放晉侯回去。郤芮道:“秦、鄭交兵,秦大敗我軍,俘獲我主,名聞諸侯,威已立矣。如再放歸我主,則可顯示君上仁慈大度。正所謂恩威並施,我料君上一定放歸我主。”穆公嘆道:“”卿所論與吾不謀而合,我知道丕鄭夫謀事不成的原因了。”遂派人和郤苪一塊交割河西五城,另派公孫枝護送晉侯回國。
且說秦、鄭交兵,慶鄭見鄭侯陷於泥淖之中不救導致晉侯被俘,他自己反而無傷逃回晉都。聽聞晉侯迴歸,有人怕晉侯治其罪,勸其逃走。慶鄭自以為沒罪,不肯逃走。
晉侯雖然兵敗辱國,但既然活著回國,仍是國家元首。故待晉侯回到晉國,太子圉早率領狐突、慶鄭等一班朝臣迎晉侯於晉都郊外。晉侯下得車來與迎接的晉朝臣寒喧,看見慶鄭,勃然變色,怒斥道:“你膽子倒不小,竟還有臉敢見寡人,快給我拿下。”慶鄭大呼無罪。晉侯道:“在泥淖中假如讓我坐在你的車上,我何以被俘,怎敢言你無罪。”慶鄭道:“臣一開始就說與秦不可戰,與秦不戰,何以被俘。開戰之日,我讓君上換乘車騎,君上不聽。假設君上換乘車騎,乘車又何以陷入泥淖之中拉不出來。我不讓君上坐我的車,是秦軍將至,我的馬又跑不快,擔心君上被俘。我一片忠心,天地共鑑,怎麼能說我有罪暱!”晉侯被駁得面紅耳赤,啞口無言不能答。晉侯正尷尬之際,忽一人大聲喝道:“汝分明對晉侯懷有私怨,故見危不救,汝有三死罪,還敢狡辯乎?”眾人回頭看時,你道此人是誰,此人正是韓簡。慶鄭問他有哪三死罪。韓簡言道:“君陷在泥沼之中情急呼汝,汝不顧,一死罪。我眼看就要擒獲秦君,因為你呼喊救君,才讓秦君逃脫,二死罪。晉軍將帥戰死的戰死,負傷的負傷,被俘的被俘,汝不力戰全身而退,三死罪。”慶鄭道:“沒有負傷回到晉都的又非我一人,難道他們都有罪嗎?”韓簡道:“追究就有罪,不追究則無罪。”大夫家僕徒道:“看在慶鄭進過忠言的份上,不妨讓慶鄭戴罪立功,以報韓原之恥。”韓簡道:“國家之所以強盛,是有法必行。有法不行,犯罪不誅,法律豈不成了擺設,今不誅鄭,晉國以後就別想再用兵了。”晉侯遂令甲士速斬慶鄭。
列位看及此,或許會問,那韓簡為何一定要置慶鄭於死地。原來當初秦、晉大戰,韓簡率軍圍住穆公,眼看要將穆公擒獲。被慶鄭呼去搭救晉侯,才跑脫了穆公,而晉侯又沒有救出,故韓簡對慶鄭懷恨在心,才上演了今日一幕。後世有論慶鄭當死,有論慶鄭不當死。至於慶鄭泥沼中遇到晉侯當時到底怎麼想的,是不是對晉侯懷有私恨,只有慶鄭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