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老師講歷史很推崇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實際上中華歷史上真正實行禪讓制的就是由舜傳給堯及堯傳給禹,其餘的要麼父傳子,要麼父傳弟。當然後來的人們偶爾也效仿舜堯搞禪讓制,比如西漢末年的王莽、三國時的曹丕,但眾所周知那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純屬篡奪江山,篡奪皇家帝業。

兒子親還是弟弟親,今天的人們毫無疑問會回答兒子親;垂死之人臨終遺產留給誰,今天的人們無疑會把遺產留給自己的子女,而不是兄弟姐妹。從這一點來說,古時的皇帝老兒把皇位傳給兒子無可厚非。

或許是受原始社會家族觀念的影響,或許是受舜禹禪讓的影響,或者說是民智未開,在夏、商,帝業的傳遞卻一直在兄弟和父子之間搖擺。到了這位當朝,臨終他可能把帝位傳給弟弟,原因很可能是認為弟弟能幹,或者是兒子太小,怕支撐不住局面;換了另一位當朝,他可能把帝位傳給兒子,原因可能是認為兒子比弟弟離自己更近一些,也可能是他認為自己幾個弟弟都比較窩囊。

總之,那時帝位傳遞並沒有條條框框,完全隨心所欲,我願意傳給誰就傳給誰。當然,這裡面肯定少不了各種勢力的勾心鬥角,只不過這種勾心鬥角越往後爭鬥越激烈越血腥,等到商朝之後的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勾心鬥角不僅在兄弟叔伯父子之間展開,手下的那些大臣也參加進來,於是出現了令孔子非常痛心的殺個國君如宰頭豬殺頭羊的局面。

孔子為此痛心疾首,又是著書又是立說又是遊走,想把君君臣臣的局面固定下來,也就是君永遠是君,臣永遠是臣,也不管這君如何混蛋如何弱智,做臣的你就得永遠服從君,永遠忠於君,孔子《論語》、《春秋》裡面宣揚的主要就是這一套。孔子的用心很好,意思是結束社會的混亂狀態,讓大眾過上穩定的社會,可當時諸侯國混戰,都想吃掉對方,孔子的學說自然沒有多大市場。

等秦始皇統天下為一,因為自己是靠發家興國,所以也沒把孔子的學說當回事,直到漢武帝,統治者終於認識到孔子學說的價值,於是才有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以後,無論誰坐江山,漢族也好,外族也罷,都把儒家學說放在第一位,這也是自漢武帝之後唐、宋、元、明、清都尊孔的原因。

如果說在殷朝中宗以前,爭奪帝位的勾心鬥角如一粒種子還埋在地下面,不見蹤跡,等到殷朝中宗去世,這種子終於從地底下鑽了出來。此時,無論是子還是叔,都想過過皇帝的癮,於是叔侄爭鬥陡然加劇,再加上頻繁遷都,由此國勢日漸衰微。等帝位傳到盤庚手裡,盤庚遷都沒有洪水之憂,一心治國,國勢一時復振,可這種復振也是曇花一現,盤庚過世,國勢馬上又衰退下來。

或許是盤庚對前一段帝位傳遞紊亂進行了總結反思,盤庚去世後,帝位傳給了弟弟,弟弟去世後,帝位又傳給了下一個弟弟,可能是後面沒有弟弟可傳了,這個弟弟去世後,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這個兒子就是武丁。

至於為什麼盤庚的兒子沒有出來爭奪帝位,就好像後來春秋吳國的公子光那樣,不得而知。也可能是盤庚沒有兒子,也可能是盤庚的兒子都比較窩囊,總之,武丁沒有磕絆就坐穩了皇位。武丁看到國勢衰弱,手下那些部落該納貢的不納貢,該進京參禮的不參禮,根本不把自己當鍋煙吸,心裡很不是滋味,一心想著奮發圖強,找回面子,可怎樣發憤圖強,武丁自己心裡卻沒底。

武丁躲在幕後,一切大小事務都交給冢宰決斷,三年沒有釋出任何法令。武丁的意思一是觀察熟絡政務的流程,二是想從那些大臣的辦事中發現能夠幫助自己治國的人才,然後再進行出擊。可三年下來的結果是朝政上那一套流程自己熟絡了,卻沒有發現輔助自己大展宏圖的人才。武丁為此心灰意冷,懊惱不已。

或許是感動了上蒼,也可能意念強烈所致,這天夜裡武丁做了一個夢,在夢中見到一個聖人,聖人說他可以輔助他料理天下。武丁一覺醒來激動不已,把手下大臣全部叫來,一一比對看誰象夢中的那個聖人,可比對的結果是手下大臣沒有一個象夢中的聖人。

一線希望一線曙光沒了蹤影,但武丁不死心,讓手下拿著聖人的畫像去民間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個聖人還真在民間找到了。手下把那聖人交給武丁,嘴裡雖然沒說什麼,估計在心裡直罵武丁是混蛋王八蛋。你想把夢見的事情當真,不是混蛋是什麼。可你別說,武丁和從民間找來的這位一交談,發現這位的確見解不凡,果然是個聖人。在夢中,武丁夢見的那個聖人叫說,而民間這位找到時是個奴隸,正在在傅險築城,於是武丁就叫他為傅說。

有人也許會說前面這一段是封建迷信,肯定是杜撰虛構出來的。列位看官先不要那麼肯定,自然界神奇無法解釋的東西太多了。古代不說,就是現在象飛碟啦,百慕大三角啦等等,人類都無法解釋。還有幾年前東北有個婦女,也像武丁那樣,透過夢境找到了她失蹤的弟弟。案件的具體經過想必讀者都已經知道,這裡就不再贅述。東北這個婦女能透過夢境找到她失蹤的弟弟,武丁透過夢境找到聖人為什麼就不可能呢。

武丁在傅說輔佐下,天下安定,國勢復振,那些不聽話的部落紛紛來朝參禮,殷朝再次迎來中興。武丁去世後,他的兒子即位,稱其為高宗,從高這個字上可以看出來,武丁在殷朝的歷史上要比前面那個中宗地位還要重,也可以說高宗才是殷朝真正的中興之主。